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处人工湿地吸污水吐清流成“西湖”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傍晚时分,缓缓走过龙门县平陵镇光镇村井一村村民小组的祠堂边,一边闲心聆听偶尔传来的声声犬吠,一边观赏池塘里冒尖的荷花与成群的游鱼,是件惬意的事情。
然而,眼前这一汪被村里人誉为“小西湖”的清潭,曾经是一个污水池。村里的环境是如何蜕变的呢?光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柏梁介绍说,过去,由于生活污水直排,村里黑臭水沟水塘随处可见。去年以来,该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全村建成污水收集管网2.3公里,微型分散式复合型人工湿地(以下简称“人工湿地”)15个。目前,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9%,基本实现雨污分离、村洁水清,污水横流不复在,美丽乡村入画来。
截污网管与人工湿地并行治污
过去,光镇村各村民小组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积聚在房前屋后的见光排水沟里。“常有村民对此有怨言,但治污难度大,村委会能力有限,想要做好不容易。”光镇村村委会梁伟生告诉记者,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还要有专业的施工单位协助。
去年底,在市委办扶贫“双到”驻村工作组的推动下,光镇村建设污水收集管需要的120万元资金、建设人工湿地需要的150万元资金,市县补贴了60%,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10%,春节期间向乡贤募集了15万元,对口帮扶单位支持了10万元,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得到解决。
经过专业团队设计,光镇村离圩镇较近的8个村民小组采用建设市政管网的方式,将生活污水接入平陵镇污水处理厂;离圩镇较远、居住较为分散的12个村民小组共建设15个人工湿地,进行分散、就地处理。
据项目建设单位广东千秋伟业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工程师蔡敏毅介绍,光镇村人口多、分布广,地理走势复杂,因此建设较为适用的污水管网和人工湿地项目避免了大量建设管网、大面积征地,既解决了选点、征地、铺管难等问题,也节省了大量资金。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建设3条连接平陵镇污水处理厂的总长约15公里的截污网管、15个人工湿地以及约8.5公里的湿地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建成后,人工湿地系统日处理能力100立方米,水质可达到排放一级B标准,市政管网每日收集能力207立方米。
净化污水与涵养植物双效合一
记者在光镇村看到,15个人工湿地散落在村里各处,田间地头、房屋旁边都能看到,每个面积约8平方米,由白色栅栏围住,里面栽种着花叶芦竹、美人蕉等植物,俨然是个小花园。
在中心村村民小组的一个人工湿地上,记者看到人工湿地连接农用灌溉渠,经过处理后的水缓缓流出,清澈无味。人工湿地究竟有什么神奇功效,能让污流变清水?
蔡敏毅介绍,简而言之,就是将集中起来的污水投放到建于地底的初淀池、厌氧生化池和过滤池后,再输送到地表种植了特选植物的人工湿地里。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经沙石、土壤及其他处理物质过滤,水生植物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使水质得到净化的同时,还可保证湿地表面植物的生长。
将近晌午,记者看到,不少村民路过人工湿地都会放缓脚步,或驻足欣赏或绕园缓行,无不把视线停留在小花园里的植物上。几名细心观察的小朋友相互问道:“为什么花园里的花草靠近污水源的一头长得茂盛,而出水口一侧的花草就显得稀疏呢?”
“植物长势越好,说明污水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越多。”蔡敏毅说,生活污水中一般含有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靠近污水源的花草会更茂盛些。随着污水处理系统的步步净化,当水源到达出水口时,水质已被净化,植物的生长就会有所放缓。施工单位会选取种植耐生长、强吸收的植物。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湿地的日常维护一般就是修剪一下枝叶以及定期清理掉过滤池里的沉淀物即可,植物能够通过污水净化系统自然生长。
据龙门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工湿地管理方便简单,建成后基本没有直接处理成本,目前全村15个人工湿地仍在质保期内,由项目建设单位集中运营维护管理;质保期满后,将通过招标程序,委托专业公司集中运营维护管理,确保人工湿地系统正常运行,集中运营经费由市县镇负责。
村民主动出地解决湿地选址难题
在梁伟生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里多个人工湿地。当记者来到潘屋村村民小组时,梁伟生指着一户院子围墙前的一片水稻田说,由于没有适合的集体用地建造人工湿地,当初计划空出这片稻田的一部分建造6号人工湿地。与稻田一墙之隔的是村民潘伟光一家十几口人的院子,院子左侧靠着围墙建造了一片人工湿地。和别处的人工湿地类似的是,白色的小栅栏内,种满了美人蕉、水芋等植物,唯一的不同是这块湿地由于建造在村民家里,给人感觉更像是个家用小花园。
“以前这块地我种了些花草树木,除了平时赏花看树也没别的用途。”潘伟光对记者说,他曾经受村干部邀请与其他村民代表一同到博罗县柏塘镇参观已建成的人工湿地,发现污水处理效果很好。
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潘伟光认为与其将家里的空地用来养花种树,不如把这块地用于建造人工湿地。家里人开始对他的想法抱有疑虑,但看到现在的景观,大家感到很开心。
运用西湖生态技术修复净化污水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井一村村民小组的祠堂边看到,务农回来的79岁老人刘绍添正在祠堂外的池塘里清洗农具。“以前这里好脏好臭,现在水清清的,天热时坐在池塘边好舒服。”刘老伯竖着大拇指说,他在祠堂边的平房里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祠堂周边的环境可以变得这么干净整洁,以前的臭水塘还摇身变成“小西湖”。
在光镇村,不少村民向记者介绍井一村村民小组有个小西湖。“小西湖”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工程首期工程南丰湖“水变清”项目的施工方,正是广东千秋伟业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蔡敏毅表示,光镇村在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人工湿地的同时,也将井一村村民小组这个“污水池”进行生态修复,使用的就是惠州西湖生态修复技术。
蔡敏毅介绍,这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水塘已经种了美人蕉、苦草、睡莲等多种水生植物,同时还放入鲤鱼、田螺等水生动物以及一些能分解污染质的水中微生物,这样不仅让村容村貌更加美丽整洁,同时还具有净化池水的效果,与坐落在一旁的人工湿地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黄宇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国瑞谢菁菁通讯员陈美君)惠城区征拆工作现场会日前在小金口召开,区委书记徐云枢表示,将把征地拆迁工作纳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