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河畔,现代都市正崛起
东江两岸,绿树掩映的城市干道,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星罗棋布的公园广场,古朴温馨的背街小巷……一幅幅美丽的城市画卷,正在河源这座城市徐徐展开。
时光追溯,你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河源的模样?70年来,河源又是如何一点点实现华丽转身的呢?有这样两个细节可以感受那时的河源:新中国成立前,河源县城下城靠近江边的居民日常生活饮用水取自两江河水,上城居民区和下城离江边较远的住户则挖井取水,全城挖有官井和民井30口,直至1973年下半年才通了自来水;新中国成立前,和平县城街道狭窄,一般只有四五米宽,路面用鹅卵石铺就,俗称石街路。街道两旁门店大多建有骑楼,方便赶集群众避雨遮日。
七秩春秋,栉风沐雨。河源这个1988年才建市的山区小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前,“一主两副四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概念性规划和高铁新城控制性规划完成编制,城市北区、江东新区城市和产业起步区、河源高新区中央活力区、钓鱼台片区建设扎实推进。
今天的河源,已经发展成为初步完善城市功能要素的现代都市,正在加快推进规划建设粤港商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河源综合异地候机楼……
经脉强健的现代新城
1988年建市初期,河源城区仅有老城区,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当时新市区所在区域还是一片荒郊野岭。这一年,为更好地推进城市建设,河源市成立了城市建设指挥部和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
建市以来,河源城区先后在1988年、1992年、2000年和2009年开展过4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目前,河源市正在实施《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该版总规实施以来,河源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大型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主城区园林绿化建设较好,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正在创建的国家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随着西环路旅游大道南段升级改造的完成、福新北路的贯通,河源市城市建设按下“快进键”,振奋人心,吹响了奋进的“集结号”。
去年以来投资293亿元的76个城建项目动工建设,这些工程对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为市民出行营造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而且将河源的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现代河源的形态构建正逐步清晰。一座通达大气、崭新亮丽的现代新城正在崛起。
忆往昔,现代城市崛起的“河源速度”令人百感交集。我们共同见证了河源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城市骨架不断拓展、能级持续提升、活力竞相迸发。
在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河源市明确提出,要把握城市向南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大势,完善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体系,打造“一主两副四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切实加快中心城区总投资410亿元、99个城建项目和总投资642亿元、117个产业项目建设。河源正朝着现代化城市大步迈进。
“每次回到河源,都会有一些熟悉的地方变了样,整个城市变得更舒适更宜居了。”很多外地乡贤回到河源时,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城市变化带给自己的种种惊喜,城市道路变宽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公园越来越多了。
河源,这座年轻的城市的“颜值”和“气质”在逐步提升,从“小家碧玉”渐渐变成“大家闺秀”,让市民群众日益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设施迭代升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设施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不但传承着城市的精神,更代表着一种生活质量。
高雅的剧院是文化的殿堂。河源市民渴望能像珠三角市民一样,走进大剧院欣赏高雅文化艺术。2015年11月19日,粤东北地区首个大型专业剧院——桃花水母大剧院开业迎客,掀开了河源文化发展新的篇章。以往,河源市民欣赏高雅的艺术,总要到广州、深圳等大都市观看,但现在,河源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极大地丰富了河源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郭志萍,江西人,来河源已经有10年了,她在这里买了房,成了家。一到周末,郭志萍都要带着小孩游公园、逛图书馆……感受着河源越来越有品质的城市生活。郭志萍说,河源近几年的文化设施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图书馆成为她和小孩最喜欢的地方。
2016年底,市图书馆新馆开馆。这是一座集藏书、图书借阅、图书情报、科技信息、图片展览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图书馆,是河源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同时,市博物馆、市档案馆新馆建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河源市公共文化设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文化场所,成为市民休闲、享受文化盛宴的最佳去处。
站在客家文化公园孙中山雕像下放眼望去,后山高峻,前湖开阔,市图书馆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整个图书馆由一组客家建筑群组成,书库部分取材于客家五凤楼的造型,总体上看是一个园林式的生态图书馆,充分展示了客家古邑的文化特色。
近几年来,河源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心城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座城市因文化而富有底蕴,因书香而典雅芬芳。以图书馆为载体的文化空间建设与推广,对于涵养社会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起着重要作用。
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深度对接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供给力和竞争力。
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河源城市的建设者们坚信,城市发展不仅表现为产业、建筑、公共设施等“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等“软件”的积淀与提升。
白云中的“公园城市”
家住市区的柴飞,每天下班后都会在沿江路的亲水步道跑步。他说,之所以能够坚持跑步,得益于这里有越来越漂亮的沿江公园。沿着新丰江、东江市区段一路而行,茶山公园、河源文化广场、体育休闲公园、东江湾公园等公园、休闲场所应接不暇。“一边跑步,一边欣赏美景,这样的跑步舒心、舒适、舒畅,感谢河源拥有这么好的环境。”柴飞说。
这只是河源打造“公园城市”的一个缩影。
“优美生态环境是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本分和本钱。”市委七届八次全会要求,要坚持生态优先,筑牢大湾区绿色生态屏障。河源的城市建设本着生态至上的理念,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制定了《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规划了中心城区建设30个大型城市骨架公园,致力于打造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的现代化都市氛围。
2012年,河源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计划。5年时间,河源市共投入约13亿元园林绿化资金,掀起了创园攻坚高潮,城市绿化总量不断增加,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位大大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极大增强。2017年10月,河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实现了300米见公园的目标。
近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文明生态宜居城市,全面推进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园规划布局,大大小小的绿色公园逐步增多,一年四季美景肆意切换。河源人正因为一个个绿色环保、风景秀美的生态花园而安居乐业,开启了新一轮生态建设新篇章。
“河源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道路越来越宽阔,外地人越来越融入。”马凯回想起他10多年前刚到河源时的情景,那时的河源新市区只有茶山公园一个公园,客家文化公园及周边还是一片荒山。短短10年时间,昔日的荒山一下子变身为两个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马凯说,现在的河源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他在河源买了房,准备长期生活在这里。
近年来,河源市借力创文、创园工作,秉持打造公园城市的理念,大手笔规划建设城市公园,让市民在城市公园里徜徉,先后完成了客家文化公园、儿童公园、全民健身广场、迎客大桥桥头公园、客家乡土植物园、红星公园、黄子洞公园,市体育馆及周边景观工程、龙津晚渡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让市民“出家门就进公园”的梦想成为现实。
打造“水陆空铁”交通体系
河源不仅容颜日益美了、功能日益完备了,而且还在加快构建融入大湾区“水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1996年,经过河源境内的首条铁路京九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河源没有铁路的历史。从2001年经过河源的首条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通车,到现在粤赣、梅河、广河、汕湛、大广、龙连等一批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以及明年即将建成的赣深高铁……河源已经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为重要支撑,县乡公路为联络支线,南通珠三角、北联赣西南、东承粤东北的交通运输网络。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河源公路里程数已经达到了约16235.7公里,铁路里程数达到22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数达到约505.2公里。
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谋划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融入大湾区“水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抓好赣深高铁建设,推进河惠莞高速公路、广河客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粤赣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梅龙铁路和龙寻高速公路年内开工建设,确保河惠莞高速公路龙紫段年内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河源(古竹)、龙川通用机场开展立项报批,推进东江航道实现全线复航并升级为千吨级航道。
所有过去皆为序章,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天的河源,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奋力谱写河源发展新篇章,努力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高芳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朱景优通讯员曾秋容日前,和平县举行2019年电脑随机派号定兵大会,105名入伍新兵通过电脑随机派号的方式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