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埔河:昔日水患频发 今朝安居乐业

河源日报 2018-12-26 07:34

■治理前的柏埔河宝胜桥上游河道淤积,水面狭窄,杂草丛生,行洪能力差,一遇暴雨,群众就受灾。■2016年,柏埔河开始进行治理,深得两岸村民好评。■治理后的柏埔河锦口大桥上游段河畅、堤固、岸绿、景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核心提示

站在柏埔河(黄塘段)岸边,放眼望去碧水潺潺、水草青青、河流两岸花团锦簇……这样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柏埔河为东江一级支流,干流长68.49km,发源于紫金县紫城镇马天寨,自东向西流经紫城、黄塘、柏埔、临江等4个镇。其中黄塘段在历史上一直是洪涝频发的重灾区,随着河床淤泥沉积日益严重,河道通洪能力逐步下降,一逢暴雨就会出现大面积水浸,威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紫金县黄塘镇锦口村就坐落在柏埔河畔,锦口村的吉水村民小组,以前被村民戏称为“积水村”,因为这里一到汛期河流不畅、水患频发,河水经常倒灌进村民家中,给当地村民带来无法抚平的“伤痛”。

柏埔河(黄塘段)治理工程被列入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2016年度项目,治理河长22.91km,护岸5.31km,新建堤防5.03km。2016年底,随着柏埔河(黄塘段)中小河流的治理的完工,昔日乱糟糟的小河沟,经过紫金县水务局的精心治理“整容”,让曾经咆哮肆虐的“洪魔”变身“母亲河”。如今的柏埔河(黄塘段)有着宽敞的河道、坚固的河堤、美丽的景色。

记忆洪水淹过房屋1.3米

河源市地处山区,中小河流众多,一直是河源市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与大江大河治理相比,中小河流治理较滞后,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淤塞、长效管护机制缺失等短板。

今年70岁的吉水村村民冼冠雄从小生活在柏埔河边,对柏埔河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几乎每天一有空,他都会到柏埔河岸边散散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可就在几年前,当地村民还是谈“河”色变,在村民的记忆中,都刻有几段关于洪涝灾害的伤痛记忆。

对于从小生活在河边的冼冠雄来说,以前的柏埔河就是他的“梦魇”。吉水村十年九涝,每年的4月至10月是最“难熬”的日子。只要一下暴雨,平日里宁静温柔的柏埔河就会变了“脸色”,洪水有时甚至会涌进村民的房屋。

冼冠雄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洪水发生在2008年7月份,那时,暴雨持续下了一周,家门口的柏埔河洪水肆虐,由于没有河堤,河道行洪不畅,所以洪水很快就蔓延到河两岸的村庄里。他家的老房子由于受到这次洪水的浸泡,不久就倒塌了。

“当时,附近几个村子也都被洪水淹了。”冼冠雄说,那次洪灾对村民造成的损失非常大。洪水淹过他家房子1.3米深,所有的家具和家电全部浸泡在水里好几天,没办法再用;2亩多农田全部被浸,粮食没有收成。

对于那次洪水,紫金县水务局黄塘镇管理所副所长杜可坤印象深刻。当时,他一直在抗洪救灾现场。那场暴雨持续了将近一周,当时吉水村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被淹了。“那几天,附近几个村子里的群众都转移了,村庄里几乎没有人。”杜可坤说。

见证

河流治理堤固岸绿景美

2015年初,广东省在清远、河源、韶关、梅州、云浮等山区五市启动中小河流全面集中治理项目工程。治理对象是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目标治理河长为8264公里。按照清障清违先行、清淤护岸并重、因地制宜筑堤修陂的原则,重点解决河道行洪不畅问题。

洪水的危害让冼冠雄苦不堪言,尤其是一到下雨天,他每天都睡不好,总担心发洪水。他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最大心愿就是能在柏埔河两岸建造坚固的河堤,锁住洪水,让老百姓免受洪水困扰,但因为缺少资金,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2015年,河源市出台了《河源市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方案》。从2015年开始,河源市将坚持“防灾减灾、岸固河畅、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治理原则,计划利用6年时间(2015年至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以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大会战,以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切实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冼冠雄的这个愿望,终于在2016年实现了。2016年,对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是充满期盼的一年,他们得知,这一年紫金县将柏埔河进行综合治理。2016年3月,几代人盼望已久的河堤终于动工了,村民奔走相告,热烈欢迎施工队进场施工。

柏埔河(黄塘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防洪安全为主,在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工程采取疏防结合、河道整治与河流生态保护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等措施,恢复河流行洪断面,保障河道行洪畅通,减轻了洪水灾害损失,提高了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

“几代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治河大军。”冼冠雄说,那段时间,村民一有空就去河边为施工队送茶水,看看河堤建设情况。他自己也经常带着茶水往河边跑,盼着河堤早日建好。

看着门前昔日脏乱差的柏埔河在一天天发生变化,河道变宽了,河堤一天天高起来,河两岸的景观越来越美,几代人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冼冠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为了表达对政府治理河流的感谢,他自掏腰包,制作了“整治江河,为民造福,感谢共产党”“人人爱祖国,祖国更爱人民”的条幅,悬挂在柏埔河两岸。

2016年底,柏埔河(黄塘段)治理工程基本完工。紫金县水务局黄塘镇管理所所长邱威告诉记者,这段河流治理工程之所以这么快完工,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施工队提供了很多帮助,加快了治理工程进度。

经过治理后的柏埔河,河面由原来的30米拓宽至50多米,河两岸还筑起了6米高的河堤,部分河段还修筑了混凝土护栏,河里再也见不到垃圾,河两岸还种植了花草,目前柏埔河的防洪标准已经由原来的不设防升至5年至10年一遇,初步实现了“行洪畅通、河岸稳固、生态美观、优质安全”治理目标。

看着昔日洪灾泛滥的小河沟,如今变身为堤固岸绿的“生态河”,当地村民喜不自禁,他们告诉记者,经过治理后,柏埔河(黄塘段)这两年再也没有发生过洪灾,即使是今年8月份当地下起了大暴雨,柏埔河也没有发生洪灾,他们终于可以睡上安心觉,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想着防洪了

愿景

以水为媒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群众对河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防洪安全或者生产生活用水,还有对美丽河流的需求。”紫金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把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整治的全过程,尽量保留河堤两岸的树木,不轻易砍伐一棵树,全力打造绿色河道、生态河道、景观河道。

当地政府也非常注重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河边竖立了宣传牌,引导群众共同保护水生态环境,让河流越来越美,河水越来越清澈。

如今的吉水村终于由“积水村”变为名副其实的吉水村。不仅河堤坚固了,而且河里的垃圾不见了,河两岸生态变好了,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成为一个生态休闲的小山村。冼冠雄说,完成了修建河堤这一心愿后,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心愿,那就是利用这里的好山好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吉水村地理位置好、水资源丰富、水环境优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胜地。”冼冠雄说,以前受“水患”,现在是享“水利”,希望将来变成“水景观”,将村庄上游的双下水库和柏埔河一起开发,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生态文明旅游景点。(文/图本报记者高芳芳通讯员梁明文)

新闻推荐

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 强化部门协作 全力做好保障

○本报讯记者李建华王永红近日在紫金召开的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强化部门协作,全力做好保障。当天,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