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给孩子的陪伴够吗?够好吗? 有家长把孩子交由父辈照料,也有家长陪而不伴

惠州日报 2016-05-24 20:18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很多父母都在准备着给孩子买礼物,或筹划着带孩子出去玩。儿童节也成为很多孩子期盼的节日,要么有礼物收,要么爸爸妈妈能抽出时间陪自己痛痛快快玩一天。“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不久前,9岁女孩写的一篇日记《我的爸爸》在网上疯传,她形容爸爸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部门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16%的家长平均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两小时。在家庭教育中“陪而不伴”是普遍现象吗?孩子有什么心声?家长该如何创造高质量的陪伴?

记者调查

父亲有陪伴孩子吗

近6成受访者称妈妈陪伴孩子比爸爸多

据报道,2016年4月底,重庆一位妈妈为出去打通宵麻将,又因丈夫在外地上班,于是把6岁儿子反锁在家。次日一早,儿子试图从家中翻出,不慎从21楼坠亡。不少业主在凌晨和早上听到孩子哭着找妈妈的声音,这样的悲剧着实让人痛心不已。孩子的成长期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然而,扪心自问家长们都做到了吗?

日前,本报记者就此在微信朋友圈发起问卷调查,惠州市共186名家长参与。在“谁陪孩子的时间较多”一问题中,111位受访者表示是“妈妈”,仅有10位表示爸爸在这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在接受进一步采访的30个家庭中,6成爸爸认为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主要由母亲负责。在近半数妈妈眼里,爸爸在家里的角色更趋于 “甩手掌柜”。

谢先生和妻子5年前从江西来到惠州,儿子目前读小学二年级。“刚来惠州的时候,我老婆没工作,所以我只能拼命工作养家糊口,而教育儿子的任务就自然落在她身上。”谢先生说,他早上出门时,儿子还没起床,晚上回家时,儿子已睡了。“一般孩子生活上的琐事他没时间管,但一旦孩子淘气犯错了,他就会责怪我怎么教孩子的。”谢先生的妻子林女士说,虽然有时丈夫的指责让她委屈,但她也赞同管孩子是女人的事。

“我们也不是不陪孩子,只是我认为爸爸应该扮演一个背后保护者的角色。”网友“威锋”说,他认为自己属于“猫爸”型,开放、包容、不强求,不像妈妈的陪伴那样无微不至,但永远在背后默默支持。

什么时候陪孩子

186位家长中13%称只有周末才有空陪娃

去年5月,初为人父的陈先生开始了和妻儿的双城生活,他被派到了东莞分公司工作,妻子带着儿子在惠州生活,陈先生每周奔波于惠州与东莞之间。

“平时我工作也很忙,工作日一般都由婆婆照顾孩子,我和丈夫只有周末才有较多时间陪他。”陈先生的妻子林女士说,儿子经常在电话里发脾气,说父母不陪他,再也不想理他们了。“平时只能是一有时间就跟儿子打电话,周末会尽可能陪他做他喜欢的事。”陈先生对不能常陪儿子很愧疚。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中,13%的家长表示平时太忙没时间,只有周末才有空陪娃。此外,大多数80后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工作脱不开身,孩子3岁前,主要由长辈照顾和陪伴。

“有时到家时孩子已准备睡觉了,只能陪他简单聊聊天。”今年35岁的邓先生儿子上六年级,担任销售工作的他经常要出去应酬,平时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玩,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带。“作为父母我们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不去跑跑多挣钱,怎么给他更好的生活?”邓先生说,现在儿子大了,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不会像小时候这么粘父母。

会认真陪孩子吗

大多数家长边做事边看管孩子

“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到家还要忙家务,终于搞完了就边看孩子做作业,边看剧或刷刷朋友圈,陪孩子这事儿有时难免就会敷衍起来。”网友“丫丫”说,孩子做作业自己也帮不上忙,但又怕不看着孩子没法安心,所以会在一旁做些自己的事。

在186位受访者中,过半家长表示会出现类似 “丫丫”的情况:“忙的时候会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看孩子。”“都不容易,有时候真是无可奈何,工作做不完,只能带回家做,孩子在做作业,我也在忙工作。”网友“阿莉”说。“我要看店到晚上10点,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我又不放心,只能让孩子在店里做作业,有时感觉是孩子在陪我。”市民“阿LU”不好意思地说。

“有时候为了清静点,就把手机或平板电脑给孩子玩。”市民阿雪在下埔开了一家卖衣服的小店,她不到3岁的女儿老要跟她到店里玩,有时她忙起来怕没看住女儿有危险,于是就打开iPad里的动画让女儿坐着慢慢看。“虽然知道这样伤眼睛,可是只有这样她才能静下来。”

听听孩子心声

现实:“妈妈常边看手机边问我作业做完没”

期盼:父母少看手机,多陪自己说说话

“我希望妈妈少看手机,多和我一起看书”、“我希望妈妈认真听我讲书中的内容”……这是“世界读书日”前,山东某小学随机调查的学生心声。二至五年级的171名学生中,117人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其中55人明确要求父母多陪自己读读书。

“我想成为爸爸妈妈的手机!”一位一年级孩子在填写自己的愿望时这样写道。如今,不少家长也开始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然而,很多父母还是经常低头看手机,沉浸在网络世界中。

在麦地小学读六年级的小陈说,妈妈平时特别热衷广场舞,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出去跳舞了;爸爸因为在淡水上班,每天也比较晚才能到家。然而,一心等待爸妈回来陪自己说说话的小陈常常等来的是念叨和指责。“妈妈和爸爸每天回来,一开口就只会讲两件事:作业写完了吗、洗澡了吗。如果我都没做完,肯定得挨一阵批!”小陈说,每次妈妈跳完舞回来、洗好澡就开始玩手机,每次都是一边看手机一边问她作业做完没。

“大人老不让我们玩手机,可他们为什么自己离不开手机呢?”小陈说,现在她已习惯了一个人在家,而且觉得一个人在家更自由,没事时会上一下聊天软件或跟同学发信息,爸妈一回来她就什么都没得玩了。

现实:“爸爸陪我练琴,一弹错就责怪”

期盼:能常带我去逛公园,而不是每天陪练琴

“因为我喜欢弹琴,4岁多时我爸就给我买回一台当时最贵的钢琴。”今年27岁的小黄回忆说,但所有的激情在上第一节课时就消退了。

当时因年纪小,小黄在爸妈的陪同下上课,因为她的理解能力不如其他小朋友,急性子的爸爸在课堂上频频叹气,一回到家就抓着她“补课”。“后来每次他陪着我练琴我都特别害怕,一弹错就会听到叹气声,如果一直弹不好,我一个晚上就不用做其他事了,专门练琴。”小黄说,爸爸这样的陪伴让她十分恐惧。有一次为了躲避爸爸的钢琴检查,她在洗澡房拖延时间,来来回回打了5次沐浴露才不情愿地出去。

“那还是个爱玩的年纪,可我常常只能在家苦苦练琴,我希望爸妈能带我去公园逛逛,而不是每天都只陪着我练琴!”小黄说,在这样“高压”的陪伴下,她慢慢都不喜欢弹琴了,甚至讨厌和恐惧。在坚持3年后,她最终放弃了!“我们需要的陪伴不是听到这也不行那也不对的管教,而是一起面对困难,像朋友一样携手跨过困难!”小黄感慨道。

心理专家分析

父亲的陪伴非常重要

父亲多陪孩子能健全孩子人格,培养坚强性格

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和经常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大吗?惠州市安颖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蔡宋华说,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非常重要。有研究发现,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在孩子性格方面,父亲的陪伴更是起到健全人格的作用。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应有刚和柔的两面,刚柔并济才是健全的人格。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形成。然而要想往孩子的性格中注入刚,却需要父亲的勇敢、坚强和果断。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陪伴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女性,男孩子没有一个男性楷模做为榜样去摸索他的男性生活之路,有可能会变得女性化;而女孩子则很难了解一般男性的生活状态,不利于以后的人际交往。

蔡宋华认为,现在不少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灵脆弱,跟成长中缺失父亲的陪伴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母亲在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都做得非常好,然而有时候母亲的关心也只限于此。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应怎样解决难题,这方面的教育实际上应更多地由父亲来承担。”只有父亲多陪伴孩子,才能更好地在孩子的性格中注入勇气、坚强、毅力这些因素,才能让孩子在这个社会中,有更好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陪而不伴不是真正的陪伴

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起玩拼图,做专心的聆听者

有好多家长都曾向蔡宋华咨询,“我已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了,为什么有时孩子还觉得不满足?为什么有时还是会觉得和孩子之间互相不理解呢?”蔡宋华说,这些都源于“陪而不伴”。

孩子在学习时,你在旁边玩手机,这是陪而不伴;孩子在玩积木拼图的时候,你在看电视,这是陪而不伴;甚至于孩子兴奋地向你讲述今天的所见所闻,你只用“嗯啊”来回复,都算陪而不伴。

那什么才是最好的陪伴?最好的陪伴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去做他们正在做的事。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可在旁边一起看书或是做一些自己的工作,给孩子做一个真正的榜样。同样,潜意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家长在家里面,是一个认真工作却又不为之感到烦恼的人,那么久而久之,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个好的影响。

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如果需要同伴,家长就应该一起加入。对孩子来说,他们很需要家长做一个很好的聆听者。用心听孩子说话,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今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尽管也许是平淡无奇的。

陪伴不是包办

应引导孩子怎么做,独立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在尽心尽职地陪伴孩子,却由于过了度,在不知不觉中反而变成了一种溺爱,变成了包办。

蔡宋华说,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孩子怎么做、引导孩子怎么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包办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独立。

举个很小的例子,不少家长习惯早上起来帮孩子穿衣服、洗漱,出门时还给孩子系鞋带。每每问起这些家长为什么要替孩子做这么多事情时,家长的理由要不就是觉得孩子还小、要不就是嫌弃孩子自己做太慢。“然而,在无微不至的包办下,孩子永远长不大。包办了孩子的事情,孩子就更没有机会去练习不熟练的事情,从而变得更慢。”蔡宋华说。

有的父母不仅包办孩子的生活,甚至还包办孩子的决定和社交。替孩子选择玩耍的对象、遇到冲突了直接去找对方解决而非教孩子怎么处理;否定孩子喜欢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些包办都不利孩子的自主意识的形成。

“这些家长都应学会放手,学会陪伴而非包办。不要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多些耐心,以一个同样不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朋友身份,去对孩子进行引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成一个能生活自理,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的人。

二孩来了,大孩如何陪

切莫以牺牲大孩利益来成全老二

随着二孩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面临一个问题,大孩和二孩之间的陪伴时间如何调配。

蔡宋华建议,在二孩来临前,父母要再三和大孩强调的一件事情就是:即使老二出生了,你的地位也不可动摇。不仅要说,还要做到,要尊重大孩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要事事都牺牲大孩的利益,来成全老二,总让大孩让着老二,影响大孩正常的生活、学习。

总有大孩担心:老二来了,就会有人来分走父母的爱。这同样是一件父母需要对大孩重新定义的事情。可以告诉大孩:老二来了,等于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亲人来爱你,你又有了加倍的爱。你的生命中除了父母的爱,又多出了一份弟弟、妹妹的爱,爱的总量是变多了,而不是减少了。

如果想让大孩与老二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可在二孩来临前后的过程,多让大孩参与。让大孩一起给老二起名字、一起去买衣服、准备各种物品。对于抚养二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给大孩听,请大孩参与想办法,做好应对。大孩有了心理准备,就能更好地应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费燕 谢楚琪统筹 本报记者费 燕本版图片 本报采集

新闻推荐

搭上创新驱动快车 争当前沿科技领跑者 惠州3个国家级孵化器都在仲恺,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

蓬勃发展的仲恺。本报记者郭亮平摄仲恺高新企业吸引众多考察团。本报采集仲恺某科技企业生产车间。本报采集潼湖生态智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