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内或严控小汽车通行 惠城中心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征求意见建议

惠州日报 2016-08-24 16:22

按照规划,到2020年,惠城中心区将新建10座人行天桥。这是建设中的市区东平吉之岛路口人行天桥。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什么是慢行系统?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简单来说慢行系统就是步行、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系统。“慢行系统的完善有利于缓解道路拥堵。”为缓解惠城中心区道路拥堵情况,市住建局组织编制了《规划草案》。

未来,惠城中心区二环以内将以慢行交通为主,严格限制小汽车通行。市住建局组织编制的 《惠州市惠城中心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草案)》昨日起进行公告,市民可登录市住建局网站查阅,并在公告之日起30天内提出意见建议。

根据《规划草案》,惠城中心区将划分为含居住、行政、生态休闲等178个各类慢行单元,并进行差异化政策指引。为了完善城市慢行体系,惠州市将进行一系列配套规划建设。其中,至2020年惠城中心区将新建10座人行天桥,增设130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惠城中心区85%出行方式为慢行交通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根据最新的惠州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 (2015年),惠州居民人均出行次数2.43次/日;出行方式中,含电动车的慢行出行比例为65.3%,出行目的主要以通勤、通学为主。

其中,惠城中心城区主要路段上慢行交通出行量较大,其中自行车(含电动车)方式是慢行交通的主要方式,占85%左右。高峰时段东江、西枝江的过江慢行交通需求量较大,主要为西枝江大桥、合生大桥、东江大桥,其次是新开河大桥和中信大桥。

记者了解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过街难”、“过河难”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使得如何构建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成为市民的关注焦点。

二环和三环之间以“慢行+公交”出行为主

记者从《规划草案》看到,此次慢行系统规划范围主要为惠城中心区,包括桥东、桥西、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水口、小金口、汝湖、马安、三栋等片区,规划面积约392平方公里,重点范围则是市民分布较为密集的三环以内区域。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远期规划年限为2021-2030年。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惠城中心区慢行系统现状问题,《规划草案》提出慢行交通的三项策略来构建和谐友好的慢行交通系统。

《规划草案》指出,首先将通过优化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打造畅达的慢行廊道,保障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其次,将结合轨道、公交系统规划,规划慢行衔接系统,完善慢行系统功能,承担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延伸功能。最后,将针对慢行交通与路内停车、公交站台以及路口拓宽等设施的冲突,制定精细化设计改造方案,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高效。

根据《规划草案》,惠州市慢行系统将针对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公交发展水平、道路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结合机动车交通发展,实施区域差别化的政策指引。

其中,在市民最为集聚、交通压力最大的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将严格限制小汽车交通,以慢行交通为主。而在二环和三环之间的核心建成区则发展以“慢行+公交”出行为主体,一般限制发展小汽车交通。而在新发展区(三环以外区域),则将慢行交通作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

5年内新建10座天桥130处自行车租赁点

为了实施上述策略,《规划草案》根据土地利用性质严格划片,将中心区共划分为含居住、行政、生态休闲等178个各类慢行单元并区别对待。

其中,对居住区域采用安宁交通设计,降低机动车速,提升慢行系统的安全性;而对于交通枢纽类片区则关注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保障慢行交通可达性;生态休闲则强调与生态景观互动,建设滨江、滨河及沿山绿道。

具体到过街和过河设施的设置,《规划草案》在近期(2016-2020年)构想中指出,将新建金山大桥慢行桥,且与长湖西路、长湖东路、旭日路的慢行系统相连接;另外还将改造合生大桥两端慢行衔接道;通过机非分隔设施,完善惠州大桥、东江大桥、水门桥、西枝江大桥、新开河大桥等自行车道断面,形成一个连接整体,避免车道不连续。

《规划草案》中共规划40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其中近期规划即2020年底前,惠城中心区将在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医院和学校等区域新增10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

根据《规划草案》,近期规划中惠城中心区将在商务区、行政区、居住区、西湖景区和东江绿道沿线新增设130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沿东江南岸将规划建设2.2公里休闲自行车道。届时将有效将交通干道连接起来,使慢行路线串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本报记者邱若蓉 实习生张卉

新闻推荐

我和刘叔新教授的学术友谊 □杨烈雄

惊闻惠州籍的南开大学中文系刘叔新教授逝世,悲痛之情难以自控!刘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家,对语言教学、研究和惠州文化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