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见芳华 人文勃兴促振兴

河源日报 2019-09-20 07:41

■2016年12月落成的市图书馆新馆,获得“鲁班奖”,已成为河源市文化新地标。本报记者 肖斌 摄■紫金花朝戏剧目《苏丹》,参加广东省支援农业优秀剧目汇报时的剧照。摄于1963年。市档案馆收集■2015年11月19日,粤东北地区首个大型专业剧院——桃花水母大剧院正式运营。本报记者 肖斌 摄核心提示

华灯初上,取材于传统客家建筑造型的河源市图书馆,背山面水,静谧地矗立在客家文化公园中轴线上,吸引着众多市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客家文化公园另一侧,设计现代灵动的桃花水母大剧院外的广场上,灯火辉映,音乐会、话剧、朗诵会、舞蹈剧等在剧院内轮番上演……传统和现代,因文化而汇聚,彼此交汇相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披荆斩棘,方得文兴之地。以老河源县为例,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县立民众教育馆一处文化设施。1950年5月成立了河源县文化馆,辅导并管理专业和业余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农村文艺活动,馆内设有图书阅览室、藏书室、展览室和音乐室。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市厚植文化沃土,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持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全域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文化建设亮点纷呈、硕果累累,“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提效破局的精气神更加高涨,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

追根溯源

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地位不断提升

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区域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河源,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1988年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关于河源历史文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被放大。

2007年底,河源市正式提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河源城市形象定位后,次年获得了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办权,河源的客家文化建构由此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崭新的时代。

尤其是“两地文化”的提出,更是给河源文化建设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8年,在充分调研和大量读史读志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陈建华在河源建市20周年庆典大会上提出: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两地文化”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城市形象的内涵,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河源历史文化地位。同时,这一论断也成为解读河源历史的一把钥匙。

随后几年,各方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论断,深入挖掘河源“两地”文化。

“从此天下不敢小河源”——2010年,第23届世客会在河源举办,在此次世客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系列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一致认为,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这一论断成立。

2011年6月14日,中央和省内外从事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及革命老同志共200余人聚首“红色河源”,认为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革命历史定位名副其实。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上了一个新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河源市制定《河源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十三五”时期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规划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河源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绘就了蓝图。

2017年召开的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强调,实现率先振兴,优秀文化是引领。全会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引领,用文化涵养文明、提升文明,为率先振兴提供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支撑。这就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文化建设在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设施

从缺到精,涵养城市精神气质

“小时候在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在村里都是一件大事,显得十分热闹而难得。”今年30岁的市民黄雄说道。

建市之初,百业待兴,河源文化场馆设施匮乏。翻看尘封的历史档案:成立于1976年的县图书馆(老河源县),建在中山纪念堂旧址上,面积400平方米。据1986年统计,该馆藏书仅5万余册……在基层文化站建设上,新中国成立前,老河源县各乡镇均无文化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各区、乡(镇)先后建立起文化站。至1985年,老河源县建起27个乡(镇)文化站。

如今,走进河源市图书馆,窗明几净,馆室静谧,书香四溢……2016年12月28日,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为100万册的河源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截至今年5月底,在两年半时间里,市图书馆进馆读者超430万人次,办证10万余张,借阅图书达35万人次,纸质书籍借阅达164万余册。

文化需要承载空间。伴随着河源振兴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重点大型文化设施先后建起,成为矗立在河源大地上的文化地标。

据统计,近年来,河源市文化设施建设总投入超过6亿元,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档案馆新馆“四馆”全面建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该馆获评国家级图书馆,河源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正加快补齐。6亿元,对于财政收入薄弱的河源而言,可谓大手笔,这是建市以来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最多的一次。

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不仅传承城市精神、涵养城市精神气质,更代表着一种生活质量。从缺到精——“四馆”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河源文化设施滞后局面,与桃花水母大剧院一同构成河源市文化设施新的重要平台,使河源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跃升至全省山区市的前列。

同时,河源市还通过新建、改建或扩建措施,完善了一批县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乡镇全民健身广场等基层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目前,全市建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33个,其中2018年全市人均文化投入164.56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当前,河源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160平方米,全市每年开展的惠民文化活动超过1200场,初步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百姓,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场馆提供的免费服务。

文化场馆设施的完善,也为河源承办大型活动赛事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河源承办了广东省客家山歌大赛、广东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广东图书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一系列省级赛事。老百姓在共享文化盛宴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河源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文明创建

久久为功,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源,如何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2012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创建难度大,含金量高,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是一张综合性的城市名片,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

2014年,河源在广东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并在2017年代表“广东队”参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初,中央文明办确定2018年—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河源成功入围,继续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开启了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新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中央年度测评中,河源获得82.58分的成绩,全国排名第47位,比2016年上升了36位,首次跻身全国前50名行列,全省排名第3,创建工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创文工作与全市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按照“2018年夯实基础、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力冲刺”的安排,始终把创文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民生工程,通过创文,达到精神高贵、文化高雅、经济高端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全力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当前,河源创文成效持续显现,变化有目共睹: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市面貌持续改善,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明创建氛围日益浓厚,文明创建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和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巩固提升,建设生态现代美丽河源的目标越来越近,河源市民收获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文成果。

以文兴业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正逐步形成

今年5月16日,为期5天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序幕。河源展区内,近50家河源本土优秀文化企业展出的各类文化产品,吸引了大批观众和客商前来咨询洽谈。在文化产品交易签约活动中,河源市5家企业与投资方签订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1600万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是繁荣文化事业、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河源属于客家语系地区,有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加之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许多景点具有生态旅游优势,又有许多客家传统工艺、客家美食等产业作支撑,独具客家特色。然而,非遗文化多限于展示、特色文化缺乏挖掘包装、产品低附加值、文化产业薄弱等问题,也一度成为河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

近年来,河源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也不乏亮点。

特色文化产业培育迈开步伐。近年来,在文博会、旅博会等国际文化交易展览中,河源市从过去的单一展示、小额交易逐渐向全面推介、产业招商等方向迈进,“文化+旅游”、“文化+数字”、“文化+科技”等“文化+”元素发展势头迅猛。

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河源市大型文化企业从无到有,建成了巴伐利亚庄园、坚基演艺集团等大型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全市国有文艺院团、市属县区电影管理站和市演出经纪公司的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融创国际文旅城、南方报业文化传媒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市文化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64家,其中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6家。河源市初步形成由新闻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表演艺术等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黄世军

新闻推荐

紫城镇奖励教育先进

■近日,紫城镇召开庆祝第35个教师节暨江伟东先生奖教奖学大会,对紫城中学等12个先进单位,以及一批先进教育工作者和72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