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第三小学: 铸基础教育精品 创河源一流名校
在河源,提起市三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所创办于1998年的学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具有科学办学体系、优越办学条件、浓厚校园文化、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现代化优质学校。
目前,该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现有学生3412人,教职工193人。学校遵循“为了学生未来的卓越奠基”的办学宗旨,以“崇文、厚德、启智、健体、尚美、育能”为校训,坚持落实“正理念、重文化、硬教学、实德育、强科研、高执行”的治校方略,注重营造“风清、人文、多彩、活力”氛围,以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民主开放的时代精神,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走出了一条制度化、人文化的管理新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河源市第三小学正加快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抓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及家长素质提升三项工作,促进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打造一流育人环境
成就“全国文明校园”
在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广东30所学校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市三小是河源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荣誉的获得,与学校积极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深入创建风清、人文、多彩、活力的校园氛围密切相关。走进三小校园,给人第一印象是布局合理、环境清新、文化氛围浓厚。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校风校训、名言警句、教育理念等文化符号,同时学校还设有主题文化长廊,实现教育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学校还配有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音乐室、植物园、开心农场、开心食堂等,这些配套设施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学校还积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开辟网站、公众微信、校讯通、教育教学资源库等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途径,传递知识能量、做好家校互动。
三小注重环境育人,多措并举建设优美的校园,营造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布局合理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广东省美丽校园、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
在三小校长叶兴增看来,文明好比一棵树,家庭是根,学校是茎,社会是空气水分,孩子就是一片片树叶,三小将会扮演好教育的角色,让孩子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生根发芽,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获得全国文明校园这个称号对学校来说更是一种鞭策,接下来学校会继续按照文明校园“六个好”的标准,进一步加强管理,丰富内涵,让孩子们的文明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小始终常抓不懈,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平台和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三小通过课题研究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这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今,三小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总是能自主把问题变成课题进行研究,目前学校有30个研究课题,其中有3个课题是国家级课题、17个省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目前已有18个课题结题。
辛勤的研究换来了累累硕果:三小的国家级《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课题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三等奖,先后吸引了珠三角地区的兄弟学校共100多批、近2000多人次到学校交流学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二等奖。省级《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二等奖,同时研究的省级《阅读引领成长: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荣获优秀等次,结题时荣获课题成果优秀奖。省级《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运用教育博客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策略研究》与市级《新时期小学高年级家校沟通有效策略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均获省级良好等次。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逐渐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同时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让学生形成了自主管理、自主养成、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习惯,达到教与研的双赢。
此外,市三小以三年为一个发展周期,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每学年为教师制定梯度专业发展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评选方案》《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评选方案》,遴选出名师、名班主任,作为校级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进行抱团研修、成长,让教师从中获得职业幸福感,成就名师,成就学生,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创新多彩特色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这对未来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三小在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及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学科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在三小的校园中,跃动的身影随处可见,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积极开展了“三课两操一比赛及体育2+1”活动。“三课”指1—6年级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一二年级另加一节体育活动课),体育老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两操”即保证每天1次体育大课间操和2次眼保健操。体育大课间操时长为50分钟,项目包括跳绳、韵律操、广播体操、跑步、手语操。“一比赛”指在每学期分年级开展不同形式(如广播操、队形队列、篮球、乒乓球、拔河)的专项体育比赛。此外,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三小探索出了“自主·创造·体验”活动模式,形成了“自主德育”系列品牌,创建了适宜小学生参与管理的“三级”民主自治管理模式,构建以“校级—年级—班级”为主线的学生自主管理体制,让学生自主参与班务、级务、校务管理。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学校开展了“六个一”活动:清晨一读、午间一看、晚间一记、每周一课(阅读课)、每班一角(图书角)、每年一节(读书节)。学生自主活动,学校把活动课程化,根据我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日与学校的四大节日(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规律,设置不同年级段的德育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组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不断成长。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第一职责,学校除了从学生行为习惯入手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外,还注重主题教育、学科素养、特长培养、强身健体、社会实践、阅读习惯、自主管理七个方面的培养。在主题教育方面,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训文化等主题,分年级段设置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教育的德育课程,围绕文明、安全、法律、心育、环保、禁毒、感恩等内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推动学生“讲文明、知礼仪、强素质”良好风尚的形成。
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协同培养孩子成长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孩子对家长和教师的尊敬,更离不开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三方齐心合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三小自1999年春成立首届家长委员会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基于共育、伙伴共生”的家校合作新模式,让家长最大可能地参与、帮助、支持学校各项工作。20年来,学校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完善、总结,取得了明显成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怎样的家庭造就怎样的孩子。该校非常注重家长育人水平的提升,勉励家长做好孩子的示范引领,一同与孩子成长。为了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家委会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师团”活动,为家长进行分阶段开课。如《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你准备好了吗》《做孩子阅读的引领者》《一个孩子的成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陪伴孩子顺利进入青春期》等家庭教育讲座。此外,学校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家长会,并聘请心理专家解答家长的家教困惑或邀请班级优秀家长作报告。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科学家教知识,改变家长的家教认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掌握教子良方,使家长更清楚如何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除了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外,学校还成立了亲子工作室和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学校6位教师根据部分家长育子存在误区与困惑,建立了“家庭亲子教育工作室”,采取家长咨询、家长协谈、亲子沙盘、亲子对话、亲子游戏等工作方式,开展“定期开设家长课堂、亲子课堂”等帮助家长打开心扉、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辅助活动。学校实行“三级家委主任—家长志愿服务队—每日护安护畅小队—队长—队员”的管理模式,每天早上7时、下午2时到校负责安排“护安护畅”小队的值勤工作。服务队经常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校的亲子志愿者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如去福利院开展服务活动、去火车站服务旅客、到乡村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到万绿湖开展环保活动、举行亲子植树活动等,搭建陪伴、交流、展示、学习与提升的平台,让孩子快乐成长。
■组稿/摄影:本报记者敖海冲■制表:黄剑锋
新闻推荐
■洪灾过后,市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深入灾区水源地进行检查,以确保灾区群众饮用水安全。大灾之后须防大疫。“6·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