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精神苦闷如何排解?
本组图片 本报采集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日前,有媒体报道,成都一位独居老人因无法忍受精神上的苦闷,心理出现问题,在家自杀了。记者从市第二人民医院了解到,到该院心理门诊和精神门诊就诊的老人逐年增多,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
相比有伴侣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因为生活发生较大变化,一个人生活,经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们在精神上更容易苦闷,容易出现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惠州市独居老人的精神状态如何?该如何排解他们的精神苦闷?
老人李姨的生活
身体不便很少出门,感觉精神越来越差,活着没意思
在市区一间老房子,李姨躺在靠路边一个房间的床上,眼巴巴地望着窗外。这间房有些潮湿阴暗,墙上的白灰都有些脱落了,青苔也顺势长了出来。对于记者的来访,她很高兴,手不停地梳理头发,整理着装,要求护工扶她坐起来。自去年8月生病后,她已经在床上躺了10个多月,日常起居都靠护工照顾。由于体型偏胖,外加身体原因,护工并不能将她搬离床很远,她只能在离床两三米的范围内活动。
老房子高高的门槛成为她外出的障碍。她一直想订做一个铁架子,放在门槛处,这样她就可以坐轮椅出去逛逛。几天前,她坐在门口望着外面时,隔壁的小伙子看到她渴盼的眼神,就答应帮她做个铁架子。但这几天她一直没有见到那个小伙子,多次让护工去隔壁帮她找,但都没见到。记者采访时,她三番五次要求护工去隔壁找人,却被告知还没起床。得到回复后,李姨更加焦躁。每隔十几分钟,她就要求护工去隔壁找人。
由于门槛太高,轮椅推不出去,她每次出门都需要几个力气大的男子才能将她搬出来。“今年以来只出去了3次。”李姨说,她很想出去走走,每次出去心情都会比较好,整天呆在这老旧的房子里,感觉很压抑,整个人昏昏沉沉,对生活也没多大兴趣。在与记者聊天的一个小时里,她数次表示,身体恢复不了,精神越来越差,活着都没意思了。
有志愿者来看望很开心,说一上午话都不觉得累
李姨1998年退休。她长期一个人住,而且身体不好,社区介绍了志愿者定期去探访她。
“这些学生来探访时,好几个人推我出去玩,带我逛西湖、看牙医等。路上有人看到他们对我那么孝顺,还说我命好,这么多孙都孝顺。我告诉他们是志愿者,他们还不相信。”说起志愿者,李姨十分高兴,声音都高了几分。前几年,她身体还好时,每次志愿者来探访,她都会早早起床,坐在门口等着志愿者来。这几年身体变差,医生不允许她长时间坐立,而且随着一些学生志愿者毕业或工作地点不在惠州,来探访的次数减少,李姨开始变得寂寞、不开心。
生病前她很喜欢和别人聊天,经常在志愿者探访时,给他们讲一上午故事都不觉得累,还经常和老姐妹们一起去喝茶聊天。现在她对生活满腹抱怨:“老天要让我活下去,就不要给我那么多病痛。”
李姨在小学毕业后因为生病落下了病根,身体一直不好。去年8月,因为屁股疼痛难忍,被亲戚送进医院。检查发现,她身上很多关节、骨头都已经移位。现在虽然出院,但也只能卧床休息,坐久一会身体都受不了。除此之外,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人高发疾病她也有。因为白内障,她的右眼已经失明,现在左眼又被检查出患有白内障。
身体的不适让她的生活变得困难,而长期请护工的经济压力更让她喘不过气来。“我已经活腻了,想到钱,都想死。”虽然每个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但每个月三四千元的护工陪护费让她不得不动用自己的积蓄。但这病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好转,积蓄也就那么点,如果有一天用完了,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
志愿者的无助
有的老人脾气大,志愿者多次被骂哭
记者从市志愿者联合会了解到,惠州市有不少志愿者团队专门负责探访老人。面对一些精神状态不佳的独居老人,志愿者们在服务时也常常感觉很无力。
市民熙熙(化名)所在的志愿者团队曾服务过一位独居老人超过5年时间,每周他们都会去探访老人,逢年过节还会准备一些慰问品送给老人。按理说他们和老人的关系应如同亲人,但现实是团队一些成员对于这位老人越来越害怕。
起初,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渐渐地,情况发生了变化。“好多队员去探访时,都被老人骂哭了。而且我们去时,老人经常会发脾气,埋怨我们太久不去探访她,或者是因为她交代的事情没完成而数落我们,抑或埋怨我们去参加别的活动,不管她了。”熙熙说这种情况,随着探访时间越久越明显。
渐渐地,去探访的队员越来越少,老人的脾气越来越大,志愿者更加不愿意前去探访。面对这种情况,志愿者也很无奈,曾四处求助,也找过专业社工介入,但没有效果。对于社工的介入,老人很反感,不仅拒绝配合,而且觉得是志愿者嫌弃她,不想管她,态度更加恶劣。
面对这样的局面,熙熙夹在中间很难受,一方面因为探访的人越来越少,老人没以前开心;另外一方面因为老人脾气太大,不少志愿者去过就打退堂鼓。她自己本身在服务老人时也感觉越来越吃力。
政府的关爱项目
建养老服务中心,购买社工服务,提供精神、理疗等服务
“目前全市有19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惠城区13个街道乡镇都有,此外各县区也都有一个。计划今年将建成160个农村幸福院,以及9个农村幸福颐养居。这些地方对全市老人开放,有需要的老人都可以去。”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科李学文介绍,除此之外,还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老人提供精神、理疗、饮食以及上门探视等服务,但受限于资金等原因,并不能普及全市老人。
“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等为老人提供的服务更多是娱乐方面,但这并不是当下老人最需要的,以后会向日托、康复以及上门服务等方面倾斜。”李学文说,针对一些精神或身体上出现问题、需要专业人员服务的对象,他们也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由政府提供指导价,社工机构向其提供有偿服务。
此外,目前省民政厅正在全省范围内开设12349热线以及帮扶平台,惠州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届时有需要的老人可以拨打该热线求助。
市老龄办权益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独居老人的优惠政策,但从2010年开始,惠州市出台了有关空巢老人的扶助政策,空巢老人中就包括了一部分独居老人。“对于年龄在60周岁、生活困难,包括生活不能自理、长期患病的空巢老人,政府每月补贴200元给他们。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相关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帮忙照顾老人,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天。住在农村的一般请邻里来帮忙照顾。”该工作人员说。
社区社工的帮扶
邀请老人参加活动,对接帮扶提供多种志愿服务
惠州目前有不少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工对辖区的老人、孩子、残障人士等提供专业服务。市区飞鹅岭社区就建立了飞鹅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是市政府批准的第二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点之一,由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运营。
该中心社工黄静怡说,飞鹅岭社区总人口1.3万多人,老人约占10%,其中空巢老人149人,独居老人42人,社区老龄化明显。“进入老年期,生理机能下降,社会功能退化,面临种种问题,他们需要家人的关心,需要他人的关怀。”黄静怡说,经过社工走访调查得知,社区内大部分老人家属对老人的问候和探望甚少,时常让老人感觉到孤独和失落。为了满足社区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该中心社工们为有特殊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专业支持和心理辅导。
黄静怡介绍,社工为独居老人提供的专业服务与辅导,比如邀请服务对象参加中心组织的老人活动,包括防跌倒小组、社区义诊活动、节日主题活动等,丰富其日常生活方式,扩大人际交往圈;通过促成社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对接帮扶,为其提供定期与不定期的志愿服务。志愿者骨干每月定期看望服务对象,陪其聊天,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当服务对象临时需要志愿者帮忙时,可随时跟他们联系,如看病陪护、外出远门办事等。还可链接社区资源,帮助服务对象争取适当的物资援助。
常参加活动,老人变得乐观,生活丰富多彩
黄静怡说,独居老人们在社工专业辅导下,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服务的一位独居老人梁奶奶,她已经80岁了,我们第一次见她,是给她赠送防滑垫,她对社工到来感到非常开心,一直拉着社工的手讲述她的家庭情况。”根据居委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社工对梁奶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11年前,梁奶奶一个儿子被其老婆打成重伤,她的老伴受不了打击去世了。这一连串打击让她无比痛心,心中的苦无人诉说。”同时,自从丈夫过世后,梁奶奶独自生活了11年,另外两个儿子对她的陪伴和问候甚少,让她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她的身体状况较差,曾中风过,不过在儿媳照料下逐渐好转,因为年轻时患有脚疾,现行动不便。了解这些情况后,社工们对老人展开了一系列专业服务。“中心举办的活动都会邀请她,还会组织志愿者每个月定期看望她。”
通过社工们的努力,梁奶奶变得积极乐观。她在社区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的生活都非常丰富,且有规律。
如何排解精神苦闷
调整生活方式走出家门,子女多关心多看望
“这些年来心理门诊和精神门诊就诊的老人逐年增多。”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骆焕荣说,这部分老人当中有不少是独居老人。
“独居老人中可分成五保户和空巢老人。一般来说,五保户由于常年一个人生活,且生活条件有保障,反而能接受一个人的状态;空巢的独居老人尤其是失去了老伴的,更容易出现精神苦闷,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骆焕荣介绍,当老人出现脾气暴躁、固执、偏执、过分担心、焦虑、沉闷、压抑以及睡眠出现问题等这些症状时,子女或者帮忙照顾的人就要注意了,老人心理或者精神可能出现了问题。
独居老人的精神苦闷如何排解?骆焕荣说,首先需要老人进行自身调整。“站在子女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他们在外也很辛苦,不要过于责怪子女。”同时,要重新调整生活目标,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抚养子女的目标已经完成,这时要过一过自己的生活了。”骆焕荣建议独居老人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动走出家门,到村里的老人协会、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排解精神上的苦闷。
“独居老人的子女们,也要在生活上多关心老人。“平常要多沟通,多打电话,定期回家看望老人。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可以轮流回家看看,给老人营造一种天伦之乐的氛围,因为老人看到孩子尤其是孙辈都是很开心的。”骆焕荣说,很多老人只要看到子女,就很满足了。“子女们送老人来我们这里看病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不排斥,反而很开心,因为他们感觉到子女很关心他们。”
相关新闻
志愿者进社区听独居老人讲故事
说起志愿者们的助老活动,大家难免会想到做家务、送食品等。近日,合肥双岗街道虹桥社居委的志愿者们别出心裁地举办了 “听老人讲故事”活动,专门把独居老人请到社居委,让他们谈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是生活琐事。对此,合肥心理专家表示活动很赞,老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我们很喜欢做志愿者,特别是服务老人,不过我们想有点新意,不要总是去打扫卫生什么的。我们想跟老人交朋友。”小刘是本次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他觉得,比起帮忙做家务,老人可能更希望的是有人陪他们说说话。“这次我配对帮扶的是85岁的王老太,除了听她讲故事,我以后会常常打电话给她。”
虹桥社区志愿者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吉明则表示,讲故事的老人主要来自辖区双河三村,“双河三村是一个老年人聚集的小区,独居老人也比较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经历传递给下一代是人类的本能,而且老人们也比较希望听到充满青春活力的声音。”
据了解,本次开展的“听老人说故事”活动将成为社区助老的保留节目,每月都会开展一次,形成长效机制。(综 合)
本组文字(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方莲花 姚亚超
统筹 本报记者方莲花
新闻推荐
自书遗嘱一定要亲笔书写 第34期“法治在线”走进河南岸聊财产继承
两位律师做客“法治在线”现场。本报记者王建桥摄由市委政法委、市普法办主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市法学会、市律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