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桃李 栉风沐雨铸辉煌 连平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据《连平县志》记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前夕,连平县仅有中学4所,教职工54人、学生528人;小学71所,教职工302人、在校生9227人,全县文盲率超过80%,教育事业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连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来抓,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走进连平城乡的每一所学校,无论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教学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连平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硬件”“软件”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强基固本效应持续增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3所,在校中小学生46468人。70年来,连平县全面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高中教育实现了大踏步发展。
经过70年的发展,连平教育事业旧貌换新颜,交出了一张让人民满意的发展答卷,书写了连平教育事业发展的“奋进之笔”。
措施推动
大投入,办学条件天翻地覆
新中国成立初期,连平教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室也破旧不堪,学校晚自习只能用煤油灯。随着经济的发展,连平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70年来,连平办学条件从晚自习用煤油灯,发展到现在用节能灯;从残破的桌椅板凳,发展到现代的课桌椅;从简陋的教室,发展到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楼……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位于元善镇富民新区的元善中心小学,高标准配备了图书室、实验室、音体美功能室,学生在这里享受到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办学条件不比市里的学校逊色。
元善中心小学办学条件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连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变化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初,连平地区的小学办学条件很差,许多学校存在着“三土现象”(即土凳子、土台子、土屋子里坐着孩子)。1984年后,连平县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多方集资兴建新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无危房,有课室、有桌凳),“三土现象”逐渐消失。
“十二五”至今,连平县还先后通过“创强”“创均”“创现”,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自“三创”工作开展以来,连平县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在薄弱学校改造、校舍扩容、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学校软、硬件,高标准完善全县学校的办学设施。
如今,经过70年的发展,连平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面积分别达到331383平方米、253964平方米,许多镇的学校成了当地最美建筑物。信息化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改薄”、城镇学校扩容等一系列惠民惠教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9年,全县各学校已基本消除大班额,教育实现了从有到好的历史性转变。
补短板,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就是教育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连平县人民政府接管教育。除留用原中小学教师外,还吸收了一批失学、失业的知识青年,由县文教科组织培训后,统一分配到各区、乡小学任教。
1952年7月,县政府文教科在连平中学附设速师班,招收学员52人,至1953年4月毕业。毕业后,按成绩、表现情况择优分配工作。1953年,全县纳入国家编制的中学教师有66人,小学教师434人。同时,连平县通过临时培训,聘请民办、代课教师,社会招聘,外地引进等渠道,不断满足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师的需要。至1960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增至914人,其中民办教师223人。
1969年,连平耕读师范学校改名为“连平师范学校”(即连平县教师进修学校前身),负责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培训。1981年开始,该校主要招收中师脱产进修班和中师函授班,至1988年,共举办中师脱产进修班5期,毕业学员112人;中师函授班4期,毕业学员306人。这些学员毕业后进入各中小学担任教师,大大充实了连平教师队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平县还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广泛开展教师对外交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977年,小学教师具有中专、中师学历的仅占总数的12%,中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仅占13%。到2019年,全县有中小学教职工3639人,高中教师49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455人,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占高中教师总数的91.95%;初中教师1220人,其中本科学历976人、大专学历234人,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99.18%;小学教师1612人,其中本科学历428人,大专学历1073人,中专(中师)学历111人,中专(中师)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100%。教师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都得到较大改善,形成了适应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大改革,教育体制不断优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近年来,连平县加大力度提升校长素质。完善校长考核任用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校长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的干部用人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健全校长培养体系,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实施校长全员培训工程,提高校长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连平县加快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学科教学需要,招录学科对口教师,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人才;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切实增强培训实效性。
近3年来,连平县还投入师资培训经费700多万元,组织教师33512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设立教师学历提升专项奖补资金300多万元,对报名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给予补助或奖励,激发了广大教师进修提高学历的热情。
2018年,连平县率先在连平中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将连平中学委托给北大青鸟同文教育集团进行管理,充分依托该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建立“三部四中心”的管理模式;同时,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探索开展选科走班、分层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成绩是对连平县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水平最有力的证明。多年来,连平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一直保持在全市前列;2019年高考,连平中学高优上线率实现新突破,本科上线率、艺体特长生本科上线率均创近3年新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改革创新、培养人才,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的计划为连平教育的发展绘制了熠熠生辉的蓝图,而连平这支3000余人组成的奉献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也正在用一点一滴的行动融入连平教育改革发展大潮。
成效点击
“幼有所育”成为现实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特别是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成长发展有很大作用。
据《连平县志》记载,1957年秋,连平县才创办第一所幼儿园,教职员工3人,招收幼儿50人。198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大纲》后,连平幼儿教育迅速发展,街镇、厂矿企业纷纷办起幼儿园,农村小学开设学前班。当年底,学龄前儿童入学人数达1547人。
近年来,连平县学前教育坚持走“广覆盖保基本”、公办民办并举、改建新建同步之路,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兴的办园体制,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体系。目前,全县有规范化幼儿园64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2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8%以上,实现了“幼有所育”。
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美丽的校园、开阔的操场、朝气蓬勃的师生……如今,在连平的城区和乡村,学校成为最抢眼的风景,曾经破败不堪的教室和校园已经成为历史。
这是连平县不遗余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农村的孩子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同等教学资源。为缩小校际差距,连平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等,不断改善学校硬件。同时,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03%,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教育重点放在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连平高中教育发展一直较为缓慢。1998年起,县内开始重新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高中招生规模,高中教育逐步得到发展。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平把发展高中教育当成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共投入1.5亿元用于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目前,连平中学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附城中学和忠信中学均属“河源市一级学校”,优质普通高中占比达100%;同时,该县还努力扩大中职招生比例,形成了普职规模协调、结构合理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格局。
特殊、社区教育稳步发展
目前,连平县已构建起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特殊教育体系。2018年,全县常住残障适龄人口381人,残障适龄人口在校生375人,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为0.984,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社区教育方面,连平县依托社区文化站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各类培训,形成县、镇、村层层衔接的社区教育格局。目前,全县共建有乡镇文化站13个、文化室105间,农家书屋26间、文化广场157个、文化宣传栏175处,社区文化氛围浓厚。
■组稿/本报记者谭绍丁特约记者谢鑫
新闻推荐
■周理既作为“指挥员”又身先士卒,在连平抗洪抢险救灾复产中,奋战在一线。家是温馨的港湾,爱是无私的奉献。连平县消防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