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家” 直到“守不动为止” 走近三江源生态管护员
立冬过后,青海三江源地区雪花飘舞,草原、河湖、山林多已覆盖积雪。在一片白茫茫中,一抹抹红色格外醒目,那是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巡护的旗帜。
从2016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主要工作是在管护区域内捡拾垃圾、保护草场、监测动物和防盗猎,目前已设置生态公益岗位17211个。
顶着头晕、气短等高原反应,记者赶到海拔4200米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核心保育区星星海。在岸边,记者跟着生态管护员尕桑,边问边记录,不到10分钟,精疲力竭,连开口的力气都没了。
“慢点走,路还远着呢,急不得。”尕桑拍了拍记者的肩膀,停住脚步。
眼前这位藏族汉子:1.7米左右的个头,面颊黝黑,脸上满是皱纹,双鬓发白,40多岁的人看上去有50岁开外,唯有那双眼睛清澈、明亮。
行至一处,他弯腰捡拾垃圾时一步踩空,滑到近水边,记者赶忙上前搀扶。挣扎着起身后,他笑道“冬天巡护,这事儿很平常”,自己有的是力气,会“一直干到守不动为止”。
一路上,尕桑的话不多,却直抵人心。他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家”。“谁不想守护好自己的家呢!”“有了家,才有欢乐,有奔头”……记者理解,他口中的“家”别有深意:三江源是“中华水塔”,脚下的这片净土孕育了中华文明,守好这个“家”,就是守住了生命和文明的源头。
风雪中的告别有些悲壮。记者望着尕桑如岩石般坚毅的目光,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第二天,记者赶往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乡管护站,认识了虽然年轻却如尕桑一样执着的生态管护员次丁。
“我巡山的地儿就在附近。”次丁用他那辆老旧的摩托车载着记者一起去巡山。
巡山途中,车轮几次打滑,而路旁就是百米深渊,恐惧感让人不敢看后视镜。车行至海拔4000米左右,路被积雪挡住,加上山高路陡,记者与次丁下车步行。
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积雪往前走,一个多小时后,行至山腰处。极目远眺,澜沧江两岸挺立着密密麻麻的柏树,它们高耸的枝干顶着满头雪花,苍翠挺拔。
“在这儿休息会。”看到记者气喘吁吁,次丁说道。就着开水,记者和次丁啃起了馍馍,一阵风卷残云后,又聊了起来。
问及有没有想过去外面闯荡,次丁低声说:“想过,但总放不下这里的一切,想守护这里。”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又走了近1小时,记者实在体力不支,只好返回。离别时,次丁说,自己“只想守护这里,做好自己的工作”。
记者在返回途中,不时可见藏原羚、沙狐等野生动物在觅食、饮水。离它们不远,有成群的牛羊在干草地上吃草,牧民挥鞭跟随其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守好三江源,做好岗位上该做的事。”正是因为有这些尕桑、次丁等生态管护员的静静守护,在蓝天映衬下,这里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纯粹。
“谢谢你们!”记者在心中轻轻地说,一遍又一遍。
新华社西宁12月20日电
记者 魏玉坤 李亚光 黄涵
新闻推荐
■杨建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建市30年来也发生了巨变。这些亘古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