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酸碱性?她教学生做指示剂 惠东80后教师李欢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项目二等奖

惠州日报 2016-09-24 15:32

李欢(右三)正在课堂上指引学生做试验。

前不久,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惠东高级中学教师李欢设计的 “天然酸碱指示剂的制取和性能测试”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获得了辅导员项目二等奖。近日,记者走进校园,了解她获奖背后的故事。

教学生利用身边天然材料自己制作指示剂

“欢姐好!”“欢姐好……”走在惠东高级中学的校园里,同学们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初见李欢,很难想象眼前这位青春活泼、漂亮大方的80后姑娘是一名高中的化学教师。别看她年轻,在教学上却很有想法,深受学生喜爱。如何将创新思维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一直是李欢摸索的课题。

“同学们特别喜欢上实验课,很渴望自己动手。”在李欢看来,在化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巩固教学难点很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让他们开动脑筋、提高科学素养更重要。她希望改进教学方法、方式,让课本的知识能融入到生活中。

“在教到酸碱指示剂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提问如何分辨水果的酸碱性。”李欢笑着说,这点促动了她思考:在生活中,酸碱指示剂在污水处理、洗涤生产、生活饮用水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能不能带领学生利用身边天然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指示剂呢?

带着问题,李欢开始尝试设计科学教育方案并带领感兴趣的同学尝试试验。“我们找来了植物的花、茎、叶、根、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测其变色范围,这样环保的材料不会对被测物品形成污染、造成浪费。”李欢介绍,天然酸碱指示剂的制取和性能测试作为研究学习的优势,还在于实验原材料市场上可买、实验试剂仪器可得、操作简单安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验增加研究学习的趣味。

经过层层筛选,李欢的活动方案不但得到了县市科技大赛的奖项,还获得第三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项目二等奖、《中国科技教育》杂志专项奖和“科技辅导员创新奖”。

创新困难重重,屡遭“撞车”却不放弃

在做这个“天然酸碱指示剂的制取和性能测试”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中,最难的在于创新。

李欢说,在决定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之前,她在网上、报纸和科教杂志上进行查阅,看看有没人做过这个课题。“每想到一个想法,就得留意其他人有没有做过。”回想起之前的每一次查阅,对李欢来说,都会经历一段心情起伏的过程。头脑刚冒出一个“新”想法,兴奋极了,但到网上查阅发现已经有人做过这个项目的时候,心情又像坐过山车一样急转直下。

即便如此,李欢并没有因为“想法”屡遭撞车而放弃。她平时爱看与科技有关的视频,以及一些大学科技公开课,从中寻找灵感。她笑着说:“我是个理科生,从小就对这些感兴趣。”从视频里她认为可以大开眼界,并对最新的科技动向有所了解。

在实验中,李欢同样碰到了难题。在测试方面,用天然、环保的材料测试其他物质的酸碱度时,其颜色变化并不如化学酸碱指示剂测得那么灵敏,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精准把握。通过反复试验,她不断改进,还是希望能采用天然的原材料作为指示剂。“用桑葚、玫瑰荚、紫甘蓝等有色植物来替代常用的化学酸碱指示剂,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化学是对生活和科技的一种应用。”

希望以后带学生参赛感受科技氛围

在第三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李欢大开眼界,最让她感到触动和耳目一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参赛作品及比赛结束后一些科学家带来的讲座。这次经历让她在内心埋下一个愿望:一定要带领自己的学生一起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去感受科技氛围,了解一些前沿的东西,开阔视角。

“除了"新",还得考虑这些科教方案对生活应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李欢说,今年年底,下一届的科技创新大赛又将开始了。为了能一步一步达成带学生感受科学前沿的愿望,8月份才刚领完奖的她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新一轮项目的设想:“现在很多人装修房子,初步构想是能找到一些我们身边常用的、环保的原料来测量室内、车内甲醛的含量。”文/图 本报记者费 燕 陈 澄

新闻推荐

守护中国“最后一块海龟产床” 转 版 稿 件

据新华社广州10月2日电广东惠东县,稔平半岛最南端大星山南麓,一段1000多米长的“月牙形”沙滩,人们只能远远观望。这段被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