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与孝道
“冼夫人与电白沉香”征文选登
人类对香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葵向日蝶恋花。沉香香品高雅,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它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就是这些“凝聚物”引领众香几乎和华夏文明同时起源,产生独特瑰丽的香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登上了历史舞台。
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沉香文化中的“焚香祭祖”、“香火不断”,“赡养父母”等与孝道中的“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可以说源远流长的沉香文化常常闪耀着中华民族善孝的光辉。
一、“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须高造诣的修为才能深入参悟;若以沉香熏陶身心,孕育出豁达大度的气场,更能参悟和传递“孝道”这国学哲理。
沉香是诸香之最。《本草纲目》中就记录了沉香“调中、补五脏……”因为沉香木有着永恒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淡雅芬芳,可以净化五脏六腑,安神静心,通气清脑,情怀舒畅。品之闻之,能给人以空灵而平和的享受,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沉香,还具有很好的药效。它能协调人体生理功能、激发身体潜能。佛教界就是将沉香末、片,熏坛、洒净、燃烧,用于参禅静坐或诵经法会,以增强佛事的氛围;或制作成佛珠佩挂于身上、手腕,于念经时拨动佛珠,沉香受体温加热,同时散发香气以定神安邪。
赏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感观的审美过程,那一缕缕绵长的清香,陶冶情操洗去铅华,可以使人生的品味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三国时期,诸葛亮设下“空城计”,他在弹琴的同时就以焚香的方式来安定心神,用琴声不乱达到迷惑敌军主帅目的,使敌人心存畏惧,不敢战而轻松退敌。
“孝道”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平凡人的理解多为赡养与顺从就是最好的“孝道”,这是对孝道一个肤浅的认识。其实孝道是包含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的深刻内涵。这是需要知识和好的心态才能参悟得透彻。“孝道”作为传统文化之精髓,内外和谐,内外兼修才能达到其最高境界。沉香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沉香散发的香气能充实人体的内心,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开启智慧,启迪人生,从而让人更能领悟孝道这国学真谛。
二、中国是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家,孝始终贯彻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祭祖是孝道活动的重要表现,这活动中绝对少不了烧香,其中少不了沉香,沉香文化在孝道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历史上香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在宗教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共认的祭祀圣物。宗教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祭祀,祭祀活动的一个重头戏自然是祭祖。祭祖离不开敬香燃香,包括贵重的沉香。香的材料是“沉”(沉香)、“檀”(檀香)、“龙”(龙涎香)、“麝”(麝香)四大类,而“沉香”始终领衔。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
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祭祖。除夕祭祖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大多在家中祭拜,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迎祖宗回家过年,并陈列年糕、三牲等供品奉祀,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有的到宗祠拜祖,供品和香就拿到宗祠里使用。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寒夜冷风的郊野,月隐星沉,插在坟上地一扎或者几枝香,或者是沉香,火星点点,香烟飘荡,寄托了对远去亲人的一片片思念之情。
阳历四月五日,清明节祭祖。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和除夕野外祭祖相似。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在粤西地区,清明扫墓甚至比过年还重要,居住在外地的人,不一定回老家过年,但清明必然回家扫墓。清明扫墓的纸钱和香烧得特别多。所烧和香以檀香居多,但近年来低价的沉香逐渐有上升趋势。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祭祖。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在重阳节祭祖敬老活动中,祭品退居次要地位,反而香常常成了主要角色。而在重阳单纯的敬老活动中,重在相聚欢娱,谈笑风生,手头阔绰者就选择名贵的沉香了。
这些祭祖活动,尽管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供品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就是都燃香。而这些香也五花八门,以檀香为多,以沉香为最贵重。当然,用来制作香的沉香大多都是选些次香,而就是沉香中的次香,亦比普通的香要名贵,燃沉香的人自认为用了最好的香来孝敬前辈,自我感觉最具孝敬之心,心里最为坦然。
三、“一两沉香一两金”。百贤孝为先,至孝者往往用至贵重之物孝敬长辈,自古至今的种种孝道实例中无不浸润着厚重浓郁的沉香文化。而文学作品描写对沉香在敬老中的描写几可达到神化的程度。
沉香是万香之首,富贵人家过去总是离不开沉香。清代皇家特别喜欢沉香,平日佩戴奇楠沉香手串的就有雍正、乾隆、道光、慈禧等等,光绪皇帝在其母亲60岁大寿的时候送的寿礼,也是一串十八子的奇楠念珠。
《红楼梦》对沉香的描写有很多处,也写到了“孝敬”。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后,元宵节回家探亲,贾母地位最尊,皇帝所赐的礼物也就最珍贵。贾妃省亲时带了很多贵重礼物,《红楼梦》第18回这样写道:“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伽楠念珠一串,"富贵长春"宫缎四匹,"福寿绵长"宫绸四匹,紫金"笔锭如意"锞十锭,"吉庆有鱼"银锞十锭。”送给贾母的礼物中,就有一支沉香拐,沉香本来就价值不菲,做成一支拐杖更是价值连城,一串奇楠沉香手串,由此也能看出贾妃对祖母的一片孝敬之心。
中国古代神话《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就是一个敬老的故事。故事说,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他上京赶考,顺路登华山。山上有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刘向一进神庙便见莲花宝座上俊丽、温柔、安闲的华岳三娘,刘向不免想入非非:能娶她为妻该是多美的事啊。他题诗庙中,戏弄庙神华岳三圣母,三圣母怒欲杀之,得太白金星之告,谓其与刘有三宿姻缘之份。三圣母遂与刘结为夫妻。两情依依,恩爱难分,无奈考期已临,刘向要进京赶考。惜别之时,华岳三娘已有孕在身,刘向拿出一块祖传沉香给华岳三娘,反复叮嘱,日后生子便叫“沉香”。
三圣母既孕,其兄二郎神察之,被其兄长二郎神抓走并镇压在华山的莲花峰之下黑云洞中,在暗无天日的洞中,三圣母于穴中产子,乃名“沉香”,她偷偷地托夜叉将子送至扬州交其父刘向抚养。
沉香成人后,寻母华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又窃得萱花神斧,与其舅二郎神大战于华山,二郎神请诸神相助,沉香亦得众仙协力,舅甥各显神通,神仙混战,胜负难分。后玉帝敕太白金星说和休战,沉香因得斧劈华山,救出娘亲三圣母,母子团聚。在今华山莲花峰翠云宫西、莲花石旁有一巨石,长10米余,裂为三段,如刀斩斧截,后人指为“斧劈石”,传即沉香救母时斧劈华山所遗。
《宝莲灯》虽然描写的不是直接用香作为孝道之物品,但救母主人公“沉香”的名字来自“一块祖传沉香”,由于文学作品的巨大的浸透和感染力,使得人们自然把“沉香”与孝道联系起来。
无论官宦还是百姓,都把沉香这侈奢品铬上一个敬字,若用于奉献长辈就是“孝道”了。
新闻推荐
■治理前的柏埔河宝胜桥上游河道淤积,水面狭窄,杂草丛生,行洪能力差,一遇暴雨,群众就受灾。■2016年,柏埔河开始进行治理,深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