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能计量40余年 乐为技术“老教头” 专题 记惠城供电局装表接电班程兴华
程兴华正在培训青年员工装表接电。 黎凯燕 摄
“心有所属、企业;行有所规、正道;技有所能、胜任;学有所长、成长。”很难想象,这首短小精悍却蕴含做人做事大智慧的小诗,是出自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爱说爱笑的技术男——— 华叔之手。与其说这是华叔对手下无数徒弟的敦勉,倒不如将其看作华叔这半辈子的工作写照。
作为惠城供电局装表接电班元老,程兴华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从电力门外汉到闭眼都能装表,他用40余年的时间诠释了专注的匠人精神。为更好地将自己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技术传授给青年员工,他极力创造条件和时间进行细致培训,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是惠城供电局当之无愧的“老教头”。
爱摸索勤实践 升级技术达人
1975年,高中毕业的程兴华就开始与“电”结下不解之缘。他回忆说,70年代时,电表需要用户自行购买,电表还属于“奢侈品”,多数人家里买不到,于是便采用包灯制,即电费以家里有几盏灯来计算。他当时的工作则主要是接线、测试电灯照明。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80年代时,电表已逐渐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程兴华的工作量便骤然增加许多。“那时使用的是感应式电度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机械表。80年代后,那时候大多都是5A、10A的电表,“你看现在家庭用的电表容量都在20A以上,最大可以到80A。从电表容量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用电量在不断加大啊。”
在很多外行看来,装电表是个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活儿,其实,装表接电是链接供电企业和用户的终端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年作为初入电力行业的“菜鸟”,程兴华更是不敢懈怠,跟着师傅从零开始学习,工作之余则通过向同事和前辈请教、查阅资料、咨询厂家等多渠道摸索,甚至将整个电表拆卸下来研究,很快,他就摸着门道了。
但是,这还是一门需要经验积累的学问,“比如仅常见的三相三线电表的错误接线方式就有128种”。在多年的实践中,程兴华始终做个有心人,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自身的相关技能也可谓“出神入化”了,有时年轻员工焦头烂额研究几小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他远远看一眼线路就点破了“玄机”,让徒弟们叹为观止。在惠州供电局2012年装表接电工和电能表校验工技能竞赛中,他表现突出,被评为“惠州供电局技术能手”。
乐为人师传帮带 桃李满惠城
如今,惠城供电局的新员工都知道,有个华叔和电能计量终段打交道40多年,只要涉及计量表计的难题,都可以请教他——— 活生生的“装表接电指南大全”。
程兴华也非常乐于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新一代的青年员工,2013年,惠城供电局特意组建了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装表接电团队,由程兴华负责传帮带。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将这些知识讲透彻,他特意在装表接电班办公点楼顶建起一个培训场所,还亲自设计了一系列模板,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演练。每周五,他都会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给“找上门来”的徒弟们培训,同时解决他们在一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记者去采访时,程兴华正在投入地给徒弟们讲课,其中一位徒弟告诉记者,当时是程兴华的休年假时间,“我们前天在装表时发现有一处出现异常,怀疑是窃电,但一直找不出问题所在,只好向华叔求救。”该徒弟说,他们也知道华叔在休年假,本想通过电话咨询,没想到华叔立马主动提出一起到现场查看,当天在那里研究了一下午终于破解这一新颖的窃电手法。随后,华叔还赶回装表接电班,将该窃电方式的来龙去脉画出来,并在培训室将其模拟还原,最后不顾自己难得的假期,迫不及待地给徒弟们细细分析讲解。“所以说,华叔不仅在工作技术上能给我们指导,在工作态度上也绝对是我们的榜样。”
乐为人师的程兴华如今已“桃李满惠城”,不少非直属部门的人员也慕名前来拜师,他都欣然接受,甚至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给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培训,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技师实操考试。“华叔是块宝,明年他就要退休了,我们都很不舍,且学且珍惜!”在场的徒弟们说道。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黎凯燕
新闻推荐
职校聘请烹饪名师授课。“先定一个"小目标",例如……”,前段时间,“小目标”一词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在新学期中,惠州市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