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与为书 从戴学映书法展说起
我和学映曾经是同好,一起玩过书法,一起外出神游时晚上趁着酒兴狂乱涂写。但走着走着,我走丢了。现在,我来为这个书界的狂徒写点东西,实在是有点不揣冒昧。我也只能用我仅剩的一点对书法及人的认识谈点感想,切望方家不要见笑。
我一直以为,中国书法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像书法那样,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去完成一件作品——一盘墨、一张纸、一支笔。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是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再加章法而已,变化多端,韵味无穷。而且,不重复,每一幅都是唯一的,哪怕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书写同一内容的作品,你都不可能重复原来的东西。我想,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一些人沉迷其中。
也正因为工具简陋、方法简单,能这样创作出一幅优秀作品,靠什么?靠功夫、靠修炼、靠心境、靠性情。
众所周知的颜真卿“祭侄稿”,可谓千古名帖,后人没谁能超过他。你可以认为颜先生当时的心境——悲愤——决定了这幅作品的艺术高度。但是,假如颜先生没有深厚的功力,就算你悲愤得当场要跳楼,相信你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
说到这里,我绕到戴学映的书法上来了。整体而言,学映的书法作品,已臻娴熟且开始有点率性的样子了。这是我最喜欢的。我和他的距离,是由于他一直的执念。他甚至慢慢放弃绘画——这是他本来的特长——而习书不断。自然,他不是审美道上的空白之人。这一转,加上他原来的书法功底,就有了今天的艺术成就。而我,秃笔一放就20年。今天,就只能带着几分敬意看学映的作品,尽管他年纪比我小一轮还多。
学映作品是脱俗的,自然,妥帖,不做作,不刻意,甚至带有某种禅意。线条飘逸而不放纵,结字稳重但不拘谨,尤其有些字的收笔,看似随手一甩,却如惊鸿一瞥;有从容以立,似尚余柔情。学映的书写,不故作姿态,不张牙舞爪,就依着书艺本来的旨意,老老实实,柔然顺当。作品透出一份古气,一份雅致。我以为,这本来就是为艺之道——中国书法本来就很传统。任何耍花架子、装癫狂,都是耍流氓,结果都变成了笑话。当下的很多“大师”即如是。
学映食古而化,这是他的书法另一特点。其实,学映一直在静观着,深悟着,世道,人心,书坛。我以为,艺术创新之道,学一是一,是师承传统;学1+1=2,也还没走出传统;学成1+1=3,就是你了。笔意、线条、结字、架构,可以是张三、李四、王五,但出来一定应是陈六,这才算是你的。
学映以扎实的临摹为基础,但他不泥古,而是出来了,且还带着几分潇洒。这就是他作品的气度。
我相信的另一句话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让我回忆起一件往事。那一年我们几个书法同道到紫金,学映亦同行,约了几个紫金书界的朋友共叙。晚上,一帮人在酒店房内,关上门,铺上纸笔墨砚,喝一杯“仙泉”,写一张四尺宣纸,轮着来。凌晨3点后,一箱酒喝完,人也微醺了,各自回房睡。6点多,我醒来,发现床上多了一个人。一看,那家伙还穿着皮鞋,就睡在我身旁。他也醒了,解释说,玩得太晚,就不回家了,怕老婆骂。
这时,我才记起,昨晚宵夜时,喝了两盅,回酒店时,学映把人家的茶壶也顺手拿回来了,还一路对着壶嘴喝。这就是学映的性子,纯真,直爽,有时还有点烈。
学映的书法一如他的心性,实在,质朴。正由于此,谈学映的书法艺术就显得多余了。他作品的章法、笔意,乃至整幅作品的意义建构,都已臻一定境界,相信方家自有眼光,不用我等赘言。我欣赏的是,这一切,都与他扎实的功底分不开,与他的真性情有关。
这年头,看书法界装模作样者多了,看已无帖功又自以为是的人多了。但学映的作品无疑可视作一阵清风,可扫扫书界的俗气、腐气、丑气、戾气。
为书最后的是为人。重复一句: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今天没喝酒,也就只能写这些了。
(黄玉逵河源市书法家协会创会主席)
新闻推荐
□李广荣南京长江大桥是国人心中的丰碑,南京长江二桥上上下下都含文化,它奏响了南京经济起飞的号角,是南京连接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