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敏:有厨德才能做一名好厨师
小时候,陈维敏每当放学后或者周末,就会帮妈妈做菜,久而久之就对做厨师产生了兴趣。他说,“家里做的都是比较简单的菜,妈妈时不时地跟我说,要买新鲜的菜,要把握火候,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
1991年,陈维敏21岁,他开始跟着村里的一名厨师到惠州工作。当时他村里很多人做厨师,于是就想跟着老乡学厨艺。陈维敏说:“当时老乡说做厨师很辛苦的,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在厨房上班非常难受。但我觉得,没有哪一行是不辛苦的。”于是,在他的坚持下,老乡同意带他去惠州工作。
在惠州的一家餐厅里,陈维敏从基层做起,做了2年的学徒,在经历各种岗位历练后,他终于开始独立学做菜。学做每一道菜,他都会认真做记录,把关键的程序、菜的用料记下来,下班后继续琢磨,反复尝试。陈维敏说,既然选择了做厨师,就得认真学,不能半途而废,要负责任,有厨德,才能做一名好厨师。
曾经,为了调一份酱料,把陈维敏难倒了。刚开始看其他厨师调酱料,他跟着学习,但味道始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最后,他就请教老乡,再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调出了一份满意的酱料。“调酱料看上去简单,但是其中大有学问。各种调料的分量要均匀、恰当,多几克少几克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要非常精准。”陈维敏说。
在惠州工作2年后,陈维敏辗转东莞、深圳、甚至是外省城市。直到2004年,孩子出生时,他才回到河源工作。
在外地工作13年,陈维敏学到了各种菜系的做法,也为他回到河源创新客家菜奠定了基础。陈维敏说,以前,客家菜卖相不好,顾客看了没有食欲,但现在,经过摆盘就变得好看起来,也能让食客接受。
此外,客家菜以咸香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客家人遍布各地,慢慢地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很多人喜欢吃清淡的菜肴,所以,创新客家菜需要厨师们继续努力。
目前,河源市正大力实施河源市“粤菜师傅”工程,做大做强客家菜。陈维敏说,在实施该项工程后,厨师的知名度和地位提高了,也能通过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赛事,让厨师有交流的平台,提高自己的厨艺,也见识了很多新菜品。同时,通过“粤菜师傅”工程的职业培训,提高了年轻人的技能水平,就业也比较容易。陈维敏希望政府部门以后多举办一些厨艺比拼赛事,增进厨师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客家菜的发展。
(文/本报记者曾俊霖图/肖斌)
新闻推荐
名医档案何秋平河源友好医院副院长、心理康复科主任。广东省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