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客家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王晓: 在发掘传承中抚育客家文化成长

河源日报 2019-08-12 07:04

和平县客家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晓与村民一起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打黄粄。■在和平县热水镇兴隆民俗村举行的哭嫁展演,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和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要注重发掘我们的客家传统文化,让淳朴的民风复兴起来,让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和平县客家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王晓这样说道。在王晓眼里,拥有8个省级古村落的和平无疑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富矿,亟待后人发掘。提起省级古村落的荣誉,王晓如数家珍:“直至2016年,我们和平县的林寨兴井村、优胜新联村、下车兴隆村、大坝水背村、合水漳洞村、东水大坝村、彭寨墩头村、热水北联村先后进入广东省古村落行列,最为珍贵的是从这些省级古村落中发现了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一系列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抱着对传统客家文化追根溯源,对文化兴县的执著追求,王晓以和平县客家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名义脚踏实地,默默耕耘。

提前积累了省级古村落

申报基础资料

拥有8个古村落,在申请省级古村落上,和平县虽然具有相当的“先天优势”,却也有不可忽视的“后天不足”,因此,申请省级古村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王晓告诉记者,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河源也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困扰: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城市发展的脚步不可阻挡,但若珍贵的古村落资源遭到“牺牲”,那些灿烂的文化遗产将悉数掩埋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下,永无再生之日。为改变古村落的“命运”,王晓成立了和平县客家文化发展促进会,并以协会组织者的身份,在半年时间内走访古村落,搜集原始材料,让村里的老人口述历史,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古村落调查材料,为申报省级古村落提前做好了基础资料的积累工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4年,王晓在北联村兴隆屋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并通过策划600人次的“文旅兴隆”大型活动,再借《河源日报》之“手”,以《客家风情扑面来》为题的报道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兴隆民俗村(属于北联古村下的自然村)一下子成了“网红村”,当地的旅游业借势得到了飞速发展。

王晓此举很快吸引了更多志在发掘、保护、传承传统客家文化的有识之士,与王晓共襄文化兴县大业,和平县热水协会会长王雪松便是其中之一。为更好地开发和保护热水北联古村,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热水镇北联村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下称“保护小组”),在走访北联围屋期间,收集了大量现存并得以传承的民俗文化,如“哭嫁”、舞龙舞狮、锣鼓表演、山歌演唱等。保护小组对以兴隆民俗村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活态传承资料的收集整理,为热水北联村在2016年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奠定了坚实基础。

致力于文旅融合

发展之路

王晓告诉记者,申报省级古村落有7个硬指标,除了要保持自然村落的完整、独立、年代久远(清末以前),具备详尽的村史、村谱材料及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元素、历史符号等资料外,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硬指标便是能使古村落内的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热水北联古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但必须让它"活"起来,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王晓指出,既然要让民间文化活态传承,那么将文化和旅游结合不正是大势所趋吗?为了让民间文化复兴,王晓走上了“搞旅游”促“活文化”的探索之路。

在走访北联围屋收集民俗文化资料期间,王晓认为其最有特色的就是当地的嫁娶文化——“哭嫁”。当地的村民很早就有了发展以文化为卖点的旅游业的想法,甚至已经成立了一个“哭嫁”表演的“戏班子”在兴隆民俗村固定演出,但由于村民没有营业执照,因此好端端的文化展演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街头卖艺”。2014年,王晓便以工作室的名义递交材料,替村民把营业执照申请了下来,次年又成功替兴隆民俗村申请到“金牌农家乐”的称号,这下子不仅让“哭嫁”展演得到活态传承,村民们也能通过发展旅游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王晓表示,正是因为“哭嫁”等民俗文化“活”起来了,2016年,热水北联村成功获评“广东省古村落”,随后引发了更多的外界媒体报道与关注,这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了。

从帮兴隆民俗村申请营业执照,获得“金牌农家乐”“广东省古村落”称号,牵头组建和平县兴隆民俗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热水革命历史展览室、申报入选革命遗址名录、引发旅游厕所革命,王晓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且异常坚定,他说:“我们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借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继续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优化旅游环境,拓展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和形式,把红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兴隆的文化不但可以"活"起来了,而且能与时俱进地成长起来,兴隆民俗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和平加快推进灾后复耕 晚稻插秧8月5日前可全面完成

○本报讯特约记者徐精华通讯员杨雯雯日前,和平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到公白镇塘角村开展机械化插秧灾后复耕现场会,向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