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林业局奋进新时代踏上绿富双赢新征程 驰而不息谱写 “绿”色生态长歌
■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青山葱郁,绿水长流。■东源县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在研究生态灵芝生长情况■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青山含翠,云绕雾罩,仿若仙境。核心提示
秀木葱茏,芳草萋萋,青山吐翠,绿水含笑。作为林业大市,河源被省定位为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绿色是河源发展的底色,也是竞争力。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绿色空间,用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出一张闻名遐迩的“万绿河源”城市名片。建市以来,河源生态靓了、林业活了、百姓富了。
新时代,新担当;新目标,新作为。今年9月,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吹响冲锋号角,要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志在谱写新时代发展崭新篇章的河源林业人,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手笔,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勇当绿色发展的合格探路者和优秀模范生!
坚守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400年前,明代伟大戏曲家汤显祖笔下的美好景色恰是对如今河源良好生态的生动写照。2015年,河源市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提前一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2014—2015年连续2年获评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成功创建万绿湖、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和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一份份鼓舞人心的生态成绩单,让“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金名片名副其实、深入人心。
地处珠三角地区后花园的河源,生态有底气:全市共有林业用地面积1826.3万亩,森林面积17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6%,居全省地级市前列;建立自然保护区46个,面积26145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全省排名第一;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1032.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5%,全省排第一;万绿湖湿地公园获评“国家湿地公园”、“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十大最美森林”……作为全省生态屏障,一幅“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在河源徐徐展开。
“既添绿管绿,更要护绿爱绿。”市林业局局长张富城说,造林绿化要求高任务重,护林管林责任重压力大,这也促使河源林业人不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2009年4月,河源率先在全省出台森林防火问责制,用严格的森林火灾倒查责任追究制度管住“一把火”,全市山火宗数明显减少。同年10月,河源在全省率先实施全面封山育林措施,封育面积1030万亩、封育区2461个,建立饮用水源区24个;
2013年10月,率先在全省出台《河源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承包商预选库管理规定(试行)》,采取公开摇珠的方式,从预选库中抽取承包商造林,大大缩短了招投标时间,确保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公开公平公正;
2015年,全市推行“谁种植谁抚育”制度,并且实行肥料依法依规统一采购,这样就保证了造林抚育相统一,权责利相一致,从体制上实现三年包成效;
2017年10月,河源市省级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投入使用,242只“天眼”守护河源760万亩森林。近日,河源市正部署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建成后由监控全市林地1/3面积将扩大到全市1826.3万亩林地,实现全市林地监控全覆盖。
从植树造林全民参与到绿化大行动,从加快林改步伐到实施封山育林,从森林防火问责制到创新工程招投标机制,从确保造林抚育统一到全市林地监控全覆盖……河源林业以“敢为人先”的改革气魄与胆略、勇气与担当,让“河源经验”连续4年在全省会议上推广。统计数据显示,仅2013至2017年,全市就消灭宜林荒山112.2万亩,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451.7公里,完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建设465个,新增各类森林公园96个、湿地公园10个,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忘初心——走好“绿富双赢”致富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在河源,这已经成为370万人民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
“目前,我们桂山林场4万多吨的碳汇项目正在挂牌交易,拍卖价格比预期要高。”桂山林场场长赵友平说,收益将根据林场属性,分配到各级财政或村集体。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有两个碳汇项目成功交易。其中,东江林场6万多吨的碳汇项目成交价98万元,远高于目前的碳汇市场价格,溢价20%。
河源是林业大市,林业碳汇交易是一个极其直接且低成本的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效益的模式,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张富城说,该林场成功交易后,市林业局会将这一系列活动编辑成书,作为以后全市碳汇交易项目申报的“说明书”,生态优势将更大程度转为经济效益。
保护一方生态,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对于生态优越,但仍需弯道超车的河源来说,守住了“绿水青山”还远远不够,必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不仅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更要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任督二脉”,让产业发展起来,让“绿色银行”变为“现实银行”。
据了解,2009年,河源市被省列为油茶产业重点发展区,龙川、紫金两县被列为国家级油茶示范林建设基地,全市现有油茶面积58万亩,毛竹林基地26个、面积60万亩,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9家。2013年,林业总产值达到83.1亿元;2017年,完成林业总产值133.57亿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在“绿富双赢”的探索中,市林业部门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和条件,开展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鼓励种植珍贵树种,努力探索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绿色增长新路。同时,大力支持本土林业企业积极申报油茶种植、绿化种苗基地,促进全市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培育贫困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每年评定5-8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20万元的扶持奖励。
生态就是效益,绿色就是品牌。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山旮旯,在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兴起的当下,生态牌俨然成为“创业追逐地”。东源县义合镇抚州村村民李海添就是创业者之一。2007年,他与村民一起成立河源顺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种植技术,主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经济作物,再以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建立家庭农场,实行统一经营。家庭农场已被评为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合作社优先开发利用林地林荫空间资源,实行集体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目前,该合作社收益良好,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数据显示,2016至2017年,河源市创建省级特色经济林项目6个、创建省级林下示范经济基地6个、林下示范经济县3个,评定市级林下示范经济基地13个。
在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市林业部门还坚持以生态为底色,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森林生态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10多个。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九连山原始森林度假村、野趣沟风景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生态旅游魅力无穷,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绿色资本,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青山未老,绿水可期。如今,放眼河源,山更青了,水更秀了,天更蓝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打起了生态牌,干起了生态活,赚来了生态钱,真正让“山货”走出“山门”,“山景”带来“钱景”,“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了“金山银山”。
勇立潮头——
谱写“生态发展”长歌
茫茫林海话丰年,绿水青山是金山。改革开放四十载,一代又一代河源林业人栉风沐雨,风雨兼程,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用智慧和汗水在广袤的大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谱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绿色创业史。一路走来,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河源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建市30年的重要节点,历史再次赋予河源这座生态之城,要在新时代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的新使命和新担当,林业部门无疑成了河源在新时代继续走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的“主唱”之一。
张富城表示,接下来,市林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总方向,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总目标,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更加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信心,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以及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新期待,以服务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目标,打造“生态林业”和“现代林业”,以推进生态建设、资源管护、绿色惠民为抓手,走活河源市林业绿色发展路子,加快推进生态林业与现代林业的协同发展,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为把河源市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贡献林业力量。
“到2020年,全市森林蓄积达到0.69亿立方米以上,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生态公益林每亩平均补偿标准提至40元,建设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森林旅游目的地12个,森林体验与森林养生基地7个,森林小镇3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底,河源市印发《河源市乡村振兴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行动路径,明确时间节点,充分发挥林业在全市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绿色惠民产业,显著提高林业供给质量,全面开展造林绿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功能,着力推动全市林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出生态林业、现代林业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为“两个河源”建设再立新功。
乘新时代东风,自强不息的河源林业人将破浪逐梦,砥砺前行,用丹青作色,巧手执笔,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绿色长歌。
组稿:本报记者刘昕通讯员游惠强摄影:黄赞福
新闻推荐
彩虹桥实习小记者曾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河源外国语学校704班)指导老师刘亚娟往事似锦繁花,点缀着记忆的茫茫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