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玉带绕西安 南北贯通汇两江
据《高明地名志》记载,西安河,原名北港水,又名范洲水,流经西安、富湾,北通西江,南入沧江河。因全河均处当时西安范围内,故名西安河。
西安河曾孕育了无数西安人,是不少老一辈西安人的集体回忆地。西安河除了肩负着农田灌溉、商品运输、龙舟文化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成就了西安圩当时的兴旺发达。
文/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
图/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
河运成就西安繁华
所谓路通财通,过去公路交通没有如今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河道便成为交通往来的重要载体,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谈到西安河,不得不提的便是沿着西安河发展的西安圩。西安河带来的河运便利,让高明各家各户的农产品可以集中运送到西安圩进行交易。
早在明末清初(1636年),西安圩的前身,即西安河东岸的西窦圩便已建成。1926年,西安河西岸又建成了普安圩,两圩均以经商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河东岸和西岸的两个圩合称为西安圩,并由一座雕刻有精致石狮子的西安桥把两圩连接起来,西安圩从此建立起商业往来的核心地位。过去,曾有打油诗“一桥通两岸,站在桥头望九洲”(九洲指的是高明庆洲、三洲、南洲等村),从打油诗的气势可见,当时西安河在高明水道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西窦、普安两圩都是建在基围上,规模受到限制。于是,当时的供销社牵头将原本建在基围上的西窦、普安两圩迁至现在的西安旧街。每逢1日、4日、7日西安的赶圩日,来自各乡村的村民便会云集西安圩,前来销售或购买东西,各种商品如番薯、粉葛、黑鹅、走地鸡等应有尽有,一派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
“过去在西安圩,骑自行车都要推车走路,因为人实在太多,沿途都是摆卖的商贩。”今年58岁的黄爱贤如今还在西安旧街从事杂货生意。她回忆,过去西安圩兴旺的时候,中午经常要忙到下午3时才有空吃午饭。
“迁址后的西安圩依靠河道运输的便利,不断建设骑楼等建筑,西安圩发展越来越成熟。”今年63岁的西安人谭伯,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工作在西安。他表示,西安旧街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通过西安河运送过来的。随着西安圩的建设,当时的公社、土产收购站、百货大楼、茶楼、医院等都建设起来。西安河在西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母亲河”滋养西安人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西安河对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安河源头在富湾,经过范洲一直流到西安河,通过西安桥流到牛围水闸出沧江,这条河是整个西安南岸围和白鹤围灌溉的主支流,两个围的抽水和灌溉都在这里,是耕作上不能缺少的一个水利工程。”西安小学退休教师廖腾光介绍,有了西安河的灌溉保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民,让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此外,过去西安还设有西安粮所,是高明的大粮仓之一。
生产需要依靠西安河,生活同样如此。今年63岁、在西安旧街经营理发店的关伯告诉记者,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西安的居民主要用水都来源于西安河,而且可以直接饮用。夏天的西安河更是消暑的好地方,各家小孩都在河边玩水嬉戏,在西安的老一辈学习游泳基本都在西安河,大伙一起游泳、抓鱼、摸蚬,成了关伯他们共同的儿时回忆。
关伯还介绍,以前道路建设不完善的时候,坐船外出成了当时的最优选择。依靠西安河的交通便利,人们可以坐船前往高明多个地方。当时还有专门的船务公司,坐船到三洲票价仅几角钱,往来船只频繁,十分方便。
在文化方面,西安河为周边村庄的龙舟文化提供了孕育传承的场地。比如位于西安河东岸的王桐村,近百年来未中断过扒龙舟的传统。西安河和沧江河等多条水道的连通,也让高明各村庄的龙舟文化得到互相交流竞技的机会。每到端午时节,西安河上便会擂起龙舟鼓声,与西安圩的热闹相呼应,充满喜庆气氛。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如今,水路交通的作用逐渐削弱,但自然景观的作用却依然重要。比如佛山小有名气的古村落榴村(陆家)便因为背靠飞鹅山,前面是鹅湖,清清西安河环村而过,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人称赞。还有诗句“背山面水,玉带环腰”,其中的“玉带”指的便是西安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高明在全区江河湖库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区、镇、村三级河长制体系,还开展一系列措施整治河涌水质,比如从西江把二类水质引到西安河,直到沧江河的海天桥下游荷城段,活化整个流域的水质。如今,西安河水质实现常年稳定达标。在未来的规划中,西安河将与西江、照明水廊以及其他河涌等形成高明的蓝色通廊,为高明高质量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保障。
新闻推荐
■养鸡大户张建平表示今年以来已经卖了三批土鸡,存栏的还有6000多只,全年可以卖8000多只,收益至少有十几万元。■雅色村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