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庄黄氏:结亲纪晓岚 御赐下马石

东江时报 2015-10-12 02:56

说起黄大铭,多数惠州人是陌生的;说起纪晓岚,大家应该是熟悉的。你也许没有想过,铁齿铜牙纪晓岚与惠州博罗一个村子居然有着密切关系。牵起这个关系的,就是黄大铭。这位出生在博罗公庄大沥村的黄家子弟,从罗浮山下走进繁华京城,官至江南道监御史,成为纪晓岚亲家。

时光流逝,黄大铭早已成故事,黄氏依旧在繁衍。大沥村江夏之门的传奇,流传于村道边的御史第里,流传于草丛中的下马石前,更流传于一辈辈黄氏子孙中。

家族名片

博罗公庄陂头神村大沥村小组600多居民全姓黄,他们的祖先自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20~1560)分支迁至此处,繁衍500年,至今十八世。大沥村享誉惠州,不仅仅因为这里出土至今为止惠州惟一发现的春秋战国青铜编钟,更是因为这里保留着两座清代乾隆帝御赐“下马石”。这个小村子里的黄氏家族,以彪悍起家,以忠正留名,以孝悌传世,更是出了铁骨铮铮御史黄大铭,在历史长河中挣得一方声誉,不愧惠州江夏之门。

江夏第

“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在中国,黄氏家族宅第多冠于“江夏第”,惠州亦然。博罗县公庄镇陂头神村大沥村小组仍保存着一座明清时代客家围屋,村民称其“大沥江夏第”。顾名思义,其主人是这个村小组600多位黄氏村民。

围屋坐东朝西,占地约7亩,四周围墙用石灰、河砂、卵石混合夯实而成,高有一丈,宽约一尺半。整个围屋只在祠堂右前侧的围墙开设一个大门,大门朝北偏西。86岁的黄惠连是黄氏第十六世,在村里德高望重,曾参与大沥村黄氏族谱修订,他很确定地说:大沥黄氏明代万历年间迁至此地,围屋是明代后期起建,至于是哪世先祖修建,现在无人知晓。但这座围屋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依然坚固如常,1963年仍住着140多位黄氏族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陆续外迁。

村民回忆,围屋大门曾经是一条河,流入公庄河,故村子称“大沥”(当地话“大沥”意为深河沟)。围屋大门年年春节都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是“树高起凤”,下联为“沥大腾蛟”,横批“江夏第”。大门口的右侧有一只黑石狗,上刻“泰山石敢当”,朝西摆放,面向河对岸。这石狗一直都是单只,作用是挡煞。大门左上角的围墙上有一小石狮(“文革”时被毁,现用小瓦狮代替),与石狗同一方向摆放。

黄家人

大沥村“江夏第”只有一座,围屋外的房子并不规则,各家各建。村民说,这种分散的房子叫散屋,他们从来不担心被外乡人欺负,他们说:“谁敢惹大沥黄家?”语气中充满一种霸气。

也许正是因为黄氏的彪悍,大沥江夏第享誉公庄,不少外姓子弟纷纷“抢娶”黄家女子。一位邻村村民“阿公山人”在博客上如此描述黄家:以前公庄一带水的黄姓是强悍的宗族,立基以来,大沥村人除了提防过“长毛”(太平军)外,根本没把当地的阿保(土匪)放在眼里,更不怕外姓人来找麻烦。

“我的祖上由梅州迁落公庄桔子墟,人丁少,常被人欺负,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兄弟四个,大伯父在外教书娶妻何氏,我父亲、二伯父和细叔,均娶黄姓女为妻,以此方式免遭欺负。”他回忆,解放前当地叫女人成亲为梳髻,养母梳髻不久,就跟人挑担脚上三十多里外的龙门县平陵墟。十七八岁的养母长得高大漂亮,没读过书,略识武术,挑的货物约有150斤。那时平陵有一伙烂仔,喜欢调戏外乡妇女,外乡妇女只好忍气吞声。这伙烂仔一见漂亮的养母哪肯放过,嬉皮笑脸围了过来,要搂抱摸捏,谁知被养母抡起扁担,打得哭爹喊娘,抱头鼠窜。这伙烂仔后来想纠众前来报复,打听到养母是黄姓女儿,怕招惹黄姓族人恶斗,只好作罢。

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大沥黄家只把这当作轶事。黄氏第十七世弟子黄建强说,新中国成立前后,黄氏在当地确实是个比较彪悍的族群,他记忆中一次黄氏与他村发生纠纷,族里的女人都扛着锄头围堵他村。

黄大铭

大沥黄家人的强势,或许是因为家族在清代出了一位名人,这位名人就是黄大铭。

关于黄大铭的生卒年,族谱记载为“生于1735~1738年间,卒于1792~1795年间”,可以断定这位黄家子弟生活在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

民国版 《博罗县志》记载,黄大名(铭),字营阁,公庄大树沥人(注:大沥村原称大树沥),乾隆乙酉拔贡。由七品小京官,转礼部祠祭司额外主事,擢江南道监察御史。他“居官廉介自守,绝请托,无敢干以私者。言事不务苛细,能持大体,为时所称。河间纪文达公雅重之,以女孙妻其子,后卒于官。大名(铭)世业农,独好文学,突起于畎亩中,为公庄洞文化之先导者,而廉介不苟,不可谓非豪杰之士矣。”

短短160字的官方文字概括了这位黄氏弟子一生,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河间纪文达公雅重之”,“河间纪文达公”即清朝一代巨儒纪晓岚。这位大沥黄家最有名的人,其经历可谓大起大落,备受纪晓岚赏识,甚至成为纪晓岚儿子的亲家。

黄大铭是大沥黄家第十一世子弟,就出生在江夏第一间屋子里。关于他的出生,乡民还赋予一个美丽传说:话说黄大铭临出生时,母亲在产房痛哼,父亲守在产房外,突然听到产房里传来接生婆的惊叫声。黄大铭的父亲冲进房里,只见一条头上长角的大蛇吐着信子从床上爬到地上,慌得他抓起婴儿的脚盆压了下去。蛇尾露在脚盆外,他一把用力将蛇尾压断,却听见脚盆里传出“哇哇”的哭声。他拿开脚盆一看,竟是一个粉嫩可爱的男孩儿。这男婴,就是黄大铭。

赴京城

不平凡的出生,将注定他有不平凡的经历。

村民相传,黄大铭小时便被称为神童。他能言善辩,记忆力强,由于家道贫寒,九岁才入读私塾,仅用一年时间,将增广、上下孟、幼学琼林等倒背如流。十一岁开始学习古文经典,唐诗宋词朗朗上口,神童之名传扬远近。年方十三岁,他就被邻近的鹊楼村聘请为私塾先生。

盛名之下,是否其实难副?当地不少秀才内心不服,找难题想考倒这位神童。据传,有位姓高的秀才冥思苦想之下,想出句暗讽黄神童的上联,如获至宝,立即奔赴学堂,想给这位小先生一个下马威。时近黄昏,黄大铭正在外闲步,高秀才快步上前与之相会,少叙寒暄后,故作惺惺之态,称要和黄大铭切磋楹联,假装随口吟出一句:鸠占鹊巢绸缪拙。他正想看黄大铭的窘相,哪想对方望见鹊楼村不远处一个叫智潭的深潭,触景生情,随即答道:鲤落智潭变化多。高秀才顿时哑口无言,只好含羞而去。

乾隆乙酉年(1765),黄大铭考取拔贡(注:拔贡为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入朝任七品小官。

至此,这位黄氏弟子离开罗浮山下,奔赴京城,展开了自己另一段人生。

结亲家

县志记载黄大铭“居官廉介自守,绝请托,无敢干以私者”,意思是大铭为官廉洁自律,对于请托一律拒绝,所以没有人敢找他“走后门”。

黄大铭这一为官品性,备受当时乾隆皇帝身边名儒纪晓岚赏识。乾隆中期,纪晓岚主持编撰《四库全书》,随后一路擢升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受纪晓岚“雅重”的黄大铭自然连年加官封爵,从七品小官升至从五品的江南道监察御史(注:明清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官)。

这个官职,黄大铭“擢”得并非一帆风顺。黄惠连讲述了一个故事:当黄大铭正要升官时,正逢母亲病逝,他必须回乡守孝三年。孝满三年后,这个职务却被别人占了,黄大铭只能委屈做下属。但他做事认真,很快当上了江南道监察御史。

纪晓岚对他的赏识与喜爱,不仅仅在皇帝面前推荐黄大铭,更“以女孙妻其子”,即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黄大铭的儿子。这样,黄大铭就成了纪晓岚儿子的亲家。

吞金亡

在清代的官职制度中,监察御史官位虽不高,却是权势颇重的官职,职掌“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等,可直接向皇帝弹劾及建言。因此,如果哪一位监察御史是清官,那必然树敌无数。

在纪晓岚庇荫之下的黄大铭虽然仕途无量,却遭到了当朝武官颜谦(广东连平人氏)忌妒。某年,朝廷命黄大铭掌管全军粮草,积囤粮食。颜谦藉此通过和糰向皇上奏本,告其虚报粮数,中饱私囊。按清制,御史之权既重,但处事若有差失,惩办也极严厉。因此,对和糰深信不疑的乾隆一声令下,黄大铭锒铛入狱。黄大铭蒙冤入牢后,百思不得其解,为表清白与忠诚,竟含泪吞金而亡。

不少史书记载,黄大铭死时57岁,但族谱并未记载黄大铭卒年,只有一个大约年份。也许,这位大臣自绝时,千里之外的黄氏族人,绝对不会想到他们家族的骄傲,竟是以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死去。

至今,黄氏族人对那位致黄大铭入狱的颜谦有各种说辞。他们认为当时朝廷官员中只有两位广东人,黄大铭倍受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赏识,颜谦却一直得不到升迁,私下愤愤不平,于是投入和糰怀抱,诬陷黄大铭。

历史背后的真正原因已无从考证,惟一有记载的是,黄大铭死在任上。

回乡葬

黄大铭死后不久,乾隆很快获悉黄大铭案实情,遂下旨为他平反,将他的遗体运回大沥村厚葬,并御赐神道碑两座。

村民说,当时黄大铭棺柩回大沥村的规格很高,朝廷派遣多位官员,带领百余士兵扶柩,从京城浩荡启程,翻山越岭至博罗。棺柩所到之处,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当地知府县令须恭迎祭拜,为其开道,务必顺利护送其棺柩回到大沥村,择风水之地安葬。

黄大铭的墓地确实在大沥村一处良田之中,他在此安睡几百年。直至“文革”期间,他的墓地才被毁。黄惠连尤记得,黄大铭墓地被毁后,棺木被挖出,结实的棺木板一点都没有腐蚀,被人搭在排洪沟上当作路桥板,最后竟不知去向。至于黄大铭尸骨如何处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黄氏族人不敢过问,自然也无从知晓。

黄大铭死后留给族人的、至今仍存在的,是位于大沥村南北的两座神道碑。这两座神道碑相距1公里,用花岗岩雕刻成,高约丈余、宽为两尺、重达两吨,分别由两只巨大的赑屃(音bixi,传说中神兽,像龟)驮载。村南神道碑碑文为“皇清诰授中宪大夫礼部中堂江南道监察御史加三级又随带加二级荣阁黄公神道碑”,赑屃昂首;村北神道碑碑文为“皇清诰授中宪大夫礼部仪制清史司员外郎加三级纪录元次国学生号淡川黄公神道碑”,赑屃俯首。

这两座神道碑,“荣阁黄公”为黄大铭,其字荣阁;“淡川黄公”为黄大铭父亲黄涛,其号淡川。当时,在京城的黄大铭家族何去何从,族谱并无记载,后人也无从得知。

下马石

据传,立此神道碑时,乾隆曾下了道圣旨:凡经由大沥之士,无论官阶大小,一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此,当地人称两座神道碑为“下马石”。在公庄,这两座神道碑名声极大,备受尊崇。

与名臣的神道碑有所不同,黄大铭神道碑上并没有记载其一生事迹的碑文。其中缘由不难理解,毕竟黄大铭含冤自尽前最高官阶仅是从五品的监察御史,远远未达到二品官员的规格。按照明清惯例,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设立神道碑并篆刻详细碑文。除了碑文的内容外,神道碑的驮兽——— ??也显得抽象,做工粗糙,以致不少人以为是龟。

这两座下马石却让大沥村受到尊重。两座下马石之间,用一条青石铺成道路,村民说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任何人从这里路过,都神态恭敬,官员和读书人看到神道碑,都会特意到江夏第祭拜,以示敬重。

然而,“文革”期间,这两座下马石也惨遭毒手,公庄河道多,两座石碑被硬生生从??背上拆下来,用来铺桥。直至“文革”后,黄氏族人才找回石碑,重新安放在??背上。如今,两座神道碑已成为惠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方圆几十平方米都围了起来,不再湮没于杂草从中。

黄体乾

大沥江夏第不止出了一个黄大铭,还出了不少读书人和官员。在江夏第宽阔的院子正中,左右各立着三对旗杆夹(共12根)。在科举时期,读书人参加科举中功名后,都会在宗祠前竖立旗杆,是科举功名的象征。黄氏子弟黄建强介绍,江夏第里有六对旗杆夹,说明黄家出了六位贤能之人,他们在科举上考取功名,成为黄氏家族的骄傲。

除了黄大铭,旗杆夹上印着另一个名字:黄体乾。西侧一对旗杆夹上刻有:道光庚戌科恩进士黄体乾。黄氏族谱记载,黄体乾是黄大铭的侄辈,他为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勤政堂主事(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然而,这位黄家的又一位官员,生卒年却不详,后代更是无所知。

对黄体乾,86岁的黄惠连却记得一个故事。话说,黄体乾参加科举考试,应试的文章写得文笔流畅,富有见地,但文章中有几个错别字。按照规定,这份答卷是要被淘汰的。但是,阅卷的考官对其文章实在是赞赏,竟然破格录取了他。

于是,时隔85载,黄家再获功名。

黄大铭死时黄体乾应该尚未出生,两人相差至少60岁,难道二人是叔侄关系?负责续修族谱的黄建强解释,大沥黄氏自开基至今500年,却只传至十九世,皆因前四五世为单代相传,或许多是老来得子。村里至今仍有十六世族人,与十一世黄大铭只隔了5代,却跨越了280年之久。村里老一辈向他证实,黄体乾最迟应该生于1805年前,他早年在当地私塾教书,考取进士时已是天命(或花甲)之年。

御史第

旗杆夹对面是江夏第正堂,上有一匾:御史第。上书:“太子少保大学士黄大铭兼江南监察御史”,落款:“嘉庆二十二年”。按照年代推算,嘉庆二十二年为1817年,或许这是嘉庆皇帝再次御赐黄家荣耀,封黄大铭为“太子少保”,以接先皇乾隆对其之表彰。

这块牌匾在“文革”期间惨遭损毁,后来族人在修缮宗祠时,照原样复制后重新挂回原处。按照黄氏弟子的说法,黄大铭为黄家挣得荣耀,御史第顺理成章;黄体乾再续家道,江夏第锦上添花。

白驹过隙。一切功名皆成土,大沥江夏第回归平静,围墙外的竹林依旧摇曳。直至百年后的1985年,村民黄来苟在江夏第不远一处竹林取土建房时,无意间挖出一套(七件)完整的春秋战国青铜编钟,大沥村与黄氏家族,再次以惊艳之态闯进世人眼中。

(感谢博罗公庄文化站、陂头神村、大沥村小组以及黄氏族人黄惠连、黄建强对此文的帮助。)

新闻推荐

网红直播平安峡漂流 由平安山风景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博罗第二届漂流文化节开始

网红现场直播惊险的高空表演。平安峡的漂流落差大、水质好、路径特殊。东江时报讯品尝乡间美食,欣赏高空杂技,感受环球飞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