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14年常为采访废寝忘食 《惠州日报》记者赖金朗热爱新闻工作,通过报道为群众排忧解难

惠州日报 2016-07-16 17:37

赖金朗在采访。 本报记者戴 建 摄

他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却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满腔热忱,多次获得全国地市报、城市党报新闻奖和广东新闻奖。他对新闻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为了采访报道而废寝忘食。他心系群众,立足基层,一干就是14个年头,通过新闻报道为群众排忧解难。

他叫赖金朗,今年46岁,现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日报社驻惠东县记者站记者。自2002年6月进入惠州日报社以来,赖金朗踏遍惠东的山山水水,对惠东200多个村 (社区)和1000多个村民小组熟悉到耳熟能详的程度。

深入老区挖掘革命故事

“新闻工作首先要对得起百姓”,这是赖金朗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只有心里装着群众,采访才有动力和热情。

高潭镇位于惠东县东北部山区,是该县最偏远的一个镇,距离县城近百公里。早在1927年,高潭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该镇中洞村在东江革命历史上被称为“东江红都”。

2011年7月,在深入老区进行采访后,赖金朗分别以《三次东江暴动两次从中洞出发》和《高潭诞生中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两篇长篇通讯再现了高潭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随后,他又大量报道了高潭镇的特色美食明姜、蜂蜜、红军茶及民心工程等,展现了革命老区的新风貌。2013年8月,高潭镇遭遇罕见洪灾。灾情发生后,赖金朗克服身体不适,深入灾区及时采访报道,并及时跟踪报道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灾区群众的好评。

沉到基层捕捉鲜活新闻

在长期的新闻采访中,赖金朗认识到,新闻报道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及时将反映群众新风尚和新需求的报道奉献给读者。

2007年,赖金朗在惠东县稔山镇采访马铃薯种植情况时,了解到该镇老坑村有位叫钟双喜的村民原本是当地卫生站的一名医生,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钟双喜立即利用空闲时间种植马铃薯,想通过种植马铃薯赚钱去北京看奥运会。获此信息后,他马上对这名村民进行采访。很快,《攒钱进京看奥运》在 《惠州日报》刊登。后来,该报道还在《惠州日报》举办的头条大赛中获得银奖。一直以来,他挖掘报道了大量鲜活的民生和社会新闻。

“新闻采访必须沉下去。”赖金朗一直践行着他的采访准则,并常常为采写好新闻而忘记吃饭。有一次,他早上乘车到当时的松坑采访,一直到当天下午4时才吃午饭,吃完饭后接着采访。这次采访,赖金朗先后写出了《12户湘民进山种蕉》等8篇集约式报道。报道刊发后,松坑特色产业令人耳目一新,引起社会关注。

2008年5月12日,赖金朗接到报料,称惠东县梁化林场有段路很“诡异”,车子挂空挡上坡还会往前跑。他赶到林场实地采访,并以《汽车挂空挡 自己爬上坡》为题首次报道了梁化林场的“怪坡”,引起广大读者关注,并纷纷前往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关注困难群体报道先进人物

2004年,赖金朗在梁化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一位80多岁的老伯因为儿子病故而担负起全家生活,在一次耙田时,老人跌倒受伤。他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见报后,社会各界对老人的境况非常同情,并纷纷给予帮助。市区某职校有关负责人还带队专门看望老人,并答应免费让老人的孙女到该校上学。

2006年夏天,赖金朗在吉隆镇采访时,通过当地妇联了解到该镇埔仔村有位阿婆收养3个弃婴的事迹,随后,他对这位叫陈元娣的老人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赖金朗见到刚从田间耕作回来的陈元娣。她一只脚肿得厉害,生活艰辛但依然乐观令赖金朗很感动。

同年6月29日,《惠州日报》以《“无论如何不让孩子辍学”》为题报道了吉隆镇埔仔村70岁老人陈元娣抱养3个弃婴的事迹。见报后,陈元娣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热心人士纷纷对这个特殊的家庭伸出援手。

在大家的帮助下,3个小孩先后上学,其中有患唇裂的小男孩还到广州做了手术。后来,陈元娣先后获得“感动惠州”、“感动惠东”人物及“十佳好母亲”等称号。

本报记者戴建

新闻推荐

搭载互联网开启精细化服务时代 联讯证券下埔营业部致力做您身边的投融资专家

联讯证券下埔营业部硕士理财团队。日前,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微信公众号“惠报金融”发起的“2016惠州投资者最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