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来找茬,介入手术更精确 市人民医院完成首例血管内超声PCI治疗

河源日报 2019-10-17 07:46

在心血管内科医生眼中,做冠脉介入手术有“三怕”:一怕患者年龄大,二怕狭窄血管有分叉,三怕血管严重钙化。由于血管狭窄情况过于复杂,病变部位多,术前难以评估需要植入的支架数量,日前,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成功化解血管复杂问题,为其安装了冠脉支架,让患者转危为安。这也是河源市成功开展的首例血管内超声PCI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超声仪器准确测量

血管狭窄程度

今年43岁的朱先生,一个多月前反复出现胸痛情况,入院后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

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廖成标表示,患者这种情况,药物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是最佳选择。考虑到患者病变部位长,造影难以辨别需要植入的支架数量,最初建议患者行冠脉搭桥术,但患者表示家境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搭桥费用。随后,经过科室介入团队的商量,决定为患者进行PCI治疗,同时,为精准评估血管病变情况,决定启用新技术,在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日前,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通过超声仪器的准确测量,对病变部位植入相匹配支架3枚,手术顺利。术后,血管内超声清楚地显示患者血管通畅;支架贴壁情况良好,植入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完全匹配,无夹层、血肿;血管管腔面积足够。

可避免经验性

过多支架植入

据了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公认的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只能评价血管内腔的大小,而不能反映冠脉斑块的特征。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它是在血管造影检查基础上,将头发丝般粗细的超声探头送入靶血管内,在血管腔内进行360度扫描,既可以定量测定分析血管狭窄程度,还可明确冠脉病变的形态、性质及病变分布,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堪称心血管介入术中医生的“火眼金睛”。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实力不断增强,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技术飞速发展,挽救了数千急性心急梗死病人的生命。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血管内超声弥补了单独依靠肉眼分析病变严重程度的不足,避免了经验性过多支架植入,对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廖成标介绍,在此次手术中,IVUS测得患者有些病变部位未达到干预标准,是不需要植入支架处理的,在做到精准医疗的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为患者节省了手术费用。(彭冲)

新闻推荐

2019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落下帷幕 河源籍运动员斩获两金一银一铜

■河源籍运动员滕千千(中)在2019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中获得女子单人划艇冠军。谢少娜摄○本报讯记者谢少娜滕千千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