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时空之门”的东源古道 古道连粤赣

河源日报 2020-08-24 07:48

■目前,东源段累计调查古道(含支线及推测线路)约120公里,宽以0.8米—1.2米为主,部分古道宽达1.5米—2米。■粤赣古道东源段重点线路■古道上不时可见茶亭残垣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源县,曾是有着1500多年建埠史的河源县的主体。1988年1月,河源撤县设置地级市,辖龙川、紫金、和平、连平4个县级区,原河源县划分为源城区和郊区。1993年,撤河源市郊区,改立东源县。

东源县位于东江中上游,东邻龙川、五华,西连龙门、新丰,南靠源城区和紫金、博罗,北接和平、连平,境内国道、省道、县乡道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纵横密布,东江、新丰江与闻名遐迩的万绿湖都在该县境内,自古以来水陆交通便利,是粤东北重要交通枢纽。

在清代,东源县地域包括曾属清代河源县管辖的久社约、黄田约、能溪约、归淳约、沙村约、曾田约、康禾约、柳城约、蓝溪约、上莞约、洪溪约、鲤鱼约、蔡庄约、禾溪约、骆湖约等,人口众多,阡陌交错,圩市林立,近水多渡头,靠山多山路,连通了外界,交流了物产,丰富了文化。

神秘古道重现人间

粤赣古道特指2017年新发现的经由河源通往江西省的古道。目前已经发现的粤赣古道(东源段),北接连平忠信,由北向南途经东源顺天、涧头、灯塔、双江和新港,南接源城区。《东源县志》记载,“自县城过龙津渡口,经狗比沥、香车、南湖、斗背、桥头、东坝、顺天、二龙江、石塘水至连平县忠信”。

《广东省志·公路》在标识广东明代驿路与驿站配置图时,对原河源县的驿路与驿站有这样的介绍:3驿,即蓝口驿、宝江驿、义合驿,俱已不存;14铺,即鸾翔、木京、山塘、和溪、黄石、白马、古槡、小园、都罗、杨柳、柳城、石径、水东、白石。其中鸾翔、石径、水东、白石在源城区境内。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中,发现东源古道遗址共有5处:双江镇街古道遗址,新港镇李田村十八级石阶古道遗址,木京老屋自然村上高书房丘咸圩小店(铺)(已毁),曾田镇横坑驿站,义合镇苏家围村古道遗址。

目前,东源段累计调查古道(含支线及推测线路)约120公里,宽以0.8米—1.2米为主,部分古道宽达1.5米—2米,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页岩等石块和鹅卵石组成。石块大小,以5厘米—30厘米为主,偶见花岗岩石板铺成,如双江镇等极少数地点。驿道两旁明显有砌过排水沟渠的痕迹。

在已发现的古驿道中,保存较好的古道约20公里,以双江镇的保存最为完好,双江镇古道北接涧头、灯塔,南通新港,长约4.8公里;斗背、新丰江水库旁有三段保存较好的古道,长150米—500米不等,宽度达2米。

散落乡间的时空之门

沿着粤赣古道,从南到北,一路众多的人文古迹、古建筑、古桥、古树等,如灯塔有牛峙山及其神庙。尤其在双江镇,构成了新的“一带一路”景观长廊,有罕见的1.9亿年“菊石化石”(目前藏于市博物馆,数量和个体是全国之最);赵佗故城遗址、石城堡遗址、桥头圩古道遗址、下林神王庙、明末状元黄士俊祖堂、桥头圩遗址、祟德高级小学、状元亭、平天大王庙、永定桥等人文古迹;有马腰寨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及许多古桥、古树等。

因东源地理位置重要,清代曾在此设置蓝口司巡检署。清同治《河源县志》记载的明嘉靖年间的石城堡,在最近发现于双江牛颈筋山赵佗故城遗址,石城堡总面积约3700平方米,尚有残存的城墙长约25米。在秦朝时,双江人烟稀少,两宋后开发矿山、茶山,山路始通。到了明代,这里已是九连、赣南通河源、惠州的要道,除了民众商贾,很多山贼也得乘其便来往粤赣,因此在这个要隘处设石城堡驻兵防守。

那么,传说了至少几百年的赵佗故城,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认为,神秘的赵佗故城应仍在双江某处,尚待人去发现。

自今源城区的龙津渡头至狗比沥,沿途经过,山路平坦,路幅亦阔,有石桥数渡,不甚阔大。狗比沥至杨梅坑一段,山高坡急,为小江陆路第一重要关隘。民国初年,设天香碉楼于山顶,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沿古驿道所走过的地方,若时光逆转100年,可见民国十二年(1923)粤军陈炯明部林虎驻重兵于此,总部也在此处。另据村民一直以来的口口相传,新港斗背的古道上,曾经发生过国民革命军与日本侵略军在河源的最后一场战斗。

著名的明末永定桥,便处于涧头段古驿道中。1961年,因新丰江水库(即万绿湖)蓄水,永定桥被淹没了50多年。每年10月,万绿湖水位下降,永定桥就会露出桥身,直至次年四五月份水涨时,重归水底。数百年风雨,半世纪浸泡,永定桥未伤分毫。永定桥系两孔石拱桥,有长达13米的分水尖,桥长53米、宽6.95米。这近7米的宽度,让我们不难猜测,当年的永定桥上是何等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盛况。

粤赣古驿道双江段是民间运输物资的重要商道,清光绪年间,粤赣古驿道上的桥头圩有布店、水货店、药店、打铁店、客栈、饭店等20多间。民国初期在此设崇德高级小学。这使得桥头圩繁华一时,当地流传有“先有桥头圩,后有河源城”的谚语。

在古道走一回,还常常能见到茶亭遗址,有的残垣范围甚广,仍留有青石门墩与石门槛,让人似乎站在时空之门,难免会对这湮没的历史往事嗟吁一番。

驿路风光处处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年代,又即将迈进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时代”。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东源县意外地发现了数段古驿道,走在那千人万人走过、已磨得光滑圆溜的卵石路面,似乎让我们回到那个肩挑手扛、缓步徐行的慢时代。漫步古道,呼吸着草木清香,静听鸟语水流,寓目皆是山水自然,却又去除了当年贩夫走卒的劳作辛苦,没有行旅商贾的逆旅艰辛,添了访山问水的闲情,途中美景,历历在目。

走在驿道上,有人会发思古之幽情,有人纯赏途中美景,有人对林中清香最敏感,充斥天地的负离子四处游离,人置其中,身心都能放松。

最可观者,是万绿湖之多彩,从新港杨梅村古道始发,渐行渐远时,亦见湖上色彩渐变,坡上金黄,渐下延入水,金黄渐变而为青绿、翠绿,至烟波浩渺处,上映蓝天,又一变而为蔚蓝,真如上帝打翻了调色板,最顶尖的调色师,也调不出这样的颜色。

而古驿道本身亦是一大景观,古道用料多为就地取材,所铺者石也,质地各异,多段古道,于朝夕之时,霞光之中,石泛五彩,缤纷绚丽。

难怪古驿道甫一揭开面纱,即引来市内外网友、驴友的关注,已有众多先行者进行过多次户外徒步。2018年1月,2000多名徒步爱好者抢先来此“尝鲜”,恰到好处的里程,满眼风光的旅途,让该古道声名鹊起。

而古道沿途,有春之百花,诸如桐花、梨花、桃花、李花、荔枝花、黄皮花等等,夏之百果,诸如葡萄、西瓜、百香果、荔枝、龙眼、黄皮、水晶梨,又有秋之丰富农作物,冬之岭南佳景,季节不同,风景殊异,行者所获,亦因时而殊。

古道焕新机

自2017年9月起,粤赣古道东源段陆续被发现,其修复和利用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着,共勘测清理古驿道71公里,其中2018年重点修复线路为37.39公里,主要分布在新港镇(斗背村和樟下村)、双江镇(寨子村、寨下村、桥头村和侨联村,含主线和支线)。截至目前,东源县已完成2018年重点线路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招投标工作也已完成,即将进场动工修复。5月底前完成了规划设计工作,2018年国庆节前完成部分可供开放线路。12月底前全面完成2018年粤赣古道(东源段)重点线路修复任务。

双江镇于2017年9月开始启动粤赣古驿道的挖掘与保护工作,粤赣古驿道双江段已向世人展示出了它的风貌,其最佳徒步路线亦已定出:起点位于双江镇桥头村花蕉坪(梨花屋舍)→途经桥头村:赵佗故城遗址—楼岗小组—村委会—千亩百香果基地→寨子村:百亩柑橘园→寨下村:井头小组—黄士俊祖堂→村联村:桥头圩遗址—崇德小学—桥头圩桥→下林村:新南小组—万绿村葡萄园—万绿湖白鹭长廊→黄陂村:石陂小组—北连涧头镇。

古驿道开发活化利用也在同步进行:东源县拟进一步收集和梳理古驿道历史人文资源,营造浓郁的古驿道保护利用氛围,提升粤赣古道的知名度,建立健全古驿道保护利用公众参与机制,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活化利用古驿道,深度挖掘古驿道历史文化”等主题,突出并利用好东源古驿道“赵佗故城、万绿湖、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开发、库区移民文化”的亮点,结合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保护和延续粤赣古道传统和文化风韵,弘扬地方人文精神,有效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发展串联起来,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正焕发新生的古道,俨然已成为东源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品牌。

本报记者凌丽文/图

新闻推荐

“预防校园欺凌”小课堂走进暑期夏令营

■志愿者引导青少年如何有效避免校园欺凌吴碧城摄○本报讯记者欧阳亨通讯员吴碧城近日,在团市委的指导下,河源市亮点志愿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