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水电 点亮万家灯火 河源科学治水开发水电简史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建设水库工作效率,工人们用轨车运土。(原图现藏源城区档案馆)■新丰江水电站(资料图片)本报记者凌丽
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阿立,还记得小时候和妈妈在市区鳄湖边厨房里昏暗的白炽灯下吃饭的场景,感觉温馨,带点苦涩。没多久,家里用上了光管,妈妈用做水果生意挣来的钱买了一台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从此他迷上了《多啦A梦》《男儿当入樽》等动画片。现在,阿立吹着空调,开着40英寸的三洋电视看体育赛事直播,13英寸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也没闲着,放着他还没制作完成的抖音小视频。
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在20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有赖于人们对江河的利用。
人类最早的江河利用,以通航为代表。到了工业逐渐发展的年代,对江河的利用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代表项目就是通过水力发电的大小水库与水电站,把水资源变为电力,推动科技的发展,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1958年左右,河源现辖各县区开始了一轮兴建水电站的热潮,电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壹
河源水资源十分充沛
地处广东东北部的河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台风雨多,雨量大,水资源十分充沛。从地图上看,现今河源市辖区水网交错纵横密布,江流蜿蜒,各县都拥有充足的江河水量。除东江流经全市外,还有浰江(和平)、大席水(连平)、秋香江(紫金)、新丰江(源城、东源)、黄村河、叶潭河等,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据1980年全省水力资源普查统计,河源市的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27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2.93千瓦,可开发电量36.8万千瓦,居全省地级市第4位。
水力资源为可再生能源。水电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资源,开发水电可节约煤炭资源,减少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我国把水能资源作为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的积极发展领域,强调在贯彻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保护生态、发挥综合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贰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水库小水电开发风生水起
河源人用电的历史,尚未满100年。自1930年河源出现第一部私人电影机后,河源人开始用电了,但这只是极小规模的。真正意义上的电灯厂,应从龙川老隆开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龙川县商人罗源英等在老隆洋溪桥附近建成一座火力电厂,年发电量约0.2万至0.25万千瓦,供谷行街、下大街、老剧院一带商号照明。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遍布中国大地的小火电站,多数建于民国时期。这些微小型的火力发电站发出来的电,只能供几条街的人使用。随着社会发展,这样的小火电站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河源出现了利用江河水力发电的小水电站。
源城区河流众多,除有东江、新丰江河道外,还有大小河流共计10条。这些河流的特点是落差大、流速快、弯曲多,山洪时常冲刷农田,冲毁房屋,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原河源县水电局对源城区域内的东江和新丰江源城段、埔前河、香车河曾作初步治理,分别在河的上游建库蓄水,削减洪水流量。
在新丰江水电站开工之前,1957年12月,河源县水利科在黄村兴建县第一座小水电站,装机1台,容量为28千瓦,1959年建成投产。从此,河源县小水电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解决部分乡村的照明到向国家大电网输送电能支援国家建设。
在原河源县,最早兴建的小(二)型水库是原东埔镇的上下园湖水库,1952年动工,1953年建成,集水面积0.52平方公里,总库容1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6.8米,灌溉面积226亩。最早兴建的小(一)型水库是三河大坑小(一)型水库,最大坝高11米,坝长70米,1956年12月动工,1957年12月建成,1964年扩建为中型水库。最早兴建的中型水库,是灯塔白磜水库,1964年9月动工,1965年4月建成,最大坝高42.7米,坝长126米,集水面积23.2平方公里,总库容112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8万亩。(《河源文史第6辑》)
龙川县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是于1958年开始建库的上板桥电站,分两级开发,一级于1963年7月1日投产,二级于1971年竣工,解决了县城及附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1958年,连平县陂头镇桥头建起了第一座小水电站——惠化公社新东水电站;1966年1月,内莞水电站建成投产;1967年至1978年,连平县的小型水电站陆续增建,该县唯一有库容的骨干水电站——翁潭电站第一期在1978年12月投产。
1959年,紫金县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在好义杨梅塘和黄塘九龙江建起社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0千瓦和9千瓦。同年11月,该县拨款27万元在附城兴建水电站,发动在附城、乌石、紫城镇的农民和县城干部及居民,组成专业队和突击队,投入筑坝工程建设。奋斗3年后,该水电站于1962年正式蓄水发电,装机容量125千瓦,供紫金县城用电。
1969年10月,和平县河明亮水电站开始兴建,1973年1月建成投产后,加上部分乡镇自办水电,开始形成全县供电网,结束了该县用柴油机、木炭机发电的历史。河明亮水电站是老园、崩凶、聂子石3个发电站的总称,于1990年12月全部竣工。它的建成,开创了和平县电力工业的新局面。
上世纪70年代,政府提出努力办好小水电的号召,以开发山区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能源。河源各县区蓬勃兴建各类水力发电站,覆盖了更多的县城与部分乡镇农村,让更多的人用上了电。同时,还力图供电保障农田水利化。
1974年10月至1978年,原河源县建成7座小水电站,装机8台,容量4045千瓦。其中,1974年在东埔香车建成小水电站,1979年建成埔前七礤电站;1980年建成埔前龙潭口电站。这些小水电站,全部与新丰江水电厂的大电网并网运行。
叁
用电量增加河源建市后全面推进小水电站建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7年,原河源县的小水电建设速度加快,新建和扩建小水电站36座,新增机组48台,容量达1.64万千瓦。全县27个乡镇有23个建有小水电站,共建有205座,装机241台,容量3.03万千瓦,年发电量6477万千瓦时。到1987年,仍有204座在运行。
至1979年,紫金县各公社、大队建有电站300座,有水轮发电机314台,总装机容量1.19万千瓦。1980年起,紫金县以集资和贷款等方式,筹资兴建水电站,先后建起附城散滩二级、九和西湖、白溪文塘水、古竹新坑一级、临江斩坑、九和五一(国光)、附城散滩四级、好义高尚、南岭富坑、乌石白水磜等1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10座,并入大电网连接运行。
河源建市之前,用电量一路攀升。与此相应,随着供电硬件的逐年完善,河源的供电量也在逐步增长。
1988年河源建市后,小水电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省政府组织实施《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议案》后,小水电利用开发快速发展。1988年至2008年,全市新建电站417座,截至目前,河源共有小水电站916座。其中,以紫金、连平、龙川为前三甲,小水电站均超过200个。
河源对小水电的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分散开发、就地上网和“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全市105个乡镇建有小水电站,小水电一度成为河源大部分镇、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河源市志》)
肆
新丰江水库与枫树坝水库广东排名前三的水电站河源占其二
小火电、小水电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需要大型水力发电站。
河源大规模用电的历史,从1960年新丰江水电站的建成开始。10年后,龙川枫树坝水电站始建,建成后的枫树坝水电站是目前广东省第三大水力发电站,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广东排名前三的水电站,河源占了两个。
新丰江水电站位于市区西边的双下村阿婆庙峡谷处,距离市区6公里,为华南地区第一大水电站(水库)。1956年1月,新丰江水电工程由国家计委立项。1956年至1957年,由国家水利部派出勘探队对新丰江流域进行全面测量勘探。1958年7月15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由新丰江工程局施工。1959年10月20日大坝下闸蓄水,1960年10月25日正式并网发电。新丰江水电站的第三、四台机组(7.25万千瓦)在1966和1976年投入运行。
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后,河源的电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发电,为农村用电提供了机遇,在农田灌溉上提供了足够的电力。1963年,河源遭逢几十年一遇旱情。为支援农业生产,抗旱保收,1963年架设了新丰江开关站至埔前镇的1万伏城南线49.5千米。同时,在各级政府重视下,各地兴建了一批电力抽水站,3年共建起电动抽水站38个,装机48台。其中埔前建站20个,装机26台;东埔建站18个,装机22台,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化。(《源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1970年5月,龙川枫树坝水库动工建设,1973年9月下闸蓄水,两台机组分别于1973年12月26日和1974年11月29日正式发电。该水库位于枫树坝区梅光村,距老隆63公里,是以发电为主、航运防洪为辅的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9.4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150平方公里,是广东第二大人工湖。枫树坝水电站是目前广东省第三大水力发电站,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
新中国成立后,河源县在1957年、1959年、1964年屡遭洪水袭击之后,河源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城灾害情况及工程地质等条件,决定修筑源城镇堤围。随着源城堤围的建成和1959年新丰江水库竣工,以及1973年枫树坝水库相继建成,源城区洪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源城区志》)
新闻推荐
林涛主持召开河源市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 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经济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本报讯记者郝晓楠昨日,市长林涛主持召开全市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全面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