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第一中学: 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家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
1990年秋,为解决河源市直单位干部职工子弟读书难问题,年轻的河源市建起了第一所完全中学——河源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市一中)。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市一中坚持“以德立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不仅先后被评为“河源市一级学校”“河源市文明学校”,还在历届的高考、中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大学输送了不少优秀学生。
2003年6月,随着河源市直学校布局调整,市一中改制为初级中学。改制后的市一中,重新确立了创办示范性初中的办学思路,提出了“以人为本,关注心灵,发展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重整行装再出发。近年来,市一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耕教育,扎根校园,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多次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校长吴国阳看来,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和万事兴,学校也讲究协调,所以一中的办学理念是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市一中始终用心、用爱默默地抚慰着每一个学子,守护着每一个学子,为河源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目标管理引导学生成长
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才
河源一中坚持用三级目标管理学生:初一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初二巩固学生的学习好习惯,并着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三指导学生做好“初升高”阶段人生规划。为了达到目标,学校采取活动培养的策略,如文化和体育大课间、第二课堂。文化大课间诵读经典美文,教育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体育大课间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强身健体。
有人说市一中的学生很会“玩”,没有眼见为实,很多人还真不相信这是事实。在学校开设的社团活动课中,记者终于见识了这群会“玩”的学生。原来他们会玩花样跳绳、足球踢得很棒、舞跳得很精彩……在操场上,经过几分钟的拉伸、小跑等热身运动后,花样跳绳队的同学们解开绳索各自跳了起来,单摇、双摇、单摇编花、双摇编花……精彩的花样跳绳引来不少同学围观。
据介绍,花样跳绳是该校引以为傲的一大特色运动,在2017年体育中考中,单项跳绳得90分以上的学生有320人,95分以上的有93人,100分的有165人,成绩在市直学校的排名中遥遥领先,这都得益于平时的训练。
在2016年河源市校园足球联赛决赛中,该校足球队获得了初中组冠军;在第11届河源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斩获科技绘画类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获奖作品数量排在全市首位;去年,该校组队参加广东省模拟联合国比赛取得不菲的成绩,今年更是独占鳌头,在揭阳赛区中独揽了前4名……对于吴国阳而言,这些都是市一中独一无二的成绩。
以艺术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满足学校全面、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市一中开展德育教育渗透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以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推动德育教育发展。该校在全校范围大力推行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开设具有该校特色的艺术教育、社团活动与德育教育融合课程,即“一心双环”的德育模式,以德育教育为基本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光点。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每周开设2课时的艺术课,分别是1课时音乐课和1课时美术课。音乐课和美术课除了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外,还会根据教育实际和学生兴趣,增设其它艺术教学内容。学校根据教学课时安排的实际情况,增设了4课时的特色文化大课间,分别有0.5个课时的歌唱大课间和1.5课时的文化大课间,歌唱大课间和文化大课间要求全员参与,学生参与面达到100%。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该校经常开展学生课外社团活动,其中已组织运营的艺术类社团有文学社、模拟联合国、播音与主持协会、书画协会、口才社、街舞社、古典舞社、爵士舞社、曳步舞社、拉丁舞社、吉他社、摄影社、手工社、合唱队等14个。学生社团归属校团学会社团部统一协调管理,由社团指导老师定期进行指导,并定期邀请校外专业人员来校指导社团活动,如2016年秋季以来,学校分别邀请市航模协会、市技师学院科普协会和街舞社、市青年主持人协会、市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市流行音乐协会、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外机构专家来学校指导社团活动。
近年来,该校德育工作在“一心双环”的格局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校园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以校风促学风,在有力的德育教育下,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系列艺术课程和社团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浓厚、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热情更高涨,整体带动了一中校风学风建设。
吴国阳认为,打造一所成功的学校需有三股力量。一是依靠学校领导班子之间的凝聚力,如果一个“上山”、一个“下水”,那是干不成事情的。二是依靠老师之间的合作力,如果学生可能会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用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补短板,而不是听任学生强项更强,弱项更弱。三是依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有了亲密感,学生听课就会全神贯注。
凝聚家、校、社会三方力量携手打造“悦读”书香校园
市一中一直朝着“教师学者型、教学特色型、学生素质型”的方向不断努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几年来,该校牢牢把住“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全民悦读,书香校园!全民悦读,书香中国!全民悦读,阅读天下!”的口号,凝聚家、校、社会三方力量,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激活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核心文化素养。
为了加强阅读环境建设,营造书香“悦读”氛围,市一中成立了“书香校园”领导小组,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图书室的设施,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为提高书籍使用率,完善借书还书规定,该校安排专人进行登记。开设电子阅览室,拓宽阅读渠道。同时,该校要求各学科组把读书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例如,实行分时段文化大课间活动,在文化大课间里,要求语文、英语、思品、历史等学科安排教师专门负责进行读书活动。
在课程设置中,该校每周安排了两节的阅读指导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求老师在阅读课上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保证学生“悦读”“会读”。在课下,学校要求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同时充分利用“读书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定期更新,推出阅读相关的内容,传播阅读知识,营造书香氛围。
为了充实书香校园内涵,该校大胆引入企业力量,与新思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阅读与悦读》等校本教材,并制定了在文化大课间里读深读透此校本教材的措施,通过此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自信、知礼、懂孝、进取、有担当且心灵纯洁的社会人,不断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近年来,该校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举办的朗诵比赛中屡获殊荣。两名学生分获“全民悦读”杯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学校也被中华文化促进朗读专业委员会授予“推广全民悦读爱心学校”牌匾。
创设成长平台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曾灵销、黄贵梅获第十六届全国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大赛一等奖;市一中老师团队研发的《班级管理系统》获第六届广东省省直工作技能大赛优胜作品奖,是全省唯一入选基础教育行业作品;骆玫玫、王婉琳获河源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程桂芳获河源市班主任技能大赛特等奖……”在市一中的采访中,记者无意间发现了办公室墙上贴的《河源市第一中学2018年秋季获奖情况》表,细数之下,不到一个学期,该校教师居然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40多项。
是什么让这些教师能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是过硬的专业能力。”吴国阳说,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此,一直以来,市一中都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为教师成长创设平台。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不仅坚持常规做法,还有创新举措。”该校副校长朱小萍介绍说,近年来,该校不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每学期都精心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会和课题研讨活动,以获取先进的教改信息和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在不能满足所有教师参加高一级培训的情况下,学校通过组织科组长、备课组长及各学科骨干教师,分批前往深圳、佛山等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到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研修,到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地重点大学进行跟岗学习,然后返校后通过“二次培训”,将学习成果与全校教师进行分享交流,让学习发挥最大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升全校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此外,该校还十分注重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全校教师已形成共识,老师的成长需要个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作支撑。为此,该校不断完善校内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师徒结对”“一中名师评比”“优质课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帮带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去年11月份获得河源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的骆玫玫老师告诉记者,在此次比赛中,她深刻领悟到了“独行速,众行远”的含义,深深地体会到了有团队力量支持的幸福。原来,为了帮助骆玫玫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成立了比赛筹备小组,不仅帮助她收集比赛资料,还为她精心组织了几轮模拟比赛,让她提前适应比赛的模式和节奏,她最终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组稿/摄影本报记者敖海冲
新闻推荐
●张煌新金利来集团创办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届、九届、十届委员,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先锋”曾宪梓博士,于201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