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别忘了银发族 不少中老年人拿着智能手机只会接打电话

惠州日报 2016-09-05 16:02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社工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

社工给老人准备了微信使用指南。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上网对年轻一代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上微信聊天、购物、预约车,通过手机支付购物款项、预订飞机票、火车票……这些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简单方便的事情,对不少银发族来说却很难。他们手指笨拙地在手机屏幕上点来点去,最后也捣腾不出个所以然来。兜里揣着智能手机,却不会使用手机里的软件,银发族正遭遇着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尴尬。

老年人智能手机可装哪些应用软件?

1.浏览器网站

2.天气预报网站

3.手机百度

4.360手机助手

5.电子邮箱

6.百度地图

现状

超八成中老年人“触网”遇难题

近日,一位年近半百的外地游客,专门坐车走了过百公里,慕名前往广州一个艺术博物馆参观。没想到现场的工作人员要求60岁以下的游客,一律必须关注微信号才肯发放门票。该游客不会操作手机,也看不清楚手机上的字,弄了半天也没办法输入相关身份信息。游客希望能用身份证领取门票,但工作人员一口拒绝,说是规定。最后游客拿着手机在领票处摆弄了大半天,也领不到一张门票,无法进入博物馆参观,悻悻离开。

据了解,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受到文化程度、年龄、身体状况的影响,导致其接触新事物或者学习新技能的本领降低。不少中老年人上了岁数,知识储备更新跟不上年轻人,许多时候感觉到与时代脱节,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不会操作手机,让他们吃了不少亏。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网上理财、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手机支付为例,中国网民手机线上支付的使用比例已升至64.7%,达到4.24亿。

年轻人享受着便利,银发一族却难以乘上互联网这便捷的班车。去年,武汉大学互联网全龄化实践队发布的 《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约33.3%的老人常在上网时遇到困难,偶尔遇到困难的占51.7%,两者相加超过八成。

尴尬

手机支付、打车,一个都不会用

“年轻人动动手指在屏幕上戳几下,事情就办好了。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只能老老实实地多花时间和精力,多花钱。”年近6旬的市民刘大姐感叹道。

刘大姐说,这些年来,孩子们给她买的手机越来越高级,从原来的旧式小屏幕,换成了现在的智能大屏幕。硬件是升级了,但“软件”更新的速度可跟不上。“我基本只会接打电话,孩子教了我好多次,但总是一回头就忘记怎么搞。教多几次,孩子也不耐烦了。”

去年,刘大姐跟孩子到广州办事。孩子用手机微信轻松就把火车票订好了,到时到点,拿着身份证到火车站的自助取票机就能领到火车票。看着排队买票的长龙,刘大姐笑笑,还挺有优越感。可同时,看到队伍里有不少银发族,她也有点落寞:“你瞧瞧,网络都是年轻人在用,我们这些老家伙哪里会?没有人帮忙,还是得自己辛苦。”

最让刘大姐感觉到网络时代便利的,莫过于手机支付省时省事还省钱。“现在大家都可以不带钱包出门,走到哪里都能手机支付,吃个路边摊都能扫一扫二维码付钱。有时候,用手机支付还有优惠、小礼物等等。听孩子们说,上网购物,能买到跟商场一样的东西,但价格却便宜一半。打车不用路边等,手机上约好,专车直接到家楼下接。”

说来说去互联网时代有那么多的便利,刘大姐却基本一个都不会用。眼瞅着手机能带来如此多便利,刘大姐觉得自己要多学点,不然可就吃亏了。

苦恼

不会与家人视频通话,沟通不便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相关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最不擅长使用手机服务。

据了解,惠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有40多万。惠城区桥西街道属于老城区,这里居住着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有的是空巢、独居老人。“我们在探访时发现,很多老年人虽然有手机,但只会接听,不会使用。有些老人连开关机、打电话都不会。”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郑武鹏说。

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软件,除了无法享受手机上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让不少中老年人与后代及亲友产生“精神失联”。

今年60多岁的李大妈,其独生子在深圳工作生活,孙子也在深圳读幼儿园。李大妈很想经常看到儿子、孙子,但坐车晕车的她,每去一趟深圳就要病一场。儿子工作繁忙,几个月才能回来探望一次父母。前段时间,儿子给李大妈带回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教她如何使用视频通话。但儿子返回深圳后,李大妈还是搞不定视频通话的方法,找邻居的孩子教了几次,都没有学会。“想多看看儿孙们,视频方便,但就是搞不懂。”

老年人使用微信要注意啥?

1.使用屏幕大一点的(如5?或5.5?)手机,手机的字体和微信的字体都要设置大号或特大号。

2.每天使用手机和微信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造成颈椎、眼睛的疾病。

3.微信中的信息很多,不要被微信牵着鼻子走。当信息太多时,可以选择性地浏览。

4.不要随便添加微信朋友,不要随便加入微信群。

5.在微信聊天、传送图片等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家庭、朋友的隐私。

6.不要轻信谣言,不要随便转发。特别是社会敏感的内容,不要因为新奇而随手转发,当了谣言和别有用心人的传声筒。

7.微信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与亲友微信交流,包括在微信群中交流时,要互动,不能“只听不说”。对朋友传送的微信,特别是原创信息,及时点赞和评论,也是对朋友的尊重,这对于增强友谊是很重要的。

8.微信只是与亲友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时,不要只顾微信,不管亲友。

9.不要随便关注一些公众号,不要在微信中披露银行账号和密码。

10.不能指望通过微信传送紧要事情。因为朋友不一定及时看微信,而且手机也不一定在无线网区域内。凡重要的和紧急的事情,还是应该及时拨打电话与朋友联系。

相关链接

老年人适度“触网”益处多

一些老年人怕用网络,不爱操作智能产品,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但从多项研究来看,老年人如能善用网络,在便捷生活之外,还会产生不少益处。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发现,适度上网可使老年人患抑郁症危险降低30%。网络能加强亲子联系,消解老年人心中的孤独感。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络公司针对55岁以上人群进行的调研显示,76%受调查者会用互联网联系子女,59%用来联系孙辈。此外,上网还能广交朋友、丰富生活,有助于激发大脑功能,延缓脑力衰退。英国伦敦大学在连续6年评估4500名52岁以上人群的 “健康识能”后发现,会上网的受调查者不容易患上认知障碍。

公益课堂

帮助老人“扫盲”,避免“精神失联”

老人边学操作手机边做好笔记

据了解,为了帮助中老年人学会使用手机的功能,惠州市部分社区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开展了公益手机兴趣学习小组。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工,近期专门为辖区的老年人,组织了一个长者手机兴趣学习小组,由社工和志愿者手把手地教长者使用手机上的功能。

“按住这个按键不要放开,可以发送语音信息。”“按这里,可以视频聊天。”近日,在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间活动室里,1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张长方形桌子旁,身边的志愿者和社工耐心地教他们使用手机。多位老人用笔将步骤记下来:“听音乐,1、找酷狗音乐(点);2、歌单(我的歌单);3、选歌;4、听。”这是68岁的邓姨根据志愿者所教的做的笔记。邓姨说,家里就只有两位老人一起住,学会了使用微信,空闲时就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一下。她还特意学怎么用手机听音乐,这样就能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丰富平时的娱乐生活。

“通过手机,老人得到了与人分享的平台。在用手机与人分享互动时,能自娱、娱人。同时还提升了技能,得到了自我升华。”郑武鹏说,他们还专门为社区的老人建了微信群,群里有30多人。老人学会使用手机功能后,还会在群里分享自己拍的照片、看到的好文章、笑话等等。遇到有关手机操作的问题,还会通过视频聊天找社工解决。

微信遇到不少老朋友,真神奇

很多老人因各种原因,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生活内容单一。学会使用微信后,他们才发现,手机屏幕背后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今年67岁的黄伯,拿着手机对着活动室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发到微信朋友圈上。当有人发微信给他时,他赶紧拿着手机,询问身边的一位志愿者如何回复。志愿者手把手地教黄伯,点开打字栏、选择字、编辑好后按发送,一条微信就发出去了。黄伯饶有兴致地重复拍照、发微信,笑呵呵地说:“好神奇啊!”黄伯学会玩微信后,在微信上“遇”到不少老朋友。“很开心,不过还要多多练习,成为"熟练工",好跟大家保持联系。”

今年70岁的王翠莲,手里拿的智能手机是儿子在今年4月份买给她的。王阿姨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原来只能接电话或打电话。她看晚辈用手机在微信上聊天、抢红包、发红包,非常有趣,她也很想学用微信。儿子教了几下,王阿姨学会了一点点。因为孩子比较忙,顾不上教她,于是她专门到长者手机兴趣学习小组学。“除了学会抢红包发红包外,我还学会了摇红包呢!我还能将拍摄的照片发上微信朋友圈,也学会转发朋友发来的微信。”王阿姨说,自己年纪较大,眼神也不太好,手机看久了就会头晕。所以要看一会,休息一下。“我还想学用手机打车、购物。”

社工将教老人辨识网络信息真假,防止诈骗

记者采访当天,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曾春燕说,这是长者学用手机的第4节课,他们准备用12节课时来教长者用手机。“我们每周上一堂课,每次1小时,老人是主动报名的,学习热情很高,有些老人学到下课了都舍不得走。”

课堂上的老人,从50多岁到80岁都有,每节课都有10多人来学。在教长者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曾春燕发现,很多长者都是从点开微信开始学。大部分长者记性不好,虽然讲完后都会自己操作,但很快就忘记步骤,要重复不断地学习、操作。有的老人要学习三四节课才能掌握一项技能。当学会使用微信后,大多数长者都喜欢用微信与亲朋好友闲聊。此外,他们学习手机操作,主要还想看新闻、购物、下载歌曲等。

曾春燕说,他们教给老人的内容是从易到难。接下来,还会教他们如何识别好的公众号、如何辨识文章里信息真假、如何防止手机诈骗等。

课堂上,几位志愿者表示,通过手机网络,能增进老人与子女、朋友的联系,甚至打开部分孤独老人的内心。子女们给老人置办了智能手机,应该抽时间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让老人利用智能手机软件提高生活质量。

各方声音

如果家里的老人会使用微信,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每天好玩的事情发到家庭微信群里,虽然不住在一起,却像天天在身边一样。”

——— 市民冯先生

市面上的智能手机,有些不太适合老年人使用。功能太多,给老人带来理解困难。如果要让老人愉快地使用智能手机,需要进行老人化定制,定制一些实用型功能。”

——— 市民阿青

建议政府、社会组织形成合力,通过社区、图书馆等针对老年人开设知识课堂,教老年人如何使用互联网。考虑到老年人在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方面比年轻人慢,应该鼓励企业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APP等,方便老年人使用手机享受网上服务。”

———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王云飞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最美家庭献爱心

“最美家庭”代表为结对的困难家庭献爱心。本报讯日前,惠城区妇联联合水口最美家庭代表焦小琴家庭、惠州市惠城中小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