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翠叶 山茶飘香

河源日报 2021-05-11 09:44

插画/小小

□刘忠娥

美丽的千年古邑河源静卧在北纬23°10"—24°27"的崇山峻岭中。这里有独特的自然与地理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茂密,土壤肥沃;这里还矗立着广东省最高的山峰——九连山黄牛石,拥有华南最大的水库——新丰江水库和广东省第二大人工湖——枫树坝水库。

北回归线一带是种茶的绝好地带。好山好水好纬度注定要出好茶,河源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丰富:1500多年前,龙川的桂林山野里就生长着大片的皋卢,它既是戍粤将士们的解渴之物,也是治病防疾的重要药物。

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一直以来,河源的茶业规模小,单一的小叶品种产量又极低。直至上世纪90年代,种茶才慢慢推而广之。如今,河源的茶叶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令人刮目相看,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内的茶类评选中屡获大奖。

人在草木间是为“茶”。河源茶业的发展离不开几位老茶人的努力与奉献。他们的名字在河源茶界几乎家喻户晓。大家熟悉他们,不仅因为他们几十年深耕茶园,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和制茶经验;也因为他们不拘传统,锐意创新,大胆改良品种与工艺;更因为他们对入行新人的不倦引导。那一片树叶带着他们的温度传递到年轻人的手上,化开在滚烫的沸水中,散发出缕缕的清香。老茶人们的名字也随茶香飘荡在河源茶人们的耳畔。

一腔茶情浓千秋茶叶香

陈炯昌老人居所的墙上有一副对联:“半世身家一斗谷,千秋事业一杯茶。”这副对联是对被称为“茶痴”的陈炯昌老人的真实写照。年已八旬的陈炯昌老人不仅自己为茶痴狂,还带动河源多地的人走进茶的世界,为河源茶业的发展与扶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家都尊称陈炯昌为“陈叔”。只要谈到茶,陈叔就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陈叔生于紫金县的茶叶发源地黄花,长于茶树下,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每日带他到茶亭卖茶。他说茶如命,命如茶,他一天都离不开茶。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叔,职业其实与茶无关。直到快退休的1997年,县里号召各单位与乡镇联合办三高农业小试园,他才毅然选择了茶。可刚开始时,他什么都不懂,只好从广东的重要采茶区潮州、英德等地和华农请师傅、教授来指导,又从福建引进300亩茶叶新品种。他和当时的县扶贫办主任钟君腾一起在三个地点推广种茶。开始农户们并不愿意种茶,钟主任便免费送农户茶苗,陈叔则买来茶苗给农户先种着,收购他们的茶青来制作与销售,待农户们挣了钱后再还他的茶苗钱。如是才慢慢带动大家种茶。

后来,陈叔主攻育苗。2010年第23届世客会在河源召开时,他托人从台湾方面剪了3万片金萱茶树叶,费尽周折弄到河源,并将其培育成苗。从此,金萱成为紫金县的主要茶叶品种。育苗工作极其辛苦,全靠时间耗磨,比如第一年扦插100株,第二年再从这100株里剪100个芽扦插,到第三年才能上千株。陈叔每天就蹲在苗圃里育苗,培育出各种新品种。如今他的苗圃成了整个粤东地区品种最全、规模很大的珍、特、优、稀茶叶苗圃生产基地。

陈叔爱钻研,除育苗外,他在茶叶制作工艺上也精研细制,不断创新。他说不创新就没有出路。2009年,在广东省第八届茶评会上,陈叔拿了他制作的东方美人茶去参评,可当时组委会连东方美人茶的对比样本都还没有!后来,一位在华农学茶的韩国研究生在紫金实地研习后,写了一篇文章,说现在做东方美人茶不一定要去台湾了,紫金县就有!陈叔的东方美人茶获得了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金奖!这是广东省内首家用金萱、翠玉品种制成并获奖的东方美人茶。2018年,陈叔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出新品种“紫金女儿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他还是紫金红茶的最早研制者。

在河源,无论哪个茶企遇到技术难题,只要来请陈叔,他都立即出发前去帮助解决;对于各种制茶工艺,他从来不私藏。他只希望大家都能把茶种好,希望他的人生也能像茶那样,把一切的美好都奉献给社会。在他的带动和紫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紫金茶叶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的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榜首,2020年又成功获得“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紫金蝉茶”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区域公共品牌”。这些成绩少不了陈叔的贡献。

身无一分园心系全县茶

连平县茶业界,无人不知冯叔。冯叔名叫冯卓生,已经86岁了,他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在县农业局专门负责全县茶叶工作,由于贡献大,曾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国茶叶学会广东分会的表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平县只有九连的大水、小水两个乡和忠信的粗石坑、惠化的凹肚几个地方种茶。冯叔在那些地方蹲点,七十年代后期又到新区隆街的镇南、东埔等地蹲点发展茶业,然后推广到全县。

那时,农户种茶不懂科学,茶叶产量很低。冯叔去指导他们改造老茶树,向他们传授技术,村民们开始都不接受。冯叔只好到生产队住下来做示范,比如在凹肚,茶树长很高都没人修剪。摘茶时,大家拿张小板凳坐下来,把茶树枝头弯下来摘,工作效率极低,一天只摘十多斤茶青,年亩产量仅二三十斤干茶。于是冯叔就在凹肚蹲点,教大家进行修剪。一位叫阿水的老农却死活不肯,他说:“这不是像把一个儿子打死再养一个儿子吗?搞不得!”那些茶树的根都浮在地面,冯叔就教大家深耕施基肥,把根往地下引,大家也不信。没办法,冯叔只好跟生产队长商量,说划出两块相同面积的茶园,一块按他的方法做,另一块按村民的方法做,两相对比,如果冯叔的茶园在两年内减产,他就赔。结果第三年,冯叔的茶叶最高产量达到亩产400多斤,且采茶工效提高两三倍。这样,大家才开始接受茶树改造。冯叔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农户进行指导,先蹲点,自己做试验,成功了再推广。茶农们看到有效果了才相信。后来,他在隆街、东埔和镇南等茶叶新区推广茶叶时,茶农们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了,产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这样的指导流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个中辛苦只有冯叔能体会。1955年到1958年,他在九连蹲点,那时没有通车,完全靠走路,先坐车到忠信,然后走路到高陂,基本上都是爬山,从一地到另一地约20多公里,起码要走6个小时。连平的各个产茶区他都走遍了,每到一个地方就住下来,与茶农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1996年,冯叔要退休了。退休前,他在省农委工作的同学来连平视察,问他快退休了有什么要求。他说想引进茶树良种,但缺点钱。于是同学就给了他1万元。他将这1万元全部拿去引进了潮州凤凰的单枞和韶关乐昌的白毛茶,把它们拿到凹肚和九连山去试种。结果经济效益比本地品种好。这是连平最早引进的良种茶叶。

冯叔一直研究茶叶,无论是在种植上还是加工方面,每个环节他都十分清楚。上世纪80年代,他是省茶叶学会的荣誉理事。退休后也有很多人来向他请教,每次都能得到他毫无保留的热心指导。连平县云舒飞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张飞尧说,他刚种茶时,每炒出一锅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拿去给冯叔看,冯叔会非常耐心地给予指点,从茶园管理,到加工制作,茶青嫩度、条形、发酵、汤色等等,每个细节他都说到,出现什么情况要怎么处理,他都一一指点。所以无论是技术还是做人,冯叔都给了人们一个仰望的高度。

研茶废寝食创新不停足

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的茶园山野,或在省内外各种茶博会上,人们常常能看到欧阳佰友老人那瘦小的身影。他不是在观察茶叶的生长情况,就是在指导村民种植,或者到各个展位去了解人家的茶叶。欧阳佰友70多岁了,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欧阳叔”。他生长于皋卢茶的产地桂林村,对茶叶有很深的情怀。无论走到哪,欧阳叔都会谈到桂林的皋卢茶,他几乎成了皋卢茶的代言人了。

欧阳叔幼年起就耳濡目染祖辈制作桂林茶的过程。高中毕业后,他回到桂林村任村主任和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组建了首个村级“桂林大队青山崆茶场”,带领村民们在高山上开垦茶山,1999年又成立了“龙川县义都镇农贸公司”,租赁林场30亩育苗山地作为茶叶基地,引进台茶12号、农井43号、浙农117及119号、乌牛早、舒茶早、单枞、黄金桂等优良无性系茶叶新品种。后来他成立了“龙川县欧阳师傅桂林茶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种茶致富。

做了一辈子茶,欧阳叔仍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他认为,传统的客家茶口味厚重,制作工艺也相对落后,缺乏竞争力,所以为了能生产出适合消费者口味的茶,他不断学习和研究,舍得拿一锅一锅的茶青来做试验,每做一个茶都尝试用不同的工艺制作。比如别人的红茶是烘干,他就试着炒制;别人的柚子茶是将茶叶放进柚子里,他则将柚子与茶叶一起压饼,让柚皮的芳香油渗入茶叶里。如果试验效果不好,他就去福建或省茶科所请教学习。他首创了龙川烘炒茶、金柚子绿茶茶饼、金线莲红茶,试制出白茶、黄茶和东方美人等茶品,以致同行们每见新品,都善意地说别让欧阳叔知道,不然他又去试验了!2016年至2018年,他发明了三个专利:一种红茶烘干设备已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种柚子茶加工设备和茗茶茶饼已被受理专利申请。

作为一名高级评茶员,欧阳叔每年都会协助县农业局和扶贫办给茶农们讲授“茶叶生产与加工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有时他还被请到其他县去讲课,并经常电话或微信给人释疑解惑。他说到了这把年纪,最想把一生爱茶的情怀与制茶经验都传给下一代。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对于茶,没有谁能比老茶人们有更深的热爱。那一片片翠叶从发芽、到采摘、到翻炒、到揉捻、到进入每一个茶瓯茶盅,都无不浸透着茶人们的汗水与守候……

新闻推荐

“教育没有排他性,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多年来,河实的教学质量、教师能力备受教育部门认可,并成为河源市初中骨干教师(种子教师)跟岗培训基地,承担了全市各地各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