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合作有突破 新“飞地经济”探索体制创新
新“飞地经济”正在成为长三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项目突破行政区划与地理空间边界、带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重要途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有关新“飞地经济”上会有怎样的创新举措,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张冬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正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托苏皖合作示范区,在江苏省溧阳市和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县和广德县、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上海白茅岭农场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打造跨区合作、绿色发展样板区。
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建议,今后“飞地经济”不仅是带投资、带项目进来,更多的是希望带管理理念、带运行规则进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三省一市交界建飞地,不光是为了做合作园区,更是要在公共领域下探索财税分享、规划衔接、生态环境管理、公共服务配置、数据共享等方面体制机制的新突破。
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
宣城方面提供的《关于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议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建设方案》)显示,该示范区的核心区地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区域,建议包括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江苏省在郎溪的“飞地”溧阳监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广德的“603”基地、郎溪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皖苏产业合作园区)十字分区等周边区域,规划控制面积约128.7平方公里。
核心区将努力打造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分工合作的集聚区,打破行政区划构建高效合作机制的创新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样板区,加快形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约4.6亿人口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示范区的核心区功能,定位为服务上海市的综合保障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承载区、制造业合作发展的首选区、省际联动绿色发展的样板区。
在建设服务上海市的综合保障基地方面,《建设方案》显示,将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打造服务上海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疗养度假、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大健康产业,打造服务上海的康养度假保障基地。
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春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目前核心区有两个农场,即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农场,“我们农场将主要做商务中心和会展中心,农场的产业发展定位以生态为主,将发展旅游经济、特色农产品以及高附加值农产品。”
《建设方案》显示,在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承载区方面,加快建设上海市大院名所、光明集团等重点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科创研发中心、支撑产业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面向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和人才服务平台。
在建设制造业合作发展的首选区方面,将集聚发展一批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更好地服务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和三省一市转型发展。
在建设省际联动绿色发展的样板区方面,将通过产业合作示范区6县(市)协同开展水土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完善核心区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更好地发挥皖南地区生态环境和山水人文的优势,提升核心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新“飞地经济”
目前,我国“飞地经济”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国家政府主导共建模式、地方政府主导共建模式、园区主导建设模式、企业主导建设模式。
比如,在国家政府主导共建模式方面,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苏州工业园,园区主导产业以外资加工为主,在管理模式上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地方政府主导共建模式方面,广东省的中山市与河源市以省内合作模式共建工业园区,两市采用“联手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成立园区管委会,税收留成部分五五分成。
以宣城市郎溪县为例,郎溪县地处皖苏浙三省交界地区,在此前与沪苏浙地区有着良好的合作发展基础。
比如,在皖沪合作方面,除了白茅岭农场之外,2018年6月,郎溪经济开发区与上海青浦工业园签订园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青浦郎溪工业园。
在皖苏合作方面,近年来,郎溪县抓住苏南等地城市扩张、产业转型契机,在郎溪经济开发区实行精准招商,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开展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发展。《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已于2018年11月经国家发改委同意。
在皖浙合作方面,2010年10月,立足区位交通、土地资源和产业配套优势,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在郎溪经济开发区十字园区合作共建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打造纺织产业全产业链。
陈雯对记者表示,希望沪苏、沪浙、沪皖今后在合作区域上,不要局限在上海把钱、把项目带过来,最重要的是将上海的一套管理经验、管理模式、运行方法,包括制度内容带过来,能够示范给这个地区。
“类似于苏州工业园区这种方式,它跟新加坡合作以后,很大程度上学习了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总体上比较成功,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陈雯认为,希望这次的长三角一体化合作能够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上海要创造一种模式,然后向外输出,这种模式要能够在周边地区复制出来,这样它对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肯定会更凸显。”
体制机制新突破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下称《报告》)显示,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但长三角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建设,也面临政策配套、立法和资金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
《报告》认为,在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壁垒造成的区域分割,减少地方利益保护带来的恶性竞争、低效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客观地协调各成员的经济政策,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促使地区利益分配达到一种比较公平的状态,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实现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内生需求。
此次规划建设的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也将会是体制机制上探索与突破的一个试点示范。
王振对记者谈道,在一体化发展形势下,合作园区应该要转型升级,“原先的一些合作园区大都是一般产业的转移与落地,形成产业合作空间。未来的产业合作应该有更好的合作机制,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
王振举例,比如目前探讨的财税分享机制,“大城市有些产业项目孵化成熟了,可以拿到合作园区进行产业化,大城市做了投入后也需要有一个回报,所以新的产业合基地要有一个更好的利益共享机制,才能保证双方都有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大城市的积极性,这样合作园区才有发展后劲。”
陈雯认为,在体制机制上,需要有两个层面的突破。“一方面是中央要释权给地方,比如,110出警车和120救护车能跨过行政管辖界限为老百姓服务,一些管理模式可以跨界管理,包括土地指标可以互相调剂,这些东西都需要中央部委同意才能做起来。”
“一方面是以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各个地方可以自己坐下来协商谈判的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比如共同协商水源保护,共同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陈雯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河源外国语学校(简称河源广外)“周游列国”航班登机口。日前,该校举行“周游列国”活动,吸引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