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这历史的沉重 读《龙门印象》有感
■邓丽萍
在河源市图书馆二楼东区的萧殷文学馆入墙柜里,《龙门印象》映入我的眼帘。我首先想到的是惠州的龙门,也不奇怪,萧殷是河源市龙川县人,这离龙门并不远,龙门最出名的景区也就是南昆山了。南昆山我是去过的,印象中清幽密林,天然氧吧……1957年的龙门也是这样么?我非常好奇地跟着萧殷笔下的《龙门印象》一探究竟。“洛河桥头”“天津桥”?不对!此龙门非彼龙门!它不是我认为的惠州龙门,也不是你认为的福建龙门、江西龙门、四川龙门、浙江龙门……而是河南省洛阳市南10公里以龙门石窟闻名于世的龙门!读罢第一部分“好在龙门在望,我们憧憬已久的"石刻宝库"就在眼前了”,我便明白了。于是乎就对萧殷笔下的龙门有了最初的印象。
这是一篇游记,实乃写景美文。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未到龙门前一路的景色与心情。刚感受晴朗温和的环境后,一句“汽车一驶出了洛阳的西关,就像摆脱了缰绳的野马,任性地飞奔起来”。我便立刻感受到作者想快点到龙门的急切心情。路上,一步一景色,一景一感悟,可谓边走边感,边感边叹。“你看!天津桥,多少古典诗人咏唱过的天津桥啊……”桥边垂柳显离情也好,桃李竞开放也罢,遐想与现实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着实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现实的景象却是一片萧条:道路两旁的村庄,却赤裸裸的,再也找不到“绿树掩映”的风趣了。再加上“马蹄落处,尘土飞扬,有时竟连前面两丈远的东西也无法辨认”,在这种“大车扬飞尘”的迷茫天际,让人有种“黯然失色地只有冲出重围方能见天日”的感觉。这与后面描写置身龙门之口,伊阙之地感叹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形成强烈对比。拨开迷雾,面对千千万万的精心雕刻,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连用“谁能面对着这千千万万的精心的雕刻,能无动于衷?谁能在这些伟大艺术品的面前,不惊叹我们祖先的匠心和辉煌的艺术智慧呢?”两处反问更加加深读者与作者领悟的共鸣。
当然,这只是作者整体上的一种感官,为进一步对石刻艺术进行描写,作者详细描写龙门最大的佛洞——奉先寺的雕像情况。此情此景,作者是非常兴奋的,自己也被作者带动一同惊喜地欢呼起来:“啊!你看!你看!”目光聚集所在就是著名的卢舍那雕像,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在这里,你不得不感叹作者就像一名导游。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各雕像的艺术特色,在与作者一同欣赏艺术作品时,心会意通,其间的自然与精妙,实在是难以言表,包括离开奉先寺后参观的其他大大小小的石洞,亦如作者止不住赞赏。
接下来作者将笔锋一转,所看之处大都传神作品被凿去头部的现象,写美帝国主义盗走雕刻的事实增加了历史沉重的氛围,带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时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历史课——龙门石刻艺术的浩劫。伟大的作品被破坏着实可恨又复可叹甚至痛心!作者千叮嘱万叮嘱读者要牢牢记住这笔债,激励后人要为保护我国艺术珍品而努力。
于此,心情的沉重,历史的厚重,原本温和的阳光也变得阴沉沉了。
心随景迁,景随情迁,此情此景都已经融为一体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跟着作者从香山寺到白居易墓,无处安放的灵魂终于在此静穆之地找到归宿,亦如作者疾呼:“西风,你别吵吧!让我们的诗人听听他的子孙怎样歌唱他们的幸福吧!”食人肉的社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在耳边久久回荡。
边走边看边叹,历史虽然沉重,但不应该被忘却!脚下所踏是穿过风雨的道路,前方所行是太阳指引的前程。萧殷笔下的《龙门印象》如穿透岁月之河,贯穿古今……再回神,恍悟自己在萧殷文学馆。
新闻推荐
作者简介王文舵,1970年生,广东省龙川县人。现为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副主任(副馆长)、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