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仪:河源县唯一翰林留下勤学美名

河源日报 2020-10-25 06:01

■江绍仪画像■江绍仪署名与印章■《瑶草分题诗集》书影。■江绍仪手迹

【人物介绍】

江绍仪(1801年—1841年),字德隅,号觉生,河源县城上城仁寿里人。他幼年跟随祖父读书,勤奋好学,才思敏捷,20岁考中秀才。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举人;道光十六年,恩科登夏子龄榜成进士,其参加殿试时所作的《所宝唯贤》一诗,受到道光皇帝御笔圈点。道光皇帝还亲自接见了他,钦点其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八年,江绍仪任刑部四川司主事,道光二十一年去世,时年40岁。江绍仪生前著有不少诗篇、杂文,至今在河源民间流传甚广,是河源县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河源县唯一一位翰林。

1

贫家子弟半工半读成才

江绍仪是河源县有名的才子,只可惜天不假年,40岁时因伤其父之逝哀毁而亡。他的弟弟绍僖,也只活到46岁。

不要以为江绍仪家人都短寿,他们其实是有长寿基因的。江绍仪的高祖江荫全,字佑增,监生,个性恬淡,行事很守原则,喜好诗书,族人都钦佩他的品行道义,活到80多岁。江绍仪的祖父江兴倓活得更久,享寿91岁。

江绍仪从小跟着祖父学习,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江兴倓其人。

江兴倓,字静先,邑庠生,少聪颖,性旷达,倜傥有奇节,和江荫全一样,也是很有原则的人。有一年,快到年关了,贫寒的江家眼看就要过一个穷年。江兴倓的邻居母亲亡故,打听到江兴倓没钱过年,想以三十金的酬劳,请他来帮其母写一份材料。大约这个邻居家平时家风不好,江兴倓不愿意写。

江兴倓八九十岁时,仍以读书为乐,平时督促儿孙读书,朝夕不懈。老人经常告诫儿孙们:“吾愿汝曹受人气,勿令人受汝曹气也。”大概是宁可吃别人的亏,也不可让别人吃亏的意思。他生平不信堪舆医卜,不认同吃保养的药材可以延长生命,“如果吃药就能长寿,那炎帝黄帝到现在也不会死啊。”老人说。江兴倓91岁时无病端坐而逝。

江家传承良好家风,数代才培养出江绍仪这样的才子。

江绍仪性警敏,励志笃学。少年时代,他就因为家贫去当过裁缝铺学徒。16岁时,祖父让他回家继续读书。对这个聪明的长孙,江兴倓非常看重,自己生病后,宁愿不去看医生吃药,也要把衣服典当了给孙子当学费。

江绍仪在槎江书院求学6年,很受老师的器重,“恒以科第相期”。年20时,补弟子员,也就是秀才。从此,他开始独立谋生。

江绍仪立志说:“家贫欲遂凌云志,半为谋生半读书。”作为家中长子,他下面还有绍俨、绍侃、绍僖、绍修4个弟弟。江绍仪一方面要求学,一方面也要为家里的生计出力,因此过着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活。

道光七八年间,江绍仪先是到义合苏围村(今苏家围),在“淑湄书舍”当私塾教师。他的东家苏序基见他聪颖好学,便对他进行了“扶贫助学”,资助他完成学业。江绍仪中进士后,对苏序基很是感恩。道光十七年(1837年),江绍仪回乡探亲,知悉苏序基去世,潸然泪下,不久,为其撰墓志,此碑今存。

江绍仪打工的第二家,在康禾。道光八年(1828年),康禾仙坑叶氏来河源城,聘请江绍仪为叶氏登云书院首任教师。该书院云集四乡学子,仙坑一时书声琅琅,常年不辍,“登云书声”遂为“仙坑八景”之一。次年,道光九年(1829年),仙坑叶祐堂建康禾文昌阁,江绍仪题诗道:“松涛四壁月三更,楼上银灯几点明。夜半忽闻天籁响,万山围住读书声。”三更时分,江绍仪还在苦读不倦。

关于江绍仪的苦读,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江绍仪奋发读书,但由于过分苛求自己,用功过深,染上了劳倦咳血之疾,久治不愈。有一回,江翰林苦读时误食墨汁,竟然无巧不成书地治愈了顽疾。后来,此方被后人效法,客家地区更传说有“血见黑则止”的俗语。当然,若是患上喀血之疾,正确做法是去看郎中。这则传说,说明江绍仪苦学之名传播甚远。

后来江绍仪又去过观音阁沙岭等地教书。在教书生涯中,江绍仪还要经常往来惠州、广州学习和考试。去得最远的,便是上京赴考。这一去,并不是马上蟾宫折桂、蕊榜标名,还要经受一些磨难。

2

万里关山赴帝畿博得声名入翰林

天道酬勤。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过30的江绍仪考中举人。

江绍仪北上赴考时信心满满。“万里关山赴帝畿,梅花如雪洒征衣;高堂夜夜添新梦,梦到行人昼锦归。”他还幻想着,“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

但是在这次会试中,江绍仪落第了。这给他的打击很大,他先是怪河源风水不好,千年来,河源所出的进士仅有十来个,“瘴云几路暗奎星”“地薄人才原有劫,天荒文字竟无灵”“生怕科名关地运,都将福命咎文章”。但最终还是觉得自己学未有成,“千里家驹犹未壮”。意志消沉了一阵后,江绍仪没有让抑郁情绪持续太久,他又开始朝目标进发,“九炼金丹龙换骨”“雪案残灯独自挑”。伟丈夫在世,何堪籍籍无名一生?“名难传世生何益,句到惊人死不迟。”

与江绍仪同往赴京科考的同省士子,纷纷买棹南归,江绍仪不愿就此回乡,他觉得还可以继续奋斗。

1835年,江绍仪考取咸安宫教习(清代内务府官学的教师)。他曾给某御史大人代笔写作奏稿,让当时的相国潘公大加赞叹。于是,他继续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次年,江绍仪再赴考场。

这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太后六旬万寿恩科,江绍仪考取进士功名,这一榜的名人,有何绍基、胡林翼等。

江绍仪参加殿试时所作的《所宝唯贤》一诗,得到道光皇帝赏识,特用朱笔加圈。他的策论,也得到了考官的高度评价。江绍仪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是河源县史上唯一一位翰林。

此时的江绍仪,最牵挂的是家中双亲,他写道:“一窗灯火念(廿)年心,博得声名入翰林。”“男儿欲遂扬亲志,会向瑶台猛着鞭。”“游子青袍今日换,高堂白发昔时新。”他知道,家乡河源的上下两城肯定已将他的名字传遍了:“飞骑遥传吉语来,双城遍说榜花开。”(《馆选自京邸寄回乡里七律四则》)

江绍仪中进士后回乡了一趟,一下船就被河源人簇拥着。回家后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心里很是惆怅:“簇簇人丛壁上观,锦衣膝下问平安。青衫乍换双亲老,白发犹怜一第难。半镜沧桑蝉鬓减,五更风雪马蹄寒。京华无限离人泪,染得宫袍着与看。”

他并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太久,很快,他要入翰林院学习去了。

3

为官洁身自好不入终南径

再度辞别二老和家乡,江绍仪再往京城而去。“亲老家偏远,官贫子尚无;京华三载住,赢得数茎须。”(《十月初八偶成》)

江绍仪上京走的多是水路,他在诗里多有记载路途之险,以及一路上看到的山河之美。他的诗情景交融,时有哲思,颇是耐品。在过赣江时,要过险湍的上、下十八滩。“百缆牵船上水涯,满河乱石虎交牙;滩头一阵风兼雨,卷起满船芦荻花。”“世路人心本不平,船头水石岂须惊;京华来往人多少,淘尽英雄是此声。”(《下十八滩》)

道光戊戌(1838年),江绍仪改任刑部四川司主事,他做事十分认真,夙夜在公,自奉俭素,但在巴山蜀水之中,每每想到留在河源的年迈二老,总是耿耿于怀,以不能迎养父母为憾。

此前,江绍仪的工作是从事教职,做官之后,他才发现为官的不易:“宦海波涛望杳漫,风帆无恙祝平安;人情不似驯龙易,仕路真知逐鹿难。”(《守岁》)官场上的各种人情往来、勾心斗角,让恪守原则的他感到难以应付。

“似我无才评鼠肉,羡人奏技得龙肝”,其实他根本不羡慕别人“奏技”而得到“龙肝”,却是“生平不入终南径,众醉何妨醒眼看”,他根本不肯去同流合污。

4

思亲至诚,求学至勤

长年游学、游宦在外,江绍仪最思念的是家中二老和家乡,为此,他写下了不少的诗篇。

生性至孝的江绍仪,也许经常在扪心拷问自己,本是长子,却长年游学、游宦在外,不能侍奉父母于身边,或许这成了他心头最大的隐痛。

或许正因如此,1841年,江绍仪接到父亲死讯时,原本身体并不太康健的他“哀毁逾礼,病剧将殆”,他哀伤得十分厉害,病情加剧。病中,他百感交集,写了一联遣怀道:“夜来肺腑清于水,疑嚼梅花带雪吞。”吟罢,他知道自己已无时日,遂自行整理好衣冠,穿得齐齐整整,就此长眠,时年40岁。

江绍仪一生所作诗稿,有《里头吟稿》4卷,律赋杂体古文词集十数卷,四书题解六卷,俱未付梓,差点遗失,幸得他的四弟举人江绍僖(字希逸)收存有稿本。

江绍僖是1840年的举人,性格温和,主讲于河源槎江书院,所训诲的学生多有成就。道光年间,内忧外患,江绍僖协办团练以除暴安良。他倡议建炮台,修县署及学宫,凡邑中兴利除害之事,他都尽力奔走提倡。可惜亦是天不假年,46岁时就去世了。

江绍仪病逝后,四弟绍僖虽收集了他的诗稿,但也未来得及编辑,只能留待绍僖的子孙,最终编成《瑶草分题诗集》等。《瑶草分题诗集》分上下二卷,收录五七言律诗400余首,迟至民国九年(1920年)冬才编成,河源县邑人李朋杜、蓝炯章等集资印刷。

江翰林勤学苦学的故事,一直流传在河源及周边地区。在这部诗集的序跋中,便可见邑人对此的评论:“太史公(江绍仪)幼年苦学,文章诗赋分题著作岁无虚日。及入词馆(翰林院),京官数年,所题吟咏均注时日,其中一题而数咏者有之,一日而分题数咏者有之,一刻光阴其爱惜不肯抛弃者于此可见。是以公车北上,沿途所历名山大川、先贤祠宇、古寺风俗各有寄咏,不独读史论人特具只眼。惟是精神过用,享国不永,其功业未竟施行。”(江子鹍《跋》)江子鹍认为,江绍仪年轻时几乎每天都没有虚度,都有作文章诗赋。尤其入了翰林院后,每首吟咏都有注明日期,可见他对每一刻光阴都很是爱惜,不肯等闲抛掷了去。就算是在河源北上京城的路途中,他也留心沿途风光、人文,对所游历的名山大川、先贤祠宇、古寺、风俗等,都一一写入诗里。他的史论,也独具慧眼,不肯从俗。江绍仪的很多著作都留了下来,这是河源县的文坛幸事:“其最注意用功者五言八韵,前后过千首,无力问世。至于古风截律共四百余首,类皆咏史言情、土风国粹。”

然而河源文坛还是早早失去了江绍仪。江子鹍叹道,可惜江绍仪用脑过度,享寿颇短,还没来得及将一肚子学问好生挥洒出来。若天假以年,不知还能给河源县留下多少锦绣文章。

另外一位邑人蓝炯章,给了江绍仪很高评价:“生长双城,少贫而苦学,博及群书,纵横贯穿;故其文章腾达,混耀天垣,出入琼林,愈芳声价,其素所蓄积然也。”(蓝炯章《序》)

民国八年(1919年)冬,河源前贤李朋杜参与了江绍仪诗稿整理与募捐付梓之事,他很欣慰地道:“不独为我河邑诗才流传千秋,实为我河邑诗学流传一线也。”

20世纪80年代,曾经当过民国时期河源中学校长的刘寿榕在分析江绍仪的苦学精神时称:“江绍仪坚强的意志,苦学的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当然,江绍仪读书的目的,也是同属于封建时代读书人所希冀的"扬名声、显父母",他曾说过"男儿欲遂扬亲志,会向瑶台猛着鞭"。但是姑不论江绍仪的志趣如何,从他出身于一个裁缝铺的学徒,经过刻苦磨砺,而能跻身翰苑,应是难能可贵的。而又从他那种坚韧不拔之志,刻苦攻读而求上进的精神来看,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时至今日,河源人多已不知江绍仪之名。为提振河源文风,近年来,河源市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做了大量工作。其中,紫金县文化馆馆长黄海棠多方留意搜集江绍仪作品集,于今年校点、整理了《瑶草分题诗集》三册,为民国九年付梓的上下二卷,民国廿四年付梓续刊,共存诗600余首,有待重新出版。

本报记者凌丽文/图

新闻推荐

河源市办税服务厅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 前三季度平均办税速度位列全省第一

○本报讯记者郝晓楠通讯员贺艳君钟逸记者近日从市税务局了解到,今年1—9月,全市办税服务厅平均办税时间8.9分钟,比全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