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年底前重点完成3家规上“僵尸企业”处置 惠州市制定去产能行动计划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惠州日报 2016-04-25 21:56

出清“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大任务,其中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任务居首位。

以往受就业底线思维制约,去产能效果有限,且较为分散。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迈过“产能过剩”这道坎?如何实现“轻装上阵”?惠州市日前出台《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制定细化方案和行动计划,重点是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退出、战略性兼并重组、国企内部改革。

动态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

《计划》明确了“僵尸企业”出清时间和任务。到2018年底,重点完成3家规模以上“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并按照“成熟一家,推进一家,处置一家”的要求,动态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47家特困企业基本实现脱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企业规范化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直以来,惠州市着力加快“僵尸企业”处置,尤其是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比如,市国资委成立以来,共推进73家企业改革重组,实施退市企业312家,安置职工5556人,总安置费用1.45亿元。各县(区)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妥善安置职工,有序推动“僵尸企业”出清。

《计划》提出,对主要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以上,连续3年以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1年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一步摸清识别,按经济类型纳入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

在具体操作上,《计划》提出,要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发力、精准处置”的要求和“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充分利用“退二进三”、“三旧”改造等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处置国有“僵尸企业”中的关停企业和特困企业。

对非国有“僵尸企业”,则由各县(区)政府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原则,统筹运用行政、法律、金融等政策措施,采用市场化退出、并购重组、扶持发展等方式,进行分类处置。

全面完成省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针对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提出,2016-2018年,全面完成省下达惠州市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国家明确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量控制在省规定范围内。到2018年水泥熟料产能控制省规定范围以内,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直以来,惠州市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成效初显。市经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惠州市节能考核综合得分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地市前2位。2012-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97%、4.35%、3.69%。

看不见黑烟囱、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作为广东省两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大亚湾石化区蓝天白云常伴。未来一两年内,数百亿元的先进石化产能还将陆续投产。

作为惠州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碳排放较集中的区域,但这里萌生了全市首部“碳规”,也初尝节能减排的“甜头”。

《计划》提出,惠州市将实施差别化政策,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技术准入标准,对工艺装备落后、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加快淘汰。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加快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定期公布县(区)政府年度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社会监督机制。

针对化解过剩产能,《计划》提出,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为契机,在碳高排放行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促进跨地区产能置换,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惠州市将定期公告能耗、环保、质检、安监不达标应限期整改的企业名单,以及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名单,依法取缔关闭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

推动超60%规上企业开展技改

栽好梧桐,引来凤凰。龙头企业因园区完善的配套而进驻,园区因龙头企业又吸引大批关联企业“慕名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惠州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01.7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2.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5%。两个省级产业园区(含博罗产业聚集地)规上工业企业95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

《计划》提出,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全市产业合理布局:

2016年,引进10宗以上项目落户惠东、龙门、博罗等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

2017年,引进15宗以上项目落户惠东、龙门、博罗等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45亿元以上。

到2018年年底,三年累计引进45宗项目落户惠东、龙门、博罗等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以上,园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推动60%以上规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惠州市园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各类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600公顷,已开发面积17000多公顷,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产业园区集约发展、加快发展、势头强劲,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担纲”作用,产城融合发展态势明显。

对石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集群效应,惠州中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庆金深有感触。2011年投产至今,该公司保持年均50%的增长,今年订单销售额有望突破15亿元。“作为一个从内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中创的发展与石化区的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罗庆金说。

到2018年累计新增境外投资2.42亿美元

《计划》提出,2016年,新增境外投资额达3000万美元。2017年,新增境外投资额达4000万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成一批经贸合作示范园、生产基地、资源开发基地和研发基地。到2018年,三年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额达2.42亿美元,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合作格局。

位于仲恺高新区的TCL集团展示中心,由该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超大屏幕播放着其海外生产基地车间实时画面;相距30多公里的海边,惠州港荃湾港区通用码头,近20台高25米、跨度超30米的龙门吊轮番将集装箱搬上远洋货轮……作为沿海城市的惠州,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惠州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43.6亿美元。

迈入21世纪,开放的惠州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着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市商务局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2月31日,惠州市企业累计在香港、美国、非洲、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72家,投资额3.36亿美元。去年惠州市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15家,投资额5866.6万美元;增资项目3宗,增资额1729.41万美元。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标志着惠州制造乃至惠州发展实力的增强,代表着惠州企业与全球企业和社会的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田铁流 通讯员胡小华

新闻推荐

企业通关零等待货物直接进工厂 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计划年内将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模式推广到全部进口企业

本报讯(记者黄秀霞通讯员黄桂东郭伟南)“提前申报,无纸通关,免于口岸查验,货物直接进厂。”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报检员何小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