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放不下的“第二故乡”
扫一扫进入深圳ZAKER延伸阅读“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帮扶日记系列报道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天气阴
2016年5月,我收到选派帮扶干部的通知,因为对口帮扶的是自己的家乡河源市龙川县,于是我直接把家从深圳搬了过去,开始三年的扎根帮扶工作,把对口帮扶的老隆镇浮石村当成了“第二故乡”。既是故乡,也就有了很多我放不下的人。
比如,那些叫我“姐姐”的孩子。
村里有个小学,学生70余人,教室里吊扇摇晃,墙壁斑驳,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椅子上,听老师用传统的板书讲课。孩子们大多数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早早外出务工,难得见面。
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和深圳的同事、朋友分享,大家都被触动了。于是,他们从深圳一批批地送来一体触控机、新桌椅、校服书包以及文体教具、图书,孩子们每次收到礼物都像过年一样开心。我们也慢慢改造学校,一步一步地完善操场、功能室、教室设施等,还建起了“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在课后可以在这里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父母联系沟通。
每年暑假,我都联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个同乡教师,让他把大学生带到浮石村来开展“三下乡”送教活动。大学生给浮石村的孩子们带来了英语课、科学课和文体活动。
我和孩子们的父母是同龄人,我让他们叫我“阿姨”,但他们还是坚持叫我“姐姐”。有时候村民也会拉着我说,我家孩子总是在家提起你这个“姐姐”,希望“姐姐”能一直留在村里。
更让我放不下的还是那个艰难叫我“阿姨”的孩子和叫我“阿妹”的八旬老人。
贫困户家的孩子慧莹,因脑瘫没得到及时治疗,过了入学年龄还不能正常行走和说话。第一次见小慧莹时,她只是呆呆地看着我,每天的生活都在一间不够明亮的屋子里。
我拍下慧莹瘫坐在长椅上的照片,当地一个中医看到照片了解到慧莹的家庭情况后,提出每周免费为慧莹进行针灸治疗。经过了两年多的针灸,慧莹已经可以慢慢地独立行走。每次看到我走进她家,慧莹就会自己往家里走,即使流着口水也会很努力地从嘴里发出“阿”“姨”的字眼,然后露出一脸笑容。
贫困户黄三是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太,与其患肺癌的儿子相依为命,被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家庭,领取全额低保。但其儿子常年在外就医,老人只能靠微薄的养老保险生活。
我怕老人身体不好,跑她家比其他贫困户家多,定期送上米、油,确保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三九天”“三伏天”,我也一定上门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陪她聊天,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老人年纪大,眼神、记性都不太好,每次都问我是谁,我说我是“阿黄妹”啊,老人就会很高兴地拉着我的手亲切叫我“阿妹”。
虽然我总是放心不下,但是村里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我相信他们未来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驻浮石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黄瑞/文
新闻推荐
龙川县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地毯式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讯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刘伟东针对近期出现持续性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水,土壤含水量极高,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