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舍开碾米坊 微信揽城里客 惠阳区良井镇松元村曾海源夫妇家门口寻得商机

惠州日报 2016-05-05 21:21

曾惠珍熟练地操作碾米机。

惠阳区良井镇松元村村民曾海源、曾惠珍夫妇,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碾米坊,方便自己同时服务乡邻。他们把自己种水稻、自己碾米的场景放上微信朋友圈,还吸引了不少喜欢农家米的城里客。

看到乡亲碾米难,决定自己开碾坊

今年30多岁的曾海源没有跟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拼,而是选择留在村里生活。他农忙时和家人一块种地干农活,空闲时则帮人家修理电器。常年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自己有种地,一家人吃饭都是自给自足,不用去粮油店买米。不过也有一个烦恼,就是隔三差五就得去镇上碾米。一袋稻谷50多公斤重,来回有6公里多路,颇不轻松。曾海源年轻力壮,碾米的活还吃得消。不过他注意到,自己村里和周边村子,还有好多家里只有老弱妇孺,碾米就成了大难题。既然家家都要碾米,能不能在村里也开个碾米坊呢?曾海源觉得,这件事情方便自己又方便乡亲,肯定有得做,于是他就打算自己办一个。

经过一番打听和市场考察,曾海源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合适的碾米设备,可是投入不是个小数字,要7万多元。一家人多年的积蓄一下子全砸进去,可不是件小事情。反复权衡之后,他还是决心做。为了节省其他成本,他腾出自家一间房子,改造成了加工车间。

夫妇俩自学碾米技术,用心服务赢得乡亲信赖

赶在去年早稻快要收割的季节,曾海源的碾米坊终于办起来了。机器是安装好了,怎么用则还是个问题。这方面,曾海源可是毫无经验,一切得靠自己摸索。

曾海源的妻子曾惠珍,以前主要是在家做饭带小孩。办了碾米坊之后,因丈夫经常外出搞电器维修忙不过来,照料碾米坊的重任就落在了她肩上。为经营好碾米坊,夫妻俩夫唱妇随一起努力。他们一边向碾米机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请教,一边在网上查一些资料自学,还特意到其他的碾米坊跟师傅偷师。

记者采访时,曾海源刚好被人叫去搞维修了。有村民来碾米,由曾惠珍负责操作。那可是一套大个而复杂的家伙,几乎占满了整间屋子,由好几个部分连接组合而成。正面中央的控制面板上,各色按钮就有好几排。样子娇小柔弱的曾惠珍,操作起这个大家伙却显得轻松自如。她这里调调那里弄弄,熟练地操控各个按钮。随着马达轰鸣,传送带转动,不一会儿,金黄色的稻谷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流出来。

“起初面对这家伙,我也是看着就发晕呢!”曾惠珍说,由于丈夫忙不过来,她只得硬着头皮学。起初那段时间,虽然知道按哪些键了,出米的效果却总是不理想,要么谷壳脱不干净,要么碾出的米粒太碎。依靠边试边学,浪费了好几百斤稻谷,才碾出合格的米来。

乡亲们来碾米,曾海源夫妇俩总是笑脸相迎,还热情地端茶倒水。那些只有老人在家,实在背不动重担的,他们还主动用摩托车帮忙接送。收费方面不比外边的贵,有的客人手头不方便,提出要临时赊账,他们也总会爽快地说:没关系不着急,啥时方便给都行。

夫妻俩和气经营的做法,很快就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不仅本村的人来,周边好几个村子的村民也来找他碾米。“新机器碾出的大米成色好,主人家也很会做,我们现在都喜欢来他们这里。”前来碾米的曾阿婆说,曾海源夫妻俩在村里开了碾米坊后,大家都觉得方便多了。

城里客喜欢农家米,夫妻俩打算做网商

在城里生活的亲戚回乡下探亲,看到曾海源夫妻俩开了碾米坊,并且品尝了他们自己种植自己加工的农家米,感觉味道格外香甜,觉得这个很不错,就把这一消息晒到了微信朋友圈。没想到引起了好多朋友的兴趣,纷纷要求帮忙带一些农家米,很快就销售了500多公斤。

通过这件意外的事情,曾海源夫妇俩马上察觉到,除了为乡亲们碾米之外,还有更新的、更大的创业机会可以去开发。于是,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网络知识,学习怎么利用网络拓展生意。

“我们一直在乡下,对网络这方面不熟悉,现在还在学习摸索。等慢慢摸清了门道,我们打算把卖米生意也做起来。利用网上销售和现场销售相结合的办法,把乡亲们家吃不完的大米,都帮他们外销出去,让乡亲们种地能多些收益。”对碾米坊未来的发展,曾惠珍满怀信心和憧憬。

文/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到酒店吃饭或将得到更好保障 “营改增”实施后部分生活服务业税负下降超40%

“"营改增"明显降低了我们饭店的税负。”昨日,惠阳区秋长新芦香饭店负责人黄红业高兴地说。原来,随着本月“营改增”的全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