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祖孙三代: 择地而居与邻为善造福一方

河源日报 2020-01-19 07:32

源城区上城石狮李屋的李焘铜像?修缮后的石狮李屋(李焘故居)举办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春节将近,外出游子归家,一家团聚在除夕。在河源上城,有这样一个家族,祖孙三代传承良好家风,在第三代上,家族声望达到了顶峰。这就是上城石狮李氏家族。

一个望族的形成,要经过几代人事业(功名)上的打拼和声望的聚集,这不仅仅是家境殷富就能做到的。

作为河源城望族之一,李焘家族对河源城的扶贫济困事业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其后人也讲述其“蹈义履仁,济人约己”的家训,为明朝河源的公益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李焘的爷爷李景星,在11岁时从曾田落居到河源县城开基创业,启五房世系,几代人都身体力行,与邻为善,“蹈义履仁,济人约己”,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李家的声望很快达到顶峰。如今李氏后裔二十余世,子孙云礽,遍布中外。

本报记者凌丽

李焘祖父李景星:正直仁善福泽子孙

源城区石狮李屋所悬“三世二品”的三世,即是明代有“槎水之魁”之誉的李焘及其父亲、祖父。从小聪明的李焘,有个善良大度的祖父——李景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11岁的李景星,牵着61岁陆奶奶的手,从曾田来到河源县城(今源城区),在下城租借了一处地方(今明珠华庭西侧),从此在河源安顿了下来,成为河源开先祠始祖。

3年后,14岁的李景星,与贤淑端庄的邻家同年女孩潘氏结为夫妻,李氏家族由此在河源开基立业。

环境的改变,使得年少聪慧的李景星有了更多的见识。在祖母的悉心培育下,夫妻俩相亲相爱,不断成长。在社会交往中,李景星逐步懂得了做人做事须有远虑、多积德行善、济人约己、趋灾避凶、谨慎从事的道理,形成了“蹈义履仁,济人约己”的思想品德。

这条被李氏奉为圭臬、代代相传的家训,则源自朝廷封诰制词。

朝廷因李焘政绩卓著,封赠三代,诰赠其祖李景星的制词中说:“奋迹孤遗,肇基儒业。蹈义履仁,罹难若神明之护;济人约己,贻谋严奢荡之防。”后人遂摘此联句为家训,遵循道义,严以律己,勤俭持家。

景星好仁,也体现在他给5个儿子的命名上。长子学孔,次子学颜,三子学曾,四子学思,五子学孟,其希望5子效仿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这些大圣贤,崇儒尚礼,仁爱好义。

作为开先李氏家训的“创始人”,李景星还有许多故事,被记载在族谱和县志上。李氏后裔翻阅族谱或县志时,看着他的祝寿词、墓志铭,常为先祖的品德所感染。

被绑架临危不惧

有一天,景星被匪徒抓去“吊参”(过去河源土话,绑架),索银千两。对着凶恶的匪徒,李景星并不害怕,缓缓说道:“给你钱,不要伤我,我家世代单传,只我这个独苗。”匪徒听了,果然不伤他,索得钱银,便放了他。

后来,匪徒被官府拿住,要严加惩罚。景星说:“他们也是贫家之子,生计无着,才出此下策,他们还有着善良之心,不曾伤我,官家可教训他们,但不要过分严办了。”

匪徒感动得涕泗交加。

官员亦称赏,道:“你的后代将很有出息。”

还金劝醉

城中街坊邻居陈懿宁,平时常酗酒。有一天,陈懿宁酒醉后身上的金钱不知在哪丢了,却被李景星拾得。他知道陈懿宁素喜醉酒,打算奉劝一下他,便吩咐下人廷珊把钱先藏好。

陈懿宁酒醒后,醒来一摸腰间钱没了,回家可咋交代呀?他顿时哭天喊地,遍寻不得。

李景星待他哭得差不多了,就上前正色道:“你整天酗酒,今日丢了钱,你自己应该好好地反省,有什么好怨天的?从现在起,你应该改过从新。”陈懿宁脸上有些悔意:“有此遭际,一回也怕,哪敢有第二回!”表示今后不再酗酒,李景星一笑,便叫廷珊把钱原封不动地奉还给陈懿宁。

陈懿宁谢天谢地,万分激动,对李景星说:“包内有一百四十金,愿给你一半,以表谢意。”李景星笑着说:“我若是个贪财的人,此钱就隐瞒全要了,何必还要你的另一半呢?”几番推却,坚持不收。陈懿宁只好说:“既然公不收,那么给点钱廷珊也是应该的。”给钱廷珊,廷珊也推却,说:“我的主人好义,我也应与主人一样好义。”

李景星这种拾金不昧的义举,得到了邻里街坊的颂扬。

资助路费

助人进京当官

城中街坊有一家祖上军职为百户长,有后裔名叫张镗,按明朝例,子孙可以袭祖军职,或授予实职,或在家待召。在家待召者,虽是虚职,但应定期到兵部报到。因家境衰落,生活贫困,张镗筹措不了远赴京都袭职的路费,眼看再不按时报到,就要废除职名了。

张镗家里仅剩下一间破屋,没办法之下,他叫人写了一张屋契,想将该屋以十金典当给李景星。李景星了解情况后,不但不收其屋契,并愿意全力资助其费用,使张镗能按时赴京都报到,袭职而归。

避居静地防奢靡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初春正月初六,这天,原河源县城的居民们正忙碌着搬家,从下城搬入上城。经过12年陆陆续续的建设,河源新城(上城)初建成,县令汤民仰率民迁入新城,士民从归,热闹如市场。

李焘家也不例外,一同搬入了新城,入住今石狮李屋。

在搬入新城之前,李焘祖父李景星,曾经想搬到长塘路去(明万历时,河源最热闹的地方是河源学宫一带,长塘路较为僻静),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想着要搬到鳄湖的前身——那时只是一个水塘的背面去,因为湖背不近市廛,僻静。人们问:“别人家都喜欢住闹市,买东西多方便啊,你怎么偏偏要去这么安静的地方?”李景星说:“我不想子孙沾染到奢靡之气。”

后来,那些住到闹市里的人家,子孙很多都沾上了奢侈之风,家道中落,皆如李景星所料。

李景星死后,他的妻子潘夫人秉承丈夫崇俭之德。李焘的大伯伯李学孔年方弱冠时,花钱大方,与城中贵公子到处游玩。潘夫人告诫他说:“你没有他们的富贵,却学他们的奢侈,你说这样子对不对?你爹说不要靠近闹市居住,你忘记了吗?”李学孔遂将奢靡的坏习气改掉了。

正是因为这节俭而崇尚读书的家风,李景星和李学孔、李学颜两代之后,李家出了有“槎城之魁”之称的李焘。

李焘父亲李学颜:倡建上城带头迁入

李学颜是李景星的第二个儿子,故事不少。上城能有今天的规模,他的贡献甚大。

上城是元代前的故城,元末毁于战火,民众遂集居于下城及城郭周围,下城便成了县衙公署及民众的集居地。自元末至明代隆庆年间的近300年间,故城(上城)已成荒山野岭,荒冢遍地,人迹罕至。

但是,下城地低,常遇洪水侵袭。隆庆五年初夏(1571年5月24日),河源遭特大洪水,城中船只被狼兵(起源于明朝中叶,是明朝的精锐部队,勇猛善战,多次参与各地剿匪与对抗倭寇的战争,但也因为军纪不佳,受百姓的畏惧与怨言)抢走,百姓无船可渡,倒塌房屋无数,溺死100多人。大水过后,民众多无固定居所,为使百姓不屡遭洪灾之苦,居家有所,必须从长计议,以求一劳永逸。

李学颜与教官莫文泰、抚瑶官谢成学、监生邝京寿、长老邱凤等为首倡,向县令倡议建复故城(上城),得到180余人的积极响应。

迁建上城的始末,值得大书,此处略述学颜贡献。李学颜在河源城颇受缙绅士大夫尊重,凡乡中有大事,均乐意为公益事业出力。

因而,在迁建上城之始,学颜带头捐款,于是众乡绅积极捐资,多者二十金,少者一二金。当时的县令福建莆田人林大黼见大家心齐,上请惠州府,得到回复,同意建城。

批复下来了,李学颜积极奔走,协调于官民之间,以使上城早日建成。

学颜在上城卜得一地,带头在上城建房,“石狮李屋”的雏形即成于彼时。一些固守下城旧屋产不愿迁居的人,也开始陆续迁建上城。

但因建城耗资巨大,后来的几任县令都没有过问迁城之事。

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新任县令江西泰和人曾守愚上任,决意用前任所议定方案,续举建城之事。曾守愚筹集公款,李学颜身躬其事,倡议捐资,并负责巡工。

万历十年初夏(1582年),河源再次遭受特大洪水,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下城及三廓房屋受损严重。迁入上城,势在必行。李学颜因之前“石狮李屋”已基本建好,年底时,率先迁入上城。之前不愿迁入的民众,经过大洪水后,后悔当初未早作打算,于是纷纷在上城建房。经过半年的完善后,历时12年断断续续的建设,历经几任县令,上城建城终于完工。万历十一年正月初六(1583年1月29日),春节刚过,县衙正式迁入上城。随后,民众也陆陆续续迁入。

其后,李学颜不顾年事已高,又开始四处奔走,策划修渠筑湖,以确保城中安宁。万历二十年七月(1592年8月),李学颜病逝,享年77岁。李焘归家丁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李焘遵照父亲生前遗愿及嘱托,协助有司完成了对鳄湖的建设。

李学颜逝世后,河源民众在他督教子弟的“天乐会所”中,为他立“尊德祠”,以不忘其德行。

时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翰林院修撰官李维桢,为“尊德祠”撰碑文。文中有:“李公于全城有全力焉。吾侪小人,城以内夜户不闭,城以外水不为灾,而为用几与造化争衡,食其德而不思报,非人也!”

李焘:开挖鳄湖

明万历初,李焘父亲李学颜,在河源东坞置房居住。远在金华的李焘再三邀请他到身边来,方便自己照顾,但李学颜没有应允,不想远行,留在河源,为下城迁上城的事务奔波费心。

万历十六年夏,京察结束后,45岁的李焘回乡省亲,为祖父母李景星、潘太夫人修墓。

万历二十年七月初七,77岁的李学颜去世。李焘回乡丁忧。这是李焘在河源较久的一段时间,时年49岁。

万历二十三年,人们已迁入新城(上城)10多年了。

李焘与分守道郑邦福、知府林国相等人一起,向陈蕖提出请求,要筑基蓄水、开挖鳄湖。原来,元末明初,河源数遭水患、寇患,如有一个大湖,可缓解此二患。

因而,陈蕖答应邑大夫李焘等的请求,为河源城鳄湖的开凿提供了充足经费,鳄湖得以建成。

鳄湖关系着河源城的“休戚”,“为城之兴废所系”。待鳄湖修成后,“绕城之西而环其北,汇其东为鳄湖”,可以成为护城河,“历千数百年而无患”。

于是李焘开渠引水35公里,使人引桂山水经泷下(即双下)、万年基、木棉塘注入西门塘、北门塘和鳄湖,开渠引水35公里,形成环城湖池,百姓名湖曰“制府湖”,以纪念制府陈蕖。同时,乡民感李氏恩德,为李焘父子建“尊德祠”,时翰林院编修李维桢为该祠撰写碑文,该祠现已不存。

不久,李焘又到外地做官去了,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母亲马夫人去世,享年84岁,李焘再次回乡丁忧。马夫人是河源城著名孝子马叔康的姐姐,“孝子里”地名,就是为纪念马叔康而起。

1601年,李焘奉诏,在上城北门内正街建“天申世显”牌坊。这个牌坊,是为李焘的爷爷李景星、奶奶潘太夫人建的。钦差总督两广兵部尚书戴燿,广东布政司、惠州府、河源县各级官员联合署名。

对于河源人来说,李焘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座400多年的石狮李屋,不仅仅是扬诸衡阳、广西、云南等各地史料的“河源”地名,也不仅仅是现在仍未单独印行的诗文集,更重要的是,他的在乡生活,给邑人展现了一种士人清廉正直的清高品行,终生好学不倦、修身不断的“苟日新”的生活态度,为民解忧、为乡纾难的高尚品德。

几百年后,民国时期,李氏后裔致力于修鸣凤桥、飞鸾桥,兴办义学、创立开先小学等义举,正是先祖家风的传承与体现。目前,李焘后裔正在讲述先祖故事,传承家训家风,通过弘扬先祖的道德风范,凝聚起族人的心,将先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宝贵财富及优秀品德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红色文艺轻骑兵到源城义写春联近千副

○本报讯记者凌丽2020年春节前夕,两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前往埔前镇赤岭村、莲塘岭小学及新江街道卫星社区,开展“我们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