150多万元爱心助学的背后 惠东县蒲公英志愿者协会为贫困生助学圆梦
▲签约见面会后,家长(右)带着孩子感谢蒲公英协会志愿者 (左)的帮助。
▲志愿者们(左)与受助的学生们 (右)面对面交流。
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却因家贫面临辍学,这对不少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2013年起,惠东县蒲公英志愿者协会 (以下简称蒲公英协会)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帮助惠东区域内高中年级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筹得3年学费和生活费。据了解,该协会第一届资助的29名学生今年都考上了大学,今年又有33位同学得到资助。志愿者们热心帮助这些贫困学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慷慨解囊的热心人士又是怎样支持这一公益事业的?
过去3年
140万元资助112名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节假期,惠东县文化馆里举行了一场充满爱心的签约见面会。在这场蒲公英协会第四届“圆梦助学”签约见面会上,有33名差点辍学的孩子,领到了这一学年的资助。
今年,该协会收到了50多份助学申请书,经过逐家逐户走访、经全体理事评估后,最终确定了33个受助名额。这33位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得到一年8000元 (包括学费和伙食费)、一年5000元(上学期间10个月的伙食费补助),或一年3000元(适当生活补贴)的资助,资助持续3年。
“自强自立,认真学习,非特殊情况不得辍学;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秉承受助-自助-助人的理念,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家长陪同下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感恩座谈会;每个学期至少一次向资助人汇报学习成绩、生活的情况;节假日必须向资助人发感谢问候信息……”几条简单又明确的协议,清楚地记载在一张白纸上。在过去的3年里,有112名学生凭借这简单的协议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学业,累计接受资助资金140万元。加上今年新增加的助学金,累计150多万元。
资助金从何来
拉朋友资助,《惠州日报》宣传
爱心助学,首要解决的是资助金的来源。这100多万元从何而来?“我们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只是一个平台,幸亏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孩子们才得以继续学业。”蒲公英协会会长吴北平一句轻描淡写的话,道出了爱心背后一股看不见的力量。
该协会助学部部长谢日祥介绍,助学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一是拉亲朋好友资助。志愿者们平时参加一些活动时,就有意识地向朋友介绍“圆梦助学”项目,希望朋友们能参与进来。“今年又有两个朋友加入到助学项目,捐助两名学子。”谢日祥笑呵呵地说,他的同学王苏梅就是被他拉进来的,每年捐助2.4万元。
另一个渠道是在众筹平台上筹款。今年,该协会在两个众筹平台上,共筹得4万余元,可以连续3年资助3名学生。
“再有,媒体的力量非常重要。”吴北平说,比如不久前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惠州日报》2016年8月11日报道《蒲公英志愿者又行动啦》,一位60多岁的香港商人看了后,主动提出资助10名困难学生。
遭遇难题
助学款来源不稳定,个别受助学生不懂感恩
助学活动充满了正能量,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但前两年有的学生并不愿意配合。”谢日祥说,例如节日发祝福短信、学习汇报短信,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感恩,但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有的资助人反映,资助了几年,从未收到过受助学生一条短信,有的连受助学生的性别都不知道,更不清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让志愿者们无奈的是,有的学生甚至连协会发出的通知短信都不回复,有的不接听志愿者的电话。
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一个难题。“个别爱心人士因破产、家庭变故等原因,无法继续资助,这时我们就要另外去找资助方。”谢日祥说,如果有学生因为身体疾病、家庭变故等原因中途退学,他们会进行调配,将这部分助学金转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
心灵的帮助
成立追踪帮扶小组,减轻受助学生心理压力
今年的签约见面会后,志愿者们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国学分享课,学习《弟子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坦然接受资助。”吴北平说。
志愿者们发现,一些受助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个别甚至觉得得到他人帮助,会被别人瞧不起。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为了减轻受助学生的心理压力,协会成立追踪帮扶小组,每位学生受助期间,都会有志愿者追踪学习及生活情况。每一个追踪帮扶小组与受助学生有一个微信群,如果在群聊或私聊中发现情况,就会进一步进行跟踪回访。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孤儿,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此外,志愿者们还会在节假日到学生家里回访,从侧面了解情况。“要把志愿者和学生之间的帮扶关系,变为朋友的关系,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他们解决问题。”吴北平说。
热心的他们
看病途中了解助学项目,二话不说参与其中
“我是一个孤儿,是社会抚养了我。现在我有条件了,就应该回馈社会。”市民张亚丹是东北人,小时候母亲患有尿毒症,父亲因公受伤。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沉重。两岁那年,张亚丹就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在那里生活了16年。
张亚丹来惠已有10年,去年得知蒲公英协会有助学活动后,他开始资助贫困生小曾,每年5000元。小曾的父亲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着3个孩子,家庭负担沉重。如今,小曾已上大学二年级。张亚丹得知孩子在学校勤工俭学,平时还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感到很欣慰。“不需要孩子报答我什么,我只希望她将来也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将爱心传递下去。”
吴北平是一名乡村医生,这次资助吴同学3年生活补助费共15000元的热心人士余日明,正是他的患者。“那次我去吴医生那看病,被他的助学项目所感动,就决定资助一名困难学子。”余日明说。
1964年出生的余日明是惠东梁化人。他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深知生活的压力。如今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也已出来工作,他手中有了一些“闲钱”,就想到了资助困难学子。
感恩的他们
常给资助人写信发短信,分享快乐
对市一中高二学生小徐来说,这个国庆节对她意义非凡。去年10月6日,她参加了助学签约仪式,学业得以继续下去。今年国庆,她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在新一届签约仪式上讲话,感慨良多。
小徐来自单亲家庭,父亲2010年去世,母亲在商场做清洁工作,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母亲熬得浑身是病,姐姐初中期间就辍学外出打工帮补家用,最近姐姐也生病了,家里经济雪上加霜。每个月500元资助款,让她们减轻了很多负担。
受助一年,小徐对于人生有了更多思考。小徐非常感激帮助她的李阿姨。“她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给了我精神慰藉。”小徐铭记于心,每逢节假日都会给李阿姨发祝福短信,平时在学校遇到好玩的事情,也会跟李阿姨分享,还给李阿姨写信。
小徐对志愿者们同样心怀感激。“蒲公英是个大家庭,每个志愿者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播下的种子。”小徐会尽自己所能参加志愿活动。“我们不要因贫困而定义以后的生活,我们一样能改变、创造出自己的新生活。”
努力改变自己的内向,做好榜样
今年16岁的小吴,家在惠东县多祝镇角峰山下一个小村庄。在她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靠耕种几亩地生活。小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中考考到了很不错的成绩。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她非常兴奋和激动,但也担忧学费问题。当她了解到通过圆梦助学项目,每个月可以获得500元资助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这500元,基本上够她上学期间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她暗暗立下了目标:要努力学习,将来自己事业有成,也要像资助困难学子的叔叔阿姨们那样,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1996年出生的胡岸新,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获得资助,如今他已顺利踏进广东海洋大学校门。刚刚参加完军训的他,皮肤晒得黝黑。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时,灿烂的笑容中再也隐藏不住丝丝沉重。
胡岸新家在惠东县白花镇农村,父亲早年患癌症去世,母亲在村里做清洁工作,每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家里还有生病的弟弟,全家人的低保加起来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勉强支撑着生活和弟弟治病等开销。
“以前我很内向,常自己躲在房间里哭,不想跟别人沟通。”胡岸新说,在机缘巧合之下,他通过小学老师接触到蒲公英协会的志愿者,渐渐走出了自己昏暗的小世界。“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常到我家慰问,送米送油,还给我做思想工作开导我。签约受助,让我看到了希望。”胡岸新说,正是在这股爱心力量下,他努力考上了大学。
对于资助自己的爱心人士,胡岸新感到有些愧疚。“可能因为自己太内向,很少跟资助人联系。”胡岸新说,他正努力改变,也尽量参加志愿活动。“叔叔阿姨们都说我是大哥哥,我要做好榜样。”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赖金朗通讯员黄少卿)日前,2016年全国象棋之乡发展工作会议在惠东县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