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金嗓子”非遗传承人 东升村60多岁徐妹教渔家娃唱渔歌传承渔家文化
徐妹指导渔村小学的孩子们学唱渔歌。
渔家婚嫁传承人徐妹。
人物简介
徐妹,1952年出生于大亚湾区澳头街道东升村,是东升村名副其实的 “金嗓子”。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渔家婚嫁的传承人,如今不仅乐于担当渔村婚嫁的“好命人”,同时致力于渔歌传承工作,带领渔家孩子捡起渔家传统文化,将渔歌文化传承下去。
“熏风丽日泛微波,碧水载舟舟载歌。狮舞旌旗千度觅,凤翔浩瀚百年合。迎亲健力妇划桨,出嫁新娘羞媚娥。舫舸华灯巧戏月,鸳鸯归卧醉涛阁。”这首诗句,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东升渔家婚嫁的盛况。在此盛况中,清新喜庆、旋律优美的渔歌,成为婚嫁中最动听的音符。渔歌唱得最好听的,当属有着渔家“金嗓子”之称的徐妹。如今,作为渔家婚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还致力将渔歌代代传下去。
曾是村里最活跃的文化宣传队员
记者从东升村老辈人的口中得知,东升村渔民是200多年前从潮阳南迁下来的闽南人后代,婚嫁习俗由潮阳传承而来,200多年来基本保存了传统的风俗,包括说媒、定亲、婚娶、回门等,有讨“八字”、狮鼓队、跨“消灾火”等传统的习俗,仪式极为隆重。在这个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跟随一路的动听渔歌。
出生于1952年的徐妹至今清晰地记得,有着优美歌喉的母亲苏一妹就是渔家媳妇中唱歌的佼佼者,每当有渔家婚嫁仪式,总少不了母亲的悠扬歌声。
东升村的已婚妇女,几乎都懂唱渔歌,对喜事、红事的张罗都很在行,在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传承地域文化。这些已婚媳妇中,渔家人习称领唱人为“好命人”。“好命人”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徐妹的母亲苏一妹。
渔家人能识字断句的人不多,许多渔歌都是口耳相传。在跟随母亲为乡邻们唱响祝福渔歌的过程中,徐妹耳濡目染也渐渐掌握了渔歌的韵律,记下了不少歌词,让她也渐渐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金嗓子”。
“当年,徐妹在澳头文化宣传队里可是一流高手。”当年同在文化宣传队的苏大罗笑着说,当时东升大队的宣传队在全澳头都小有名气,经常被邀请到惠阳、惠东等大型文艺活动中去演出。苏大罗是徐妹的老伴,正是在宣传队的交往,让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最后成为“妇唱夫随”的伉俪。
成为渔歌文化传承班“技术指导”
“我们当时的婚礼虽然在当年还算隆重,但可没有今天热闹。”徐妹回忆起自己婚礼的场景时说。“文革”期间,乡间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渔家婚嫁之类的民俗活动也作为 “四旧”内容被革除掉了。
“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年轻人结婚又开始讲究起来。”徐妹介绍,凭着多年的积累,她在渔村里成为乡亲们举办婚嫁仪式时首先邀请的嘉宾,渔家婚嫁热闹的场面得以重新显现。
“我们现在的仪式跟以前相比有一点变化,但是大致还是一样的。”徐妹介绍,渔家婚嫁分定婚日,吃“高楼”,宴请二三十位亲朋好友吃近百样茶饼、点心、水果,定下结婚日;赏花日,拜大王爷,扒龙船到陆上剪发,回岛赏花、拜大王爷,宴请亲朋好友;结婚日,迎新娘,一般都要请村里人大吃3天,手头比较松爽(有钱)的就吃足5天,都是由村里煮得一手好菜的妇女掌勺。
一聊起这些,徐妹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提及这门“手艺”今后的传承,徐妹不得不担心起来,目前自己的女儿远嫁香港,儿媳们对这技艺并不关心,也无心学习。如今,在东升村委会和东升小学几位老师的帮助下,渔村小学开起了渔歌文化传承班,而她则作为“技术指导”,经常出现在渔家孩子们的身边。
链接
渔家婚嫁仪式
大亚湾区渔家婚嫁基本保存着传统的风俗,迎新人的仪式极为隆重。主要仪式有:
1.定婚日,吃“高楼”
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管是自己有意中人,还是经人牵线、介绍,都要请媒婆在男女两家之间游说,达成联姻。经过游说并得到双方父母、长辈同意后,就会请风水先生择一个良辰吉日作为定婚日。
定婚日当天,由男方出面,邀请双方家族的亲朋好友约二三十人参加。先用茶点,再摆酒宴,酒席上有近百样茶饼、点心、水果,并叠成一层层,女方称吃“高楼”。宴席上告知结婚日期,一般不发请柬。
2.赏花日,拜大王爷
结婚前一天为赏花日。赏花日主要有3项仪式:剪发、赏花、拜大王爷。
早上,男方亲朋好友几十人敲锣打鼓、放鞭炮、扒龙船送新郎去澳头剪发。到了澳头后,先请亲朋好友一起吃早餐,再去剪发。剪好后再扒龙船回岛上赏花。
赏花时,新郎坐在自家的正门前。“好命人”边唱歌边依次给新郎递香烟、点烟;拿系了红布的黑伞给新郎的兄弟,其兄弟为他打伞;递上红扇子;帮忙戴上黑色毡帽;帮忙戴上大红花、红布条。接着,“好命人”、新郎母亲、亲朋好友几十人,围着新郎唱祝福歌,通常会唱1~2小时。
接着,扒龙船到大王爷庙拜大王爷。先摆供品,上香,然后拜大王爷祈求幸福,最后是燃放鞭炮。
拜大王爷后扒龙船返回,接着摆酒宴,宴请亲朋好友。
3.结婚日,迎新娘
结婚当天,新郎头戴毡帽,身穿长衫,腰挂两条红带,两鬓插银珠花,胸前戴一朵大红花。迎亲时,渔船作花轿,男家挑选较大较新的渔船,从桅杆至船头、船尾、船舷遍插彩旗,装饰成迎亲船队。迎亲船上,载有锣鼓、狮子队和迎亲队。十多二十位中年妇女组成迎亲队,鞭炮声响,锣鼓齐鸣,狮队起舞,迎亲船启动。迎亲队的妇女踩着鼓点一边歌舞,一边用力划竹篙。
到了女家时,迎亲船与女家的船并排靠在一起。接着是男方给女方过聘礼。过完聘礼,男方的迎亲队边唱歌边向女方要嫁妆,每要到一样嫁妆还要给利是。女方接了聘礼后,要先拜天神才出门。
到了男家,新娘要跨“火盆”。跨过“消灾火”,才进入男家,等候拜堂进洞房。夜晚,新郎、新娘拜堂。亲戚朋友再次欢聚表演,新郎、新娘进洞房。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通讯员陈世祝
新闻推荐
惠东5867户纳税人享“营改增”红利 惠东国税全力以赴确保5月1日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
惠东国税办税服务厅环境优美服务周到。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市民在办税服务厅办理业务。“营改增”纳税人参加培训。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