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为何走偏路? 心理咨询师:孩子成长最需要陪伴和肯定,压制和溺爱只会酿成苦果
孩子们在青少年行为矫正教育机构接受各种训练,其中包括参加团队活动,还有文化课补习和专业的心理疏导等。
学员在清理绿地中的杂草。本组图片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阿学、华仔和雪琴,3名十四五岁的少年,在成长道路上,却都迷失了方向,盗抢滋事、逃学上网、早恋出走……还在稚气未脱的年龄,3名少年为何会有这些偏差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还能重回正道吗?近日,《惠州日报》记者探访了这3名孩子的成长故事和内心世界,希望能借此对广大家长和孩子们有所警示。
“污点”少年
有的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有的早恋私奔
阿学,一个14岁的小伙,脸上稚气未脱。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在小混混圈子中,他已是个颇有名气的老江湖、狠角色。因盗抢、肇事,已被警察抓过3次。
在惠州市一家青少年行为矫正教育机构上学的,都是像阿学那样,做过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犯过错的少年。或厌学逃学、或打架斗殴、或早恋出走、或沉迷网络……
华仔,大阿学一岁,个子比一般同龄人明显瘦弱。他没去外面混,但走了另一个极端:与社会脱离。初二起,华仔就因成绩不好不愿再去学校,家人没办法只好让他先休学。
两年多时间里,华仔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晚上上网打游戏,白天就睡觉。除了打电脑游戏,对别的都没兴趣。为了争分夺秒玩游戏,经常吃个泡面了事。
华仔几乎不出家门,甚至房门都懒得出,除了身边最亲的人,也不跟其他人说话。连房间的窗帘也一直拉得紧紧的,外边有一丝光线透进来,他都会感觉不舒服。
容易行为偏差的不光是男孩,该教育机构也有七八个女孩子。雪琴,今年才15岁,不过她已经早恋,甚至跟男朋友私奔了。原本以为可以离开家庭管束,找到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结果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无处安身只能流浪。家人费了好大劲,才在一个网吧里把她找回来。
犯错背后
感觉不到父母关爱,在社会上找“温暖”
为何不好好在家里做个乖孩子,而要跟一帮社会青年混在一块?对这个问题,阿学的回答让人惊讶:家里没意思,出去和“兄弟”们混才过瘾!
家是孩子成长的巢,怎么孩子不愿呆呢?原来,阿学觉得爸爸妈妈并不爱他。在家里,有什么事做得不好,他就得挨打挨骂,尤其是他爸爸,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会发火。
在家里受父母压制,阿学就去社会上寻找温暖和尊严。在“称兄道弟讲义气”的小混混圈子里,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感觉。从父亲的暴力教育中,他还悟出了一条经验:只要拳头硬,就能摆平一切。
雪琴出生于潮汕家庭,有兄弟姐妹共5个,她排行老三,这个不上不下的位置,让她觉得备受父母忽视。受宠爱的是弟弟妹妹,做事情担责任的有哥哥姐姐,而她自己,感觉在父母眼中可有可无。觉得父母给的爱不够,雪琴就自己去找人来爱。14岁那年,她就陷入了早恋。被所谓爱情冲昏头脑的她,书也不想读,家里也不想呆了,于是决定跟男朋友私奔。“爸妈平时不见得怎么关心我,我恋爱了他们还骂我。”雪琴说,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委屈,和男友私自离家出走,就是想故意气一气他们。
才5岁时,华仔的爸妈就离婚了,华仔跟妈妈过。妈妈长年在外,忙着打工挣钱养家,华仔一直由外公外婆带着。老人觉得孩子可怜,就一切都顺从满足,结果华仔迷上电脑游戏,无法自拔。等发现孙子情形不对劲时,年迈的老人已没力管了,只能尽量多做点好吃的,给孙子补充营养。但由于华仔长期黑白颠倒,又缺乏锻炼,身子还是熬成了皮包骨一般。
行为矫正
在新环境里重新修炼,进行体格训练及各种团队活动
到了十三四岁才发现子女行为方面出问题,打骂厉害了,孩子就离家出走;好好讲道理,孩子又听不进去,对这种情形,很多家长深感无计可施。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寻求外界帮助,把孩子送去一些特殊的学校,期盼能重新改造好。于是,阿学、华仔和雪琴先后被父母送到了该教育机构。
这是一家专门做青少年行为矫正教育的机构,在这里接受训练的,除阿学、华仔和雪琴外,还有另外30多名少年,他们年龄都在10来岁,也都有着类似的犯错经历。
这家教育机构选在偏僻的村里,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而且围墙高耸大门紧锁,实行的是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没了随心所欲的自由,没了饭来张口的安逸,尤其是不能碰手机和电脑,连见家里亲人一面,也得满3个月之后。
刚来时,3个人都很不习惯,如坐监牢。尤其是华仔,突然间与网络世界断了,跟婴儿刚断奶一般,浑身难受得抓狂。这种煎熬,其他学员也一样。有人偷偷想逃跑,有人哭闹耍无赖。
不过最后他们还得接受和服从现实:严格遵守纪律,按教官的引导,每天进行体格训练、生活自理训练,参加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还有文化课补习和专业的心理疏导。
点滴改变
性格变温和,懂得对他人感恩对自己负责
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点滴的改变在3人身上悄然发生:阿学情绪没那么暴躁了,有意见也不再挥拳头,能和气地讲道理。华仔开始喜欢上弹琴、打鼓,和大家一起表演节目,他终于明白,网络之外还有其他的乐趣。阿琴也认识到,父母内心还是爱自己的,只是表露得不够。早恋还私奔,确实是自己不对,自己太任性了。
头3个月强化训练期满,到了父母探望的日子。阿学、华仔和雪琴都向爸妈认了错,表示以后会好好改正。“妈妈,您别担心,我在这里挺好的,您看我都变胖了。”时隔多年终于又听到儿子说了关心妈妈的话,华仔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就是刻意营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让孩子们摆脱外界干扰,重新修炼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懂得对他人感恩,懂得对自己负责。”一名教官说。
在该机构,学员们的表现比普通同龄人还要好:记者经过他们身边时,大伙都能自发点头敬礼,喊“叔叔好”;他们按时睡觉起床没人当懒虫;衣服鞋子洗得干干静静,被子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大伙还齐心协力,用砖块铺成了两条健身小径。
出去后如何引导
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让孩子彻底摆脱过去
在该教育机构训练一年半载后,孩子们终究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他们出去之后,还能跟在学校一样表现好吗?孩子未来的引导和教育该怎么做呢?
要预防小时候的乖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不经意中变成“问题少年”,家长们该怎么做?孩子已经表现出这样的苗头,已遇到管教小孩之苦恼的家长们又该怎么办?
该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问题孩子”的行为矫正没有捷径走,也没什么能管一辈子的灵丹妙药。孩子的改造效果如何,需要时间磨炼,此外还得有一个好的环境。
该负责人介绍,有些学员在学校表现不错,出去后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还是老样子,结果很快又变回原形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彻底摆脱过去,回归正常的生活,最根本的是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家长们得留意
初中阶段孩子最敏感行为最易出偏差
“这些孩子迷失,原因多种多样,有自身个性、有外界引诱、有特殊遭遇,但归根结底,都跟父母有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宋华分析道。
在给“问题少年”做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蔡宋华发现,这些孩子们之所以迷失、犯错,早在孩童时期就埋下了种子。比如迷恋网络游戏的华仔,一方面父爱缺失又过度溺爱;另一方面自小就玩手机、电脑,且没有得到节制。
又比如雪琴,之前她已表露过对父母偏心弟弟、不够关心自己的不满,但对女儿的反应,父母当初没当回事,甚至简单粗暴批评对待。于是长大一些后,雪琴就选择用极端的叛逆来发泄内心的压抑,来报复父母的偏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心理最敏感,行为最容易出偏差的时期,家长们要格外当心,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问,或者只关心成绩好不好。”他强调说。
蔡宋华提醒家长们,孩子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是陪伴和肯定,暴力压制和放纵溺爱,只会酿成苦果。所以尽量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家庭环境,才是最紧要的。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游璇钰)昨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产经》杂志社和市文联主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文艺扶贫奔小康"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