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石寨 龙川贝岭有“料到”
在龙川县贝岭镇,有两个大的石寨子,一名石壁寨,又名“土匪窝”,另一座叫铙拔寨,现已浸入水底。石壁寨是这两年该镇新发现的古迹之一。这是一个很有故事、建在悬崖边上的高大石建筑,与前年重见天日的古道一起,很值得一游。
悬崖藏石寨体验攻防险境
在去龙川贝岭镇时,虽然一早被告知这里的悬崖上,有一个别有洞天的石寨,但坐在船上的我,顺着船工手指看着半截浸在水中的山崖,树木郁郁苍苍,并无飞檐瓦顶之类,看起来就是山的样子。“猜那里有什么?”村民笑道。
我看不出来,便将“看山还是山”最高境界的回答甩了出去:“只怕就是一片山罢?”
村民们便都乐了,河上回荡着快活的笑声。
“这就是我们要去的石壁寨呢。”村民们一边说,一边将船靠了岸。
寻得水边一处便于踏脚的地方上岸,我们下了船,向山上走去,路两边是刚劈开不久的榛莽。眼前忽现一道深谷,上面横着一条由3根杉树干再横上一些木板拼成的“桥”,只能容一人行走,且无围栏,若有恐高症者,必不敢行。即便敢踏上,若平衡能力差,也可能因为望一眼脚下的深谷而眩晕摔下去。70多岁的钟德先老人却一马当先快速过了桥,其他几个村民也顺利过了桥。
但我不行,站在杉树干前,看着树干下的深渊,作为一个“旱鸭子”,说什么都不敢过去。钟德先老人便砍了一根腕口大的树枝,他握在前面,我握在后面,牵着我过了杉木桥。
杉木桥尽头就是入口,尚存石门框,但已无门板。外面是用石块砌成的墙壁,壁上爬满了藤萝。藤萝之外,是许多树,有的生在石缝中,有的长在墙根外,树叶婆娑,从外边看去,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竟是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石寨。
“是的,这地方很难被发现,被发现了也很难进得来,我们都过了桥,把桥板一抽,这天然的鸿沟,有谁能不生羽翼而过得了呢?”老人和村民说道。
先前他们指给我看的,正是此处村民俗称的“土匪窝”,又叫石壁寨的山崖。这里面有个天然巨洞,贝岭的先人就地取材,垒了高大的石墙,有石壁就是山体,略加人工开凿。高大的墙上留了众多的正方形小孔当石窗采光、通风,还留有小的射击孔、瞭望孔。离这些方孔不远,是各种树木,可作伪装遮蔽。石寨依山而建,并不是平地,地面逐渐升高,有着厚厚的蝙蝠粪便——夜明砂。
这个简易的石寨,约建于200多年前。在枫树坝水库蓄水前,处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外人若不识路,很难攀上寨来。如今此山被水淹了一大半,看起来便不甚高,然亦足令人心惊。
“原来这里有几堵墙,将空间隔成两三层,可以把来到这里避难的男女隔开。”钟德先老人说。
年近九旬的钟朝南回忆,以前常听父母说,村里人不多,一遇兵乱匪袭,就赶紧收拾东西躲到石壁寨去。
与赣南相邻的贝岭,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初期,常受兵与匪的骚扰。据当年报载,1929年粤军蔡、陈两旅途经贝岭,与徐景唐部前哨接近。1931年四五月时,有江西“三南”的土匪陈子杰率六七百人,乘东江防军调往他处之机,取道寻邬入贝岭,沿途焚掠甚惨。
石壁寨曾挖有水井、有寨门、垛口,从外面根本看不出这里别有洞天。“这是老祖宗留下来,让全村人避难的。”老人们说。
红色盐仓运输转移点
石壁寨说起来有些文绉绉,村民一般将这里叫做“土匪窝”。对此,有年老的村民说,那是因为曾为红军送盐,做过红军的盐仓,当时,国民党将共产党员称为“赤匪”,蔑称这里是“土匪窝”。
在解放战争时期,石壁寨曾是红色挑夫们挑盐穿越国民党当局封锁线送盐上江西苏区的藏盐之所。因为水路便利,在明清及民国时期,贝岭成了东江盐道的重镇,成为一个重要的食盐转运站。除了官方大宗买卖粤盐,山民还在龙川属之牛皮潭、黄贝岭两处以货易盐,用肩挑运到江西信丰等地。
民国中后期,贝岭与和平、兴宁、老隆等地相继成立了盐业运销商联合办事处,建立了同业公会。将盐藏在水路之畔,也是一个方便法门。
钟朝南的父亲是一个红色挑夫,他原是烧石灰的,到上坪时,结识了从上坪到大山径买石灰的钟锡旺,便被发展成接船的,半夜接船运的盐,然后把盐藏在石壁寨里,不等天亮,就上去将盐挑下山,找到联络员,交接完了就回家。这样“夜半来,天明去”地干了约大半年后,钟父与此人断了联系,方才断了这桩活。
这大半年里,钟家对钟父的工作一字也不敢提,因为国民党当局有时会来稽查,一旦被发现,全家都要受牵连。
运盐出去是不容易的,大街上设有关卡——现在这条大街很大一部分已被水淹。
“起初是五六个人走下塘—宫下—小参上江西的,后来这条路查得紧,又改为从大山径出发,经下塘—上塘—柑树下—大径里—上坪交给钟锡旺,再送往江西。”
和石壁寨相似的还有个铙拔寨,在贝岭镇罗陂村山顶上。此寨建于清代,依山顶地形而建,呈不规则圆形,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作用亦与石壁寨相似,为防御战乱与匪寇。据云,民国时期,贝岭华侨李仲尧曾在此寨兴办学校,曰“尧寨学校”。
李仲尧是清末龙川闻名人士,是同盟会会员,主持创办过龙川县立第五中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上坪、岩镇等地的学子翻山越岭前来求学。高峰时连江西都有人过来读书。”老人们说。在良好教育的熏陶下,贝岭镇出了七八个高校教授。
这座大型的具有南洋风格的学校,已在1973年枫树坝水库蓄水时被淹没,后择址建立了新的贝岭中学。
古道通江西一路好风景
从2018年5月起,贝岭镇开始系统地清理古道。覆盖在石阶古道上的厚厚黄泥被铲掉后,当年石头铺成的古道便得以重见天日。有的古道深藏山林之中,虽有林木荫蔽烈日,但陡峭难行。有几段古道通到河边,从河里的船上卸货后,便由挑夫肩挑着,通过这条古道,将货物挑往江西。
贝岭邻近江西,通往江西的还有几条小路。人们用加工过的石块砌成一级一级约1.5米宽的石阶路,成为人们赶圩和通往江西各县往返通行的主要干道。有些石阶路有几百年历史,经挑夫和人们长年累月地踩踏,路面上有些石块已踩磨得光亮圆滑了。为方便挑夫们中途休息,路上每隔五里或十里便建一间茶亭或店铺,供挑夫及来往客人休息、吃饭或住宿。
走在古道上,不时可发现当年建筑遗址,或是茶亭,或是店铺,这些倾颓后留下的半人高石墙,顶上长满了各种野草,当年人们走动过的地板,也已荒草萋萋。2018年夏,贝岭镇委书记邹伟周与镇干部勘踏古道时,在路上还发现了两块路碑,指明了左右两条岔道分别通往何地。
当时以贝岭老街为起点的古驿主干道有如下几条:贝岭、石坳至小参古驿道,盘雁古驿道,“三百六十塅”古(驿)道,柑树下、渡田河古驿道。这几条道路所通的最终目的地都是江西。盘雁古(驿)道和三百六十塅古(驿)道都需经过粤赣交界的江广亭。根据勘察统计,全镇累计有古(驿)道200公里,其中现存较好的有60公里。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支援井冈山、瑞金苏维埃政府,贝岭地区(据《龙川县志》载,当时贝岭为第五区,该区下辖兴良、三联、上坪、黄埠、五顶、贝岭、细坳等7个乡)的乡民冒着被国民党当局抓去坐牢的危险,把食盐、纱布、药品、煤油等紧缺物资通过几条古(驿)道挑运到江西苏区,是“十万挑夫上赣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岭的古道,堪称红色古驿道,在赣南革命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凌丽文/图
新闻推荐
茂名滨海新区海丝遗迹——冼夫人铜像。刘武基摄冼太夫人故里景区前的电白高脚狮表演。凤凰花开时的娘娘庙。曾群芳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