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骨清苍声激楚 读江有灿《海岳堂诗稿》
■司雁人
江有灿,字桓叔,号镜河,连平州人,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拔贡,候补中书舍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攻打连平城,江有灿募勇守城战功甚伟,军功加五品衔。
江有灿亦李长荣(字子黼,一字子虎,号柳堂)师友中人,并对李编《柳堂师友诗录》这一举动十分钦佩,有《赠李子虎光禄》:“风骚合继屈梁陈①,此日争扶大雅轮。菊社开时联胜会,柳堂深处老吟身。才能寿世何妨隐,家有藏书不算贫。几载诗坛张铁网,珊瑚十丈聚奇珍(近编师友录)。”
《柳堂师友诗录》收江有灿《海岳堂诗稿》部分诗作,李长荣序曰:“君早负诗名,弱冠以古学受学使殷述斋(殷寿彭)先生知,待以国士。佳句每出,誉播群公。颜光禄(夏廷廉访)推旷代逸才,刘宾客(树君方伯)许超尘仙笔。”长荣自己犹爱江有灿五律,认为“气骨清苍,声情激楚”,并高度肯定“其挽殷学使二篇尤为沉挚,非有真性情者不办”。同治元年壬戌(1862)仲春,江有灿赴京,道出广州,拟谒督学殷述斋师,比至而师已于上元②前一日去世。感于知遇之恩,有灿悲痛不已,率成两章:“自愧非鹏鹗,相期万里搏。倍深知己感,忽作古人看。泪达重泉否?魂归故国难。乱离嗟骨肉,留滞尚江干(师家住姑苏,乱后避居上海)。”“旧说悬蒲③候,将持使节还(去冬谒师云今年端阳节前可回京)。五羊惊死别,一面痛缘悭。为报泉台信,今超侍从班(师殁始奉升授少詹之命)。迢迢南斗望,无复观天颜(师试惠州以《每依南斗望京华》为题)。”概江有灿选贡后即赴京朝考,这些诗多为舟中驿途所作。长荣赞有灿“坐能读书,起能杀贼”。
江有灿一生经历的大事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及同时期的捻军起义。太平军咸丰四年甲寅(1854)进入河源地区攻城,与清军进行了一番争夺。咸丰九年己未(1859),翼王石达开率军攻连平州城。同治三年甲子(1864)天京陷落后,部分太平军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直到同治五年丙寅(1866)二月在广东嘉应州(梅州)才被清军击灭。江有灿诗中称太平军为“发逆”捻军为“捻乱”,对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创伤深感痛心。
江有灿最景仰的广东乡人是张九龄,《曲江怀张文献(丁松亭太守观风题拟作)》:
相业唐朝冠,孤忠孰与俦。人文开百粤,金鉴重千秋。羽扇名篇在,书堂故址留。至今仰风度,遗像肃高楼。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也说韶州始兴)人。中宗景龙元年(707)进士,拜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官左拾遗,迁左补阙。唐玄宗名相,封曲江县男、始兴县伯。唐开元间,玄宗皇帝生日为千秋节,群臣皆献珍异宝物祝寿,张九龄独献自述前世国朝兴废事著作五卷,题为《千秋金鉴录》,详析古今兴亡之道。唐玄宗阅后甚表美称,嘉奖而赐书褒扬,因而闻名。
张九龄出生在大庾岭之南,与江西大庾县(今大余)仅一山之隔,深感大庾岭对阻隔中原内地与岭外交往造成的种种不便。他当年应试即历尽艰辛攀岭北上,所以入仕后,即积极建议打通大庾岭。开元四年(716),时任左拾遗的张九龄告病归曲江。至开元十三年(725),玄宗终于应允,张九龄受命凿梅关,打通从中原循汉水、过长江、溯赣江、登梅岭的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被史家称为“利民泽物之举”(同治《南安府志·名宦》)。
开元二十四年(736)盛夏,唐明皇在炎炎暑热下让高力士拿了一把白羽扇赐于九龄,张九龄有所感,立献《白羽扇赋》于圣上。赋曰:“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而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这就是江有灿诗中所说“羽扇名篇”。但张九龄似乎错悟了皇上只是让他“聊以涤暑”的美意,所以玄宗读此赋后即批答曰:“朕顷赋送羽扇,聊以涤暑。卿立赋之,具见情素。词高理妙,朕详之矣。然嘉彼劲翮,方资利用,与夫弃捐箧笥,义不同也。”我仅是让你以扇扇凉,你却放入箱底当宝物存起来,这不大好。赐扇一事发生后,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以致最后罢相。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作为一代文宗,在唐代诗歌中,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唐诗三百首》开篇的《感遇》四首,便出自他的手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更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江南籍宰相,有谓“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为人“直气鲠词,有死无二;彰善瘅恶,见义不回”,而且有知本察隐的器识,高瞻远瞩的卓见,曾看出安禄山必反,玄宗晚年常悔思。张罢相后,玄宗还是时常想起那个每天都穿得整整齐齐,走路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的张宰相,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总是问道:“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世有“曲江风度”之誉。
江有灿还十分敬仰旅粤先贤韩愈、苏轼、包拯。
《韩江怀韩文公》:
放逐南州路,翘瞻北斗间。文章光日月,姓氏属江山。事岂回天易,诚能格鱷顽。海邦敷教化,遗迹号跻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州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江有灿“文章光日月,姓氏属江山”,与后来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惠州怀苏文忠》:
万里投荒客,西湖作寓公。亭台开胜地,笠屐仰高风。春色罗浮满,诗情玉局工。当年行乐处,烟水郁濛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东坡抵达时称蛮蜑南荒的惠州贬所,谪居期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寓居合江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等作品,对粤东后世文风影响至深。绍圣四年(1097)四月,再贬更为偏远蛮荒的海南儋州,琼人绘有《东坡笠屐图》,为苏公“戴笠着屐冒雨状”,翁方纲题词有“疏眉凤眼,秀摄江山”之赞。惠州白鹤峰苏文忠公祠将此图勒石壁间。这就是江有灿所说的“亭台开胜地,笠屐仰高风”。苏轼《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之。所以江诗又谓“春色罗浮满,诗情玉局工”。
《端州怀包孝肃》:
吏治希仁著,端州政绩多。千秋传砚溆,一笑视黄河。别圃寻芳晚,丛祠荐藻过。更无关节到,野史说阎罗。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谥孝肃。庆历元年(1041),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所以江有灿诗曰“更无关节到,野史说阎罗”。后世将包拯奉为神明,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称其为“包青天”。
或许是对张九龄、韩愈、苏轼、包拯等人物的崇拜,决定了江有灿的诗风。江的同门龙川张竹人亦有同题四首,此四题或为粤地官学士子同课。
注:
①屈梁陈:指清朝初年广东三大齐名诗人屈大均、梁佩兰和陈恭尹,誉称“岭南三大家”。
②上元: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③悬蒲:指端午。端午悬蒲插艾。
新闻推荐
连平全力以赴加快县体育馆、县级公立医院建设 以工作成效回应群众期待
○本报讯特约记者谢鑫通讯员谢梦彬日前,连平县委书记俞志锋到县体育馆、县级公立医院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解决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