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年俗:从“入年假”到“出年假”
今天是除夕。近些时的市区各大超市以及长塘路、人民路等素来热闹的街市,车水马龙,人如潮涌,金灿灿的糖饼礼品盒、利市袋、对联等,映衬着人们脸上幸福满满的笑容,颇有过年气氛。
前几天,人们已炸好油果、油糍、角仔、蛋散之类的应节小食品,买好了糖果礼品,也将家里从内到外清洁干净,再逛逛迎春花市,准备好除夕与过年期间用的一切物品。传统上的过年,一般从腊月廿五“入年假”,到正月初五“出年假”结束,共10天时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东江流域各地区的年俗,可谓大同小异。岁时民俗是具有很强传统色彩的民俗,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河源旧时各县区过年传统以及现代过年方式。
腊月廿五:入年假炸油糍
那年腊月二十五入年假(各地方资料又常用“卦”、“价”、“界”)的时候,灯塔镇黄叔一家又开始烧滚了油锅,炸糖环、角仔和油糍了。阿仙姨是家中最小的妹妹,窥着大人炸好的油糍放在竹箩盖里,她便偷偷拿起一个,也不怕烫,到了“安全”之处塞到嘴里吃起来。刚起锅的油糍那个香啊,直到她嫁到河源城,当了母亲后,还会津津有味地提起这段往事。她也曾带女儿到灯塔娘家,让女儿体验一把农村人热火朝天备年货时的欢天喜地氛围。直到今年腊月廿五,黄叔还带着几个已出嫁而回来帮忙的女儿,一起油炸着这些过年必备小食品。
龙川黎咀巫氏,也在腊月廿五这天炸起了油果,烟火之气让整个家、整个村都洋溢着浓郁的年味。
河源一带“入年假”时间是农历十二月廿四或廿五。
在老河源县,进入农历十二月后,男人就想办法多挣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为“入年价(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了,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到来。
曾任源城区文化馆馆长的刘暹辉老人在记录河源年前的“敬灶神”习俗时说,河源人一般在农历腊月廿四时“入年卦”,当晚,家家户户设贡品“敬社神”,对着在灶间设的灶神神位进行祭拜,不敢有半点不敬。为什么这天这么怕灶神呢?因为传说中社神爷掌管着一家人的祸福,入年卦后,要送灶神爷上天赴宴,到了除夕那天再把灶王爷接回家。灶神上天,会将全家人所做的善事恶事,一古脑儿报告给玉皇大帝听,玉帝就根据他的报告,来决定对这家人的奖惩。人们希望灶神给玉帝多说好话,于是就诚惶诚恐地设下贡品,放在灶旁祭灶,以讨好灶神,让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上世纪80年代,移居台湾的上莞人陈泽在《台北市惠州同乡会会刊》上撰文记录河源是十二月廿四日谢灶,亦叫“入年价”。
历史上,今东源县属原河源管辖。一衣带水,同饮一条江的东源人,和河源城的人们一样,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为入年假(界),俗称“鬼锁山门”。当地有“入年假,鬼藏茶头下”说法。人们停止上山下地的户外劳动,妇女们在家搞卫生,将衣服、被褥全部洗涤干净。男人们寻钱、备年货。进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人们开始炸油果、炸角仔(有的蒸甜粄),以春节招待客人和馈送亲友。男人们则开始杀猪宰牛,干塘捕鱼,充分准备春节期间餐桌上的佳肴。
龙川人亦称腊月二十五为“入年挂”,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忙着办年货。
旧时紫金县把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入年假(价)”,此时官府机关封印,不理政事。商店结账、催账,财主也四处逼债。无法还债的穷人则离家躲避,直到除夕晚上11时后才敢回家。俗语讲:“富人过年,穷人过难。”
从腊月二十七开始,各家各户大搞卫生。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除旧迎新”。各家忙着做年糕、蒸发酵粄,富有人家蒸大笼甜粄(每笼重10多公斤),作为招待客人和馈送亲友的礼品。
连平县的旧俗,是从腊月二十始,家家大搞清洁卫生,去尘秽,净庭户。蒸大年糕,炸油酥果、糖环,宰猪杀鸡,筹办点心、菜肴。腊月二十三,户户烧香烛祭送灶神,俗称“送灶君上天”。农历腊月二十五“入年卦”后,人们不再上山、下地劳动,而是专门操办过年的事情。
在和平县,入年卦(价)是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有的是二十或二十五)晚饭后,各家各户烧香放鞭炮,送灶神上天堂。第二天便进入“年关”。进入年关之后,人们一般不再搞农事活动,而是出售农产品,采购年货,进行立体大扫除,洗涮家具,制作各种食品、杀猪和宰三鸟等。
到底旧时河源过年有多热闹,看看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这些实时路况APP就可以知道。最热闹的那几条路,通常被堵成了红色或深红色,火红的年货摆满街头,买卖双方都怀着对一家团聚的“年”的期待。
除夕:新衣佳肴辞旧迎新
在老河源人的家中,腊月二十九左右便开始炸猪肉。有的人家准备了很多发财圆蹄。
“过年前后,慈菇上市,母亲将慈菇过水灼熟,让我在厨房门前放着竹椅子坐着,对着水巷,剥着慈菇身上的外衣,和它蒂上的衣。若是年晚,就常常看到了邻居陈家和我家的厨房门口的新贴对联,内容都和吃的有关。有时念一念,竟也咀嚼出那醇厚的传统美来。”一老河源人如是说。
在物质还没那么丰富的年代,孩子们最是期待除夕的到来。河源人通常将大年三十(小月没有三十,廿九便是除夕)称为“年晚”,还未到傍晚,只是下午时分,孩子们就急不可待地沐浴更衣,穿上新衣裳,浑身新簇簇的,呼朋唤友地跑出去玩了。
大人们看着欢天喜地的孩子,也不辞辛劳,置办丰盛的年夜饭。除夕的风俗河源各地基本相似,沐浴更衣、吃团年饭、发利市、守岁,都是必做的仪式,这些仪式,各县还有不同的名字。
在连平,除夕之日,人人早早沐浴更衣,祭拜祖先,然后置办美味佳肴、丰盛酒宴,爆竹声中家人围坐吃“团年饭”。饭后,长辈给小孩发“利市(即压岁钱)”。晚上,点香烛接灶神。燃灯不熄,叫做“点年灯”。全家“守岁”,围坐聊天,共享天伦之乐。是夜,辞旧岁、迎新年的鞭炮声通宵达旦。
在老河源县,家家户户张贴对联、门神、利市;村村屋屋敲锣打鼓;家家舂糯米粉做煎堆(油果)、蒸甜钵(米粉团);户户杀鸡、杀鸭或宰猪;以三牲酒礼奉神、敬祖先。当晚全家老少提早洗澡(洗澡水要放上柚、柑、绿竹叶冲煮,以示吉祥),换上新衣,吃团圆饭。当晚点长明灯,交子时,迎接新年到来,人们便起来烧子时香,拜神、敬祖宗。
到了现在,用柚叶洗澡的风俗已经式微,大概是因为这些叶子不好找,且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等。
发“利市”,不仅是长辈给小辈发,能挣钱的后辈也会给长者发。
有着2200多年建县史的龙川县,除夕时,家家户户宰鸡或杀猪,备办美酒佳肴,烧香点烛,鸣放鞭炮,敬奉天神、祖宗、社稷后,全家团聚吃“团圆饭”;门前户内张贴春联、门神、年画;晚上沐浴更换新衣,厅堂卧室华灯齐明,称“点年光”;入夜开始“守岁”。
家家大门张贴春联、“门神”,中堂贴大幅“福”字,布置一新,象征“迎春接福”。家家户户以“三牲”敬祖,祭祀本村社爷、伯公诸神,焚香点烛燃放鞭炮,并用樟树叶、柚叶等大锅熬水洗澡,称“洗大吉澡”,穿上新衣服、新鞋袜。晚餐菜肴丰富,一家团聚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入夜后,各家中堂、房间的灯火长夜不熄,俗称“点年光”。一家人谈笑风生,睡得很晚,称为“守岁”。
被崭新春联、版画、利市装饰得焕然一新的家家户户,便在各家守岁之中迎来了旧历元旦,也就是年初一。
年初一:冀望全年吉祥顺利
正月初一,称为年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日。很多人都相信这天说的话能成为一年的预兆,所以人们听到吉利话都会喜笑颜开、满心舒畅;听到不吉利的话时,就赶紧嚷一声“大吉利事”,以消除那不吉利的话带来的晦气。儿童在这时候做错了事,也不会受到责骂。
源城、龙川、和平、紫金等地,年初一全日吃素,不扫地,不挑水。男女老少聚集在庭院谈古论今,谓之“嬲新年”。有些不爱吃素的,就早上吃一餐素的,晚上仍吃荤。有些人家更会变通,只用一个斋菜——南丝腐竹做代表。
在东源县,这天喜庆的气氛最浓,从圩镇到农村,到处张灯结彩,喜炮不断,金龙、瑞狮到各村祠堂和各家各户参拜,锣鼓喧天,非常热闹。这天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意指财物不外泄),不打人、不骂人、不借钱、不讨债,人人彬彬有礼,与人见面都会说吉利话,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安康。后辈结伙穿街走巷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会派发小利市。这一天连乞丐都会受到厚待,主家会客气地赠予钱物,收回祝福。
年初一开大门的时间,连平人是很讲究的,要选好最吉利的时辰,烧早香,点茶,摆果贡,然后各家各户放鞭炮,简直没个停歇的时候,比的是看谁放得多。街上还有许多节目看,舞龙、舞狮、舞春牛、唱大戏,热闹非凡。
河源人开大门,不挑时间,只赶早,一到零时,就大门大开,鞭炮齐鸣,极其热闹。在大家族里,得由族中长者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唱念:“开门大吉,大吉大昌!”那声音悠长悠长的,小辈们听了,又觉得吉祥,又暗暗感受到来自家族与先祖的神秘力量,对家族更加认同。厅堂、灶堂、大门、二门、小门等,都要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但到了现在,这些繁文缛节或称仪式,已多被遗忘和丢弃,过年的仪式感已降得很低。
龙川人守岁到新旧年交替时刻,焚香鸣炮,大启门户“迎财神”。
紫金人在除夕夜守岁,等年初一的钟声一响,各家都敞开大门,放鞭炮、焚香迎接“财神”、“喜神”,预祝新年万事大吉。小孩子早晨起来,穿戴一新,向长辈拜年。大人相见,互相道贺,说些“恭喜发财”等吉利话。这天多数人家食素,不吃荤腥;不挑水、不扫地、不打人、不骂人、不借钱、不讨债;乞丐求吃,主家不说“无”,都给予钱物。从圩镇到农村,金龙、瑞狮、春牛、吉象都到各家和祠堂拜年,并在门坪舞动,锣鼓喧天,众人围观,非常热闹,持续几天。还有一种陋习,就是在春节期间,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搞一些打纸牌、投骰子、打麻将等活动。
年初一都得起得早,传说起得晚这一年会不顺利。但到了现在,很多人已不讲究年初一早起了,毕竟忙累了一年,就想好好睡个觉,好好过个年。
年初二:开年
年初二为开年,开年饭如除夕团圆饭一样丰盛。吃饭要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
年初二常为家庭或家族团聚日,龙川的“年初二,祭祀用荤,父子兄弟崇饮为欢,名曰团年。”
连平将初二称为团年节,各族姓携壶欢聚,共饮于家祠。
正月初二是源城、东源等地出嫁女儿“转外家”(回娘家)的日子,也有的会根据实际改变日子,但一般是在年初的几天里回娘家,夫婿同行,带上小孩,带上礼品、红包,除孝敬老人之外,还要分发礼品、利市给娘家小孩,在娘家吃过午饭后回到自家。
年初三“送穷鬼”
正月初三(有些地方初五),又叫“穷鬼日”,在东源,人们有“送穷鬼”之俗。一早起来,全家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把一切垃圾悉数(初一、初二不扫地)集中送到远离家门的河边或路边点火烧掉并放鞭炮,表示已将“穷鬼”赶走。
紫金人也把正月初三称作“穷鬼日”。一大清早,各家主妇就起来把堆积了两天的垃圾扫起来,送到垃圾堆去,称为“送穷鬼”。这天人们互不串户,避免人家说是“穷鬼入屋”。
送走“穷鬼”后,东源的女人走亲戚,姑姨姐妹相互探访。男人们开展文娱活动(有的年初二就开始),俗称“搞新年”。传统民间文艺节目有舞龙、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村与村之间经常开展篮球、拔河等比赛,有的村还会增添“拥军优属”、“新春茶话会”等活动。
有些地方将初四称为探亲日。各家媳妇,多在这天带着礼品回娘家探亲。新婚媳妇更为特殊,礼物丰厚,夫妇同往,称为“转门”。
年初五“出年假”
在河源地区,年初五被视作“五穷日”,各家打扫卫生、倒垃圾,俗称“送五穷”(有的地方年初三为“穷鬼日”)。此日,人们不互相探亲访友,年初六至初九,仍是亲友互相探望的日子;初十以后,一般是远亲、外亲探访(2000年《河源县志》)。
东源县从除夕开始点起的长明灯,一直点至年初五出年假。
春节期间,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走村串巷,热闹非凡。其中有的请龙狮入宅拜神、扫邪。建国后,节日期间旧俗相沿,迷信色彩淡化,多以娱乐形式进行舞龙舞狮。一些地方除舞龙狮外,还编演民间小戏或进行各种球类活动,使节日文娱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紫金、东源等地度过年初五“出年假”后,官方机构开印理事。工人、农民陆续开始劳动。县城商店则要待年初八才开圩营业。农民、工人也陆续准备开始劳作。
从腊月廿五到正月初五,传统的“入年假(卦)”到“出年假(卦)”共10天时间。
本文参考资料:河源、东源、紫金、连平、和平、龙川等县的县志及河源市志等
本报记者凌丽
新闻推荐
■18日,河源市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的30多名志愿者在春节来临之际,前往东源县双江镇敬老院、涧头镇敬老院开展“情暖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