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出台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拓展区3年行动计划 2021年高新企业240家

河源日报 2019-11-01 07:29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河源市出台《河源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拓展区3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下称《行动计划》),确定“任务单”划定“路线图”规定“时间表”,主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将河源市打造成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拓展区,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大重点行动

共享大湾区创新资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拓展区,必然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发展定位。此次《行动计划》中明确将河源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加速和落地产业化的基地、现代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的洼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交流和人才培训的基地四大发展定位,从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人才引进及科技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加速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通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方式,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

制度搭桥,平台为梁。根据四大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要求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河源加速—河源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不断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强化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优化创新创业软硬环境,发挥河源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和客家文化优势,主动对接大湾区创新体系,善借大湾区创新资源,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根据《行动计划》,河源市将通过产业园提质增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强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创业主体引育、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优化五大重点行动,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对接、创新成果转化承接。

制定3年行动

计划预期目标

既有计划,便有目标。《行动计划》明确河源市在创新能力、创新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上的各项预期“量化”目标。根据目标,到2021年,组建省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5%,大型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0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达到30家;新增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到2021年,灯塔盆地成功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家以上;组建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以上;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个;争取各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实现全覆盖。到2021年,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5个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数量达到50家以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2个;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合10家以上;做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亿元;形成“1+N”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探索构建多元化科技招商模式,通过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与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在河源互动交流,承接承办湾区院士峰会、科技成果洽谈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河源流动集聚,将科技人才“所有”与“所用”统筹起来,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实现科技成果创新转化。

(本报记者刘昕)

新闻推荐

林涛会见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郭秀春 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实现企业和地方共赢发展

○本报讯记者郝晓楠昨日,市长林涛会见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铁一局华南指挥部指挥长郭秀春一行,双方就深化合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