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盐田对口帮扶河源东源把“特区经验”复制到对口扶贫县

羊城晚报 2020-09-22 12:42

贫困户“转产”腐竹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林园

河源市东源县灯塔镇,国道边平坦的黄土地上,耗资10亿元打造的广东钢结构及智能焊接机器人研产基地雏形已搭建起来。今年3月,在深圳盐田对口帮扶河源东源指挥部的大力推介下,该项目成功落户东源县。

连日来,记者深入走访了盐田区对口帮扶东源县的多个村。在这个面积相当于两个深圳的广东第二大县,能看到“深圳经验”的移植、“深圳速度”的再现。

传统农产品打开销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东源县贫困户朱华锋一家的日子可谓雪上加霜。陈晓光是盐田区水务局驻主固村第一书记。经过考察,陈晓光向朱华锋一家推介了腐竹产业。“腐竹是一种常见食材,广受欢迎,肯定不愁销量。”在扶贫资金的帮助下,朱华锋家的猪圈被拆除,转而改造成一座腐竹工厂。出生于1989年、学环保出身的陈晓光对卫生格外“敏感”,他发现,许多腐竹作坊的卫生都没保障,腐竹在空地晾晒,防不住苍蝇蚊虫。在陈晓光的建议下,这个腐竹作坊建起带纱窗的透明晾晒房。虽然投产不久,但朱华锋和其他转产农户的销量都不错,收入远高于从前。陈晓光透露,未来他计划引入直播等形式,推介这样原生态但很卫生的作坊。

陈村松嶂细叶茶、客家黄酒……在多位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东源许多传统农产品都打开了销路。

偏远古村落迎来新生

仙坑村位于东源县康禾镇北部,生态优美,村内有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但其地处偏远,集体经济薄弱。扶贫力量入驻仙坑村后,目前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66万元,基本解决村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盐田区驻村干部还引进万科集团,在古建筑修缮保护、历史文化传承、艺术内容导入、人文自然景观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援建。

乡村旅游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今年65岁的叶运钦是村里的低保户。儿子因病过世后,家中已无劳动力。驻村第一书记刘启煜介绍,他们申请了资金,为叶伯家进行了改造,在院子处搭建了一个精心装修的凉棚和休息区。接待游学学生的民宿收入,让一家人的经济情况大为改观。

在红色老村老围村,同样因为扶贫力量的注入而迎来新生。老围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邹铭介绍,老围村现在有了使用面积达78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米的红色文化广场和220平米的文化长廊相继投入使用,此外,村里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为村民带了稳定收入。如今,老围村不仅“颜值”高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特区“速度+经验”移植

在东源县,近年来有了越来越多“深圳元素”,比如宽敞整洁的“盐田大道”,还有工厂和工地中“发扬特区精神,奋战2020”“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等标语。

铭镭激光智能设备(东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余生感言,有时候觉得自己并未离开深圳,“在这里办事还是深圳的效率、深圳的作风。”据了解,河源当地推出了首席服务员制度:县主要领导担任项目建设首席服务员,负责全过程跟踪,零距离服务,协助企业办理好相关证照和做好项目筹建事项。

王余生介绍,过来河源有不少好处,“我们生产的厂房对层高有要求,深圳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地方。而且到了河源后,我可以给员工提供单间宿舍,但在深圳,只能提供多人间的。许多员工也愿意过来河源。”

“深圳经验”的复制,不仅限于政务和营商领域,也包括了民生领域。进入9月,深圳垃圾分类步入“强制时代”。在200多公里外的东源县玉湖村,垃圾分类同样在有规划地推广着。驻玉湖村第一书记刘运泉来自盐田区城管局。在他的牵头下,玉湖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全覆盖,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运行体系,培养村民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减少垃圾乱丢、垃圾焚烧、乱放现象,确保村貌卫生干净整洁。

新闻推荐

趣味平安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在东城举行 普及平安知识 凝聚平安能量

■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平安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在东城文化中心影剧院举行本报记者吕晓敢摄本报讯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