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人才支撑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惠城区人社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服务为抓手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培训学校部分师生合影。
教师在做示范教学。
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
育婴师培训班。
认真听讲的学员。
专业护理。
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办公软件培训。
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
辅导学员化妆。
核心提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做好这一民生工程,惠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惠城区人社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服务为抓手,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贯彻落实各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使大批城乡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技能,强化了素质,并顺利实现就业,为惠州市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念好“三字诀”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
惠民政策让群众“全”面受益、培训机构审批从“严”规范、强化监管督导,技能培训质量“高”……过去五年间,惠城区人社局从“三字诀”上突破,认真解读上级文件精神,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极大的鼓舞了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全区培训机构也得以快速发展。自2014年劳动力技能晋升补贴制度实施以来,全区共开展各类初、中、高级技能培训6411人/次,核发申领技能晋升补贴4229人,共发放培训补贴达715.92万元。
惠民
落实职业技能晋升政策
惠城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惠城区共出台了《关于做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工作的通知》等落实职业技能晋升补贴的政策,涵盖培训补贴申请及发放标准、培训机构审批办法等。
据介绍,在培训补贴政策出台之际,惠城区人社局为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广泛宣传,扩大了优惠政策的知晓面。“我局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渠道,大力宣传新培训补贴政策。通过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向城乡劳动者派发宣传材料,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培训就业政策。同时,我局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培训机构,及时掌握和帮助解决政策实施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有关负责人说。
而在培训机构审批标准上,惠城区人社局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对本辖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实行整体规划,制定本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申办指南和审批工作流程;对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和有关设立条件,从审批依据、受理范围、办学条件、申报材料、审批程序等方面把好审批关。
除了审批源头上的严格把控外,日常工作中,惠城区人社局通过不断强化对培训机构的“督”和“导”的双重监管,做到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个投诉邮件;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服务指导,提高了技能培训的质量。“今年3月下旬,我局对我区各职业培训学校逐家进行了业务检查,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查阅资料、现场察看和电话回访学员等方法,对各学校的硬件设施、宣传招生、培训教学等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引导学校加强品牌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督促学校依法依规开展培训教学,规范备案管理,定期上报工作情况、填报相关数据表格,确保我区职业培训工作健康发展。”该负责人介绍。
点赞
帮扶就业成效显著
如今在某公司做出纳的闵小姐,拿着刚刚领到3300元工资欢欣雀跃。“没想到多了一个证,就多了500块。”闵小姐说,只有中专学历的她原本在某工厂做跟单员,工资只有2800元,“看到惠城区人社局发布的可以申请免费技能培训的宣传后,我报名参加了,并顺利通过了会计软件应用软件考试,拿到了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出纳的工作,工资也涨了不少。”
在惠城区,还有很多人都有着像闵小姐一样的经历。经过惠城区人社局的广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的惠民政策,激发了劳动者参训的热情,有越来越多的人受惠,拓宽了自己的就业渠道。
“除了劳动者本身发生改变外,企业的态度也在转变。”该负责人介绍,以前有部分企业担心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生产,我们从实际出发,简化工作流程,打消了企业的疑虑,让企业意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从观望到支持,主动参与到技能晋升的工作中来,“如我局会根据预约,专门派工作人员前往企业,现场接受个人集中递交申请资料,既避免劳动者自行前往提交资料的舟车劳顿,也减少了劳动者申请补贴造成的工作延误,受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广泛欢迎。”
在个人技能晋升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一手抓严格审批,一手重扶持指导下的培训机构,也得到了健康而飞速的发展。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城区原有培训机构只有4~5家,规模小,培训工种单一。经扶持发展后,如今已近20家,涉及30多个工种。
对话
多措并举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总结“十二五”发展成果,展望未来,成为谈论的热点。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惠城区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力度,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
记者: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有关负责人:目前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现状是,由于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统筹管理,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顺畅,课程体系建设跟不上产业布局调整、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满足不了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因此,我个人认为一是要深化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走出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遴选优势专业探索开展“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培养模式。
二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积极吸引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技工院校任教,优化师资结构。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建成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记者:在“十三五”到来之际,惠城区打算从哪些方面打造技能型创新人才?
有关负责人:省市有关于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十三五规划正在修订中,我区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使用力度,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依托企业、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风采,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叶小科 赖文婷 何文雄
新闻推荐
医护人员救助“伤员”。目前,惠城区已经进入汛期,如何在超强台风、暴雨来临时拉响警报、做好应急处理?日前,一场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