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一线履职与市民打成一片 全区26个人大代表工作室更好发挥解决民生实事难题作用

惠州日报 2016-10-19 15:03

▲人大代表在工作室接访群众。

▲群众向人大代表反映下水道堵塞等问题。

人大代表回访市民。

2015年开始,惠城区人大常委会深化人大代表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之路,在江南街道原有试点工作基础上,通过室内和室外相结合、固定和流动相结合,接访和调研、走访、约谈、宣传相结合,实现代表履职从被动接访向主动深入群众转变,从反映民情向推动问题解决转变。

目前,全区13个镇(街道)共建成人大代表工作室26个(在镇街各设一个以及其所辖的村或社区中设一个),实现全覆盖,人大代表工作室架起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连心桥”,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典型

人大代表走出去助市民解难题

从去年开始,在江南街道,群众发现,在大街上、家门口、工作室都能碰到人大代表,跟人大代表聊着家常就能把烦心事、棘手事解决了。

这种转变是从去年惠城区重新探索升级人大代表工作室开始的。该区以江南街道为试点,通过室内和室外相结合、固定和流动相结合,接访和调研、走访、约谈、宣传相结合,让人大代表从坐在工作室被动接访向走出工作室主动下访转变;从市民反映社情民意向代表推动问题解决转变。

居民李丽平出门碰到区人大代表,便唠叨:“小隐公园的公厕没人冲洗,臭得不行了”;居民王新强上街看到了区人大代表沈振星,反映:“青年河公园的绿化保洁做得不够好,要让有关部门过来看看怎么解决”;居民袁炳财在小区散步见到区人大代表熊红英,就把心里积攒的烦恼向熊红英倾诉:“海员新村下水道又堵了,53栋楼外墙的马赛克瓷片会砸下来……”

桩桩件件群众身边事通过流动的人大代表工作室得到了有效解决。

香子园路13号的商铺前,店主余小姐看着门口下水道前面新铺的瓷砖,心里头松了口气:“我们这边都是老小区,下水道堵塞是 "家常便饭",好在有人大代表帮我们反映这个情况,堵一次,他们就帮我们反映一次。”余小姐说,在人大代表的协调下,居委会出了一部分钱,各方一起推动重新整改下水道。

措施

每位代表每年至少参加两次活动

“人大代表工作室就是要让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在"家门口",真正让代表深入一线接地气,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江南街道人大工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要让群众的诉求反映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目前,惠城区共建成人大代表工作室26个,在镇 (街道)各设一个以及其所辖的村(社区)中设一个工作室,实现全覆盖。各工作室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一套标识牌匾,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名联络员。

人大代表工作室定期会安排市、区及部分镇人大代表驻室开展活动,并要求每位代表每年到工作室参加活动不少于两次。活动形式不仅限于在代表工作室接待群众,也可走访选民、召开选民座谈会、约请座谈、专题调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到人多的地方做一些宣传活动,把人大代表工作室变成流动工作室,把人大代表变成群众的宣传员、信息收集员、联络员、监督员。

“人大代表如果再到我家门口,我要请他们进来坐坐,喝杯茶,他们做了件好事。”今年4月,正是台风暴雨季节,家住埔前街一巷、年届七十的何惠泉发现,家门口那棵30多年的玉兰树存在安全隐患:周边是流动市场,每逢刮风下雨,粗壮的枝叶被大风一吹就有可能折断,砸到树下摆摊的摊贩。“当时,我把情况向人大代表反映了,他们马上找到园林部门,找来了专业人员和两辆拖车,砍掉了大树粗大的枝叶。”何惠泉说,人大代表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问题,办事效率让他很满意。

规划

人大代表工作室档次将得到提升

接下来,惠城区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工作置身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势,从加强人大代表工作室建设入手,探索代表履职新路子。

记者获悉,该区将规范提升各乡镇人大代表工作室,按照“分步走、重规范、求实效”的总体要求,规范、提升、扩大已覆盖全区13个镇(街道)的26个人大代表工作室;推动各镇(街道)按照“一镇(街道)一特色”的要求,以“可示范、可复制、可引导”为基准,建设升级版人大代表工作室,并向更多的村(社区)覆盖,使全区13个镇(街道)的人大代表工作室均做到 “十有、十上墙”(有场所、有牌子、有桌椅、有书柜、有档案、有电脑、有网络、有电话、有制度、有活动,代表小组和代表活动的十项规章制度上墙),努力打造室内与室外、定期与日常、当面与网上相结合的代表服务选民新模式。

此外,还将加大职能部门联动力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涉及上一级政府或多个职能部门的,将及时向上级政府反映或协调好职能部门联动起来,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本组文/图 (除署名外)本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喻成

新闻推荐

孩子学自护

检察官向孩子们传授自我保护爱心方法及相关法律知识。本报讯“未成年人更容易被他人哄骗、利诱,检察官的讲座利用动漫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