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河源改革开放新篇章
■曾志伟
河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也是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中成长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河源建市30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同时也书写了河源发展的“春天故事”。河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市,一跃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等城市;从一个偏僻落后地区,成为站立在改革开放前沿、紧邻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从后无追兵,到将打造成为新时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当好“示范区”“排头兵”的现代化城市。
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1988年春,河源撤县建市,由此河源从岭南拓疆开放、创造百越文明的古邑之地,从现代落后欠发达地区,向新的时代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探索“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路子。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河源建市30年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也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河源力量。
30年来,河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敢闯敢试,一路走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引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深入,完善了发展思路和举措,增强了决胜小康、率先振兴、同步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创造了新的佳绩。
30年来,河源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市,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的核心城市,经济增速连续多年走在粤东粤北山区市前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要素集聚加快,都市经济迈开了新步伐,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众幸福感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30年来,河源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1988年,河源市生产总值GDP16.70亿元,工业总产值4.08亿元,财政收入5752万元,全市人均(GDP)638元;2017年,河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46.16亿元,工业总产值1605.28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19亿元,全市人均GDP30659元。1988年至2017年,河源市GDP年均增长14.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全市人均GDP年均增长14.3%。
二、以建设工业产业园为抓手,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飞跃发展,广东成为全国改革的实验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居于东江中上游、作出重大牺牲的河源人民还处于贫困的经济怪圈中,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振兴发展,脱贫奔康”成为河源人民迫切要求。经过10年“搭架子、打基础、促起步”,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打响了“工业立市”战役。
(一)工业经济在艰难中崛起
第一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线阶段(1988-1998年)。建市之初,河源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寄希望于“山上再造一个新河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壮大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由于工业发展较滞后,从而导致河源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追根求源,河源经济总量太小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未能发展起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相当大比重。
第二阶段:工业经济起步阶段(1999-2003年)。虽经过10年发展,河源与兄弟市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那么,河源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重点该抓什么?怎样发展工业?这些都成了河源建市10年后的重要研究课题。
“发展是硬道理。”在进行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后,河源最终确立并开始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1999年4月24日,河源建市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工业会议召开,吹响了“工业立市”号角,动员全市干部群众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而奋斗。
河源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后,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产业,引进了一批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年,河源实现工业总产值535055万元,农业总产值458611万元,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2003年,河源全市第二产业的比重首超第一产业,三大产业结构为27.7∶28.0∶44.3。
第三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阶段(2004年至今)。从这一阶段开始,河源紧紧抓住惠河高速公路开通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走“漫山放羊”分散式工业发展老路,集中精力开发和建设工业园,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
2003年,河源提出打造“四个河源”。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环境上,提出了“只收税不收费”的口号,为客商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发展环境。
河源在致力挖掘后发优势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从后无追兵,到工业发展增速排在全省山区市第一位。2003年河源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3%,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开始走上高速发展道路,成为拉动河源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增加值达4.1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居全省各市前列。河源立足于发展起步晚、经济欠发达、追赶任务重的市情,进一步树立大发展オ是硬道理的观念,强化“后无追兵”意识,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此后,河源的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2008至2016年,是河源经济全面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期。河源大力发展“四新”产业(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2009年以来,广东汉能、中兴通讯、东江·巴登城、东江商贸物流城等重大战略性项目纷纷落户河源市。
(二)工业园成为河源打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的重要引擎
第一阶段:工业园低层次发展阶段。河源提出“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后,河源开始慢慢涌现出一批工业园,而这些以工业园命名的区域,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园,而是仅仅聚集了少数几个企业的某个工业区域。河源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工业园,是沿205国道“工业走廊”里建起的明珠、高埔、华嘉等几个工业区和河源对外经济开发区。这些工业区开发层次低、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配套不完善。
第二阶段:起步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探索,河源对工业经济发展有了更深远的认识。2002年,河源向广东省成功申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工业园——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是该年广东省批准设立的10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2003年6月28日,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从此揭开了河源工业园开发建设的序幕。之后,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取得了较好的开发建设成绩,在其示范带动下,河源市五县一区也纷纷参照其开发建设模式,设立了产业转移工业园,河源的工业园建设从而形成了“一区六园”的发展格局,使河源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以工业园为载体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接纳投资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工业园开发面积达27.6平方公里,落户工业园的企业337户,实际到位资金50.5亿元。市高新区引进项目125个,重点引进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正式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的帷幕,推动了山区工业园发展。
第三阶段:转型发展阶段。2008年,是河源工业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河源市高新区已引进企业多达100多个。在河源工业取得较好发展成绩的背景下,河源于2009年明确提出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甚至优先引进最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向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跨越,实现超常规发展。
2013年7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发出了“振兴粤东粤西粤北”的动员令,为河源“一区六园”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园区开始了提速增效,转型提质。河源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粤东粤西粤北振兴发展这一重大机遇,抓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核心战略,牢牢扭住“三大抓手”这个“牛鼻子”,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振兴发展。2013年以来,河源以“三赛”“四个一批”“三个50”“三个100”工程的强力实施为动力,促进项目上规模、提质量,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2017年以来,河源市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园扩能增效,完成扩园6.7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亿元。133个优质项目落户,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81个、超10亿元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79个,新投产项目40个。深化园区合作共建,深圳投入共建园区资金19亿元,引进产业转移项目93个,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启动搬迁。62家总投资额超过70亿元的模具企业集体签约落户深河国际模具城。
今年以来,河源争创“四大优势”,吸引大批大项目落户河源。继年初包括央企、阿里巴巴在内的21家重量级企业“抢滩”河源后,3月底,又有58个优质项目在河源扎堆签约,计划投资总额1188.6亿元。6月,河源又将迎来阿里巴巴、雄华光学等超90个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总投资约443亿元。大项目纷纷落户,引爆发展新热潮,助力提速“两个河源”建设。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宣示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坚定意志。河源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毗邻珠三角核心区地缘优势,依托中心城区产业园,主动参与产业布局、对接互动,抢抓“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扩园提质,加快都市河源建设,努力实现与全省同步现代化,为河源实现跨越发展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本文摘编于《河源建市30年的实践探索》研究论文,该研究论文是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作者系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本版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河源日报社联合组稿
新闻推荐
■“同课异构”课堂。■青春活力的健美操团队■体育节创意入场■河高学生在模拟联合国大会现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