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创新机制推进与大湾区协同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源市锐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据悉,该企业主要从事消费类名炉具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有外烧烤炉、壁炉、取暖炉、环保灭蚊机等,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河源市宏松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及销售各类高清多媒体显示器、电子及汽车配件等系列产品。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获得省第二批技改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成为全市县区首家获此专项扶持资金的企业。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硅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旗滨自动化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是利器。东源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走科教兴国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省山区县率先谋划、启动创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思路与新路径。经过努力,一批创新发展成果在东源大地开花结果。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东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体系、科技市场和科技体制对接,促进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努力把东源打造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
成效篇
被省列为“粤东西北创新
发展示范县”创建单位
创新产学研发展与校地合作新模式
今年5月22日,东源以“生物经济学推动县域发展”为主题的领导干部北京大学专题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专题研修班共190人分两批参加,参训对象为县党政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班子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机关正科单位一把手和35岁以下科级年轻干部。研修班依托北京大学引领全国的生物经济学专业,结合东源良好生态环境和巨大生物经济发展潜力实际,进行生物经济学专题培训。
创新产学研发展与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这是东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的又一大创新措施。
据悉,今年5月9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东源县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生命科学”与“生物经济”主题开展战略合作。该学院将充分利用学术、技术、信息和人才等优势,积极为东源提供各种科技信息及科技成果,大力推进生命科学、医疗康养、教育科普等方面科技成果在东源转化和产业化,为东源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及开展干部培训等,助力东源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目前,东源及相关企业已同一批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科研院校的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向深、广、高度发展。
综合施策推动创新促企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是利器。东源以被省科技厅、农业厅列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为契机,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启动创建粤东西北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决心通过实施创新驱动,逐渐把产业结构从原来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调整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为此,东源编制《粤东西北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实施方案(2016—2020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东源县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等系列政策。县财政从2016至2020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人才工作;连续三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引导传统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加快14个专业镇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成功破题结出累累硕果
经过努力,东源科技创新成功破题“落子”,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立了县科技创新中心、县科技孵化器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设立了东源(广东工业大学)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与暨南大学合作建立全市首家“人才驿站”,全市首家院士企业工作站在广东富阳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7年,东源被省科技厅、农业厅列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一批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据该县科技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另有3家已通过网评)、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0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以上专业镇14个(其中省级6个)、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个、3家企业获国家“星创天地”备案(2017年获认定),内容涵盖硬质合金、防火材料、新型建材、户外取暖器、电子产业、硅产业、白水泥、茶叶、灵芝等50多个领域。2017年,全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市级研发机构18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8家;完成技改投资12.5亿元,推动2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全年专利申请量312件,新增注册商标28个、省名牌产品2个。县科技中心成为全市县区唯一一家荣获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省第二批技改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成为全市县区首家获此专项扶持资金的企业。
目标篇
打造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东源是省划定的生态保护区,发展经济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因而更要立足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崛起、振兴发展,才能争当河源建设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的主力军。
东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关于河源工作的讲话精神,按照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体系、科技市场和科技体制对接,促进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努力把东源打造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
措施一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全面落实创新优惠政策,实施质量强县工程和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发挥县级科技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和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县科技创新中心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作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机器换人和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力争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单打冠军”。
措施二
构建高效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的主载体,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抓好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科技信贷,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型企业。利用广州科研资源优势、深圳技术创新优势、广深沿线产业优势,推进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孵化平台共建、孵化服务对接合作,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推动广深等珠三角地区创新资源加快向东源集聚,努力把东源打造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
措施三
大力培育各类高端人才
加强与广深港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围绕重点学科合作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培育一批一线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全面梳理和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快出台各类人才保障的政策体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企业通过“扬帆计划”和产学研合作引进创新团队和人才为产业服务。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培养一大批“工匠”型技术人才。
统筹:李成东欧阳晓陈苏宁制表:黄剑锋
组稿:本报记者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黄廷首通讯员江雄捷陈振敏
新闻推荐
东源旅游25年巨变,从“一湖”起步到占据全市旅游产业“半壁江山” 绿色引领铸三大品牌 创新发展谱升级华章
■2010年6月8日,中国超级空姐在万绿湖风景区开展亲水活动。1994年开发建设的万绿湖,已成为河源旅游的名片。吴东河摄■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