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皆歌与鸡人司时 □牟建新
惠州自古就有唱山歌的习俗,清末张元济在《岭南诗存跋》说:“男女隔岭相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百折,哀厉而长,俗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在众多的山歌调中,有一种山歌调不仅与鸡,还与古时候的“鸡人”有关,这就是皆歌。
惠州一直传唱的皆歌,其“皆”是皆大欢喜的皆,有的地方叫“街歌”,大街小巷的“街”。客家话中,“鸡、皆、街”三个字基本上是同音。京剧有一出戏叫《失街亭》,其“街”的发音就一直与客家话中的“鸡、皆”音近。
皆歌,古称鸡鸣歌,或叫鸡唱。《乐府诗集》有一首《鸡鸣》,其序说:“汉书曰:高祖围项羽垓下,羽是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应劭曰:楚歌者,鸡鸣歌也。”晋人有《太康地志》云:“后汉固始、铜阳、公安、细阳四县,卫士习此曲,于阙下歌之,今鸡鸣歌是也。”苏东坡的《仇池笔记》中有《鸡唱》短文:当年,光州、黄州的人,在二、三月间,会聚集在一起讴歌。他觉得歌声“宛转如鸡鸣”,“与宫人唱漏”相似,但是非常粗俗。他还转引史料:从汉代开始,皇宫中就禁止养鸡。报晓时,太监在最外层的宫墙内听墙外的公鸡报晓,然后学鸡叫往宫内传。东坡说,光州、黄州人的歌声,就是这种鸡唱。不过,当地人叫作山歌。东坡的诗文作品,对惠州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东坡的这篇《鸡唱》笔记,确实为客家山歌来自中原提供了更直接的史料。
鸡人,是负责司时报辰的官员,最早见于周朝。据资料记载,最迟在汉朝时,宫中已不养鸡。报时“取善作鸡鸣者以代之”,“待晨晓而呼旦于朱雀门外”。最初的报时,是由叫“鸣鸡卫士”的鸡人模仿雄鸡啼晓的声音,引颈啼唱报时。东汉,鸡人的报时鸣唱开始向歌曲转化。唐宋时期,司时制度得到成熟和发展,鸡人报时依据鸡鸣为凭已逐渐过渡到细化和准确的漏刻计时,报时从“鸡鸣三度”发展到“夜分五更”再到十二个时辰整时报时。鸡人职责也从单纯的报时开始渗入政治含义,逐渐作为政治教化的歌唱职能。鸡人报时,也已经有了“鸡人三唱”的规矩:“伸展歌喉,唱词三遍”。当时的岭南人陈陶有《鸡鸣曲》云:“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此后,随着技术发明应用,报晓计时更为广泛普及,朝廷的鸡人也逐渐退出“引颈啼唱”的职能。
惠阳皆歌曲调简单,主音为“61 2 3”四个音,歌词通俗浅显,特别是“金牡丹”或“牡丹花”三个字的衬词,在一首歌中多次反复,显得别具一格。
新中国成立不久,惠阳曾组织山歌擂台赛,其中就有皆歌。至今,皆歌在惠阳仍然流传。较有代表性的是《皆歌一唱闹洋洋》。现辑录其歌词共享如下:皆歌一唱闹洋洋啦呢,金牡丹哪。涯唱皆歌你接腔,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啦。唱出麒麟对狮子啦呢,金牡丹哪。唱出金鸡对凤凰,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啦。唱出牛郎对织女啦呢,金牡丹哪。唱出日头对月光,牡丹花哪。一对鸳鸯赛凤凰啦。腪嗨哟呵,嗨呵嗨。
新闻推荐
本报采集近期,记者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了解到,有不少被钉子扎伤的患者前去就诊。据接诊医生反映,最多的时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