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做减法动能做加法 惠州注重化解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动能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上半年230家企业实施技改
惠州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是惠州市好的板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工业机器人检测产品质量。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亮点导航
■节能考核综合得分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两位,2012~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97%、4.35%、3.69%
■上半年全市214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6.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0.3%;实施技改企业230家,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1.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长16.2%
■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5.4:53.1:41.5
全市共关停“僵尸企业”336户,关停率74%;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承接梯度转移项目34宗,总投资额86.4亿元……今年以来,惠州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注重精准施策、细化措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5.4∶53.1∶41.5。
如何做到该减的减、该转的转、该优的优?如何更好地将化解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动能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同步做好供给侧改革“加减法”,已道出了推进这项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点所在。
清“僵尸企业”
关停“僵尸企业”336户关停率74%
“三去一降一补”定调2016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去”字诀领衔,其中“去产能”唱主角,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做减法,就是主动减量,做好去产能。
专家指出,当前大量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挤占了宝贵的经济社会资源,挤压了新兴产业的生存空间,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何从供给端做减法,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力度,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如何减少无效供给,切实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直以来,惠州市着力加快“僵尸企业”处置,尤其是国有“僵尸企业”。比如,市国资委成立以来,共推进73家企业改革重组,实施退市企业312家,安置职工5556人,总安置费用1.45亿元。各县(区)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妥善安置职工,有序推动“僵尸企业”出清。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出台《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下简称 “《计划》”),制定细化方案和行动计划,重点是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退出、战略性兼并重组、国企内部改革。
《计划》明确了“僵尸企业”出清时间和任务。到2018年底,重点完成3家规模以上“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并按照“成熟一家,推进一家,处置一家”的要求,动态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47家特困企业基本实现脱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企业规范化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
记者了解到,工作启动以来,惠州市建立了“僵尸企业”数据库,全市已摸排国有“僵尸企业”454户,已制定市属国企出清重组实施方案;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非国有困难工业企业4家,已完成处置1家。全市共关停“僵尸企业”336户,关停率74%。
去产能
节能考核连续多年居全省前两位
看不见黑烟囱、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作为广东省两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大亚湾石化区蓝天白云常伴。未来一两年内,数百亿元的先进石化产能还将陆续投产。
作为惠州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碳排放较集中的区域,但这里萌生了全市首部“碳规”,也初尝节能减排的甜头。
按照《计划》,2016~2018年全面完成省下达惠州市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国家明确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量控制在省规定范围内。到2018年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省规定范围内,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直以来,惠州市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成效初显。市经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惠州市节能考核综合得分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地市前两位。2012~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97%、4.35%、3.69%。
惠州市将实施差别化政策,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技术准入标准,对工艺装备落后、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加快淘汰。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定期公布县(区)政府年度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社会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将定期公告能耗、环保、质检、安监不达标应限期整改的企业名单,以及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名单,依法取缔关闭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
成梯度
两省级工业园承接梯度转移项目34宗
栽好梧桐,引来凤凰。龙头企业因园区完善的配套而进驻,园区因龙头企业又吸引大批关联企业慕名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惠州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01.7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2.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5%。两个省级产业园区(含博罗产业聚集地)规上工业企业95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
《计划》提出,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全市产业合理布局:
2016年,引进10宗以上项目落户惠东、龙门、博罗等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
2017年,引进15宗以上项目落户惠东、龙门、博罗等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45亿元以上。
到2018年年底,三年累计引进45宗项目落户惠东、龙门、博罗等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以上,园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推动60%以上规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资料显示,目前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承接梯度转移项目34宗,总投资额8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亿元,同比增长31.2%。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产业园区集约发展、加快发展、势头强劲,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担纲”作用,产城融合发展态势明显。
对石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集群效应,惠州中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庆金深有感触。2011年投产至今,该公司保持年均50%的增长,今年订单销售额有望突破15亿元。“作为一个从内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中创的发展与石化区的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罗庆金说。
优结构
上半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1.4亿元
与“减”对应的是“增”,增加有效供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比如,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优质项目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214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6.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0.3%;其中列入省重点的66宗项目完成投资195.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3.9%;中海油惠炼二期累计完成总体进度的62.9%,信利AMOLED项目一期开始试产。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0家,投资额1.01亿美元。
与此同时,惠州市全力抓好工业技改。今年上半年,实施技改企业230家,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1.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长16.2%。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5.4∶53.1∶41.5。本报记者田铁流通讯员胡小华陈红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秋伊通讯员刘泽华)昨日是全国第八个“全民健身日”。当天,市第十七届“体育节”活动启动仪式暨全民健身展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