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红色文化系列报道? 赣南青山埋忠骨 追寻阮啸仙最后的日子兼入赣祭阮啸仙墓

河源日报 2018-07-15 10:05

上图:2018年7月,江西省信丰县安西镇上迳村。1935年3月,阮啸仙曾率部与余汉谋部在此战斗。左图:阮啸仙墓。墓在江西省信丰县安西镇上迳村枫树庵,墓碑立于2016年。从河源到江西信丰,走高速公路约200公里,不到3小时就能抵达。

80多年前,阮啸仙曾在赣南工作了近2年,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1935年3月牺牲于安西,埋骨于上迳。

自信丰县城到阮啸仙牺牲地安西镇(原名安息)上迳村,一路都是山,绵延很远。路两旁稀稀疏疏地建有一些楼房,散布在田间,而田间稻子将熟。

在赣州市政协副主席孔刃非等当地市、县领导的带领下,市政协副主席何伟强率市政协常委、委员等一行9人,乘坐汽车前往考察、祭扫阮啸仙牺牲地和埋骨处。路两边分布着植被茂盛、生态良好的山林。

当年,在危急窘迫中率部撤退,尚在病中的阮啸仙,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来到这里的?

汽车驶过上迳水库,经过几只正在吃草的黄牛身边,驶过一条浅浅的小溪后,在黄泥路上掀起一溜黄尘。

阮啸仙是于1933年冬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瑞金的。

啸仙入赣

1931年11月,在瑞金叶坪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在“白区”工作没有到会的阮啸仙,仍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3年冬,他根据党中央指示,离开上海,来到江西。

此时,正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此前,蒋介石已对中央苏区进行了4次围剿,第5次围剿也已开始,并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经济封锁。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阮啸仙到达了中央苏区。

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大会接受了阮啸仙关于建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建议。

2月3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和中央审计委员会等机构,阮啸仙被推选为新组建的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审计长”,是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在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会旧址中,还保存着阮啸仙办公和居住的房间,房间按原貌摆设。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共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斥了毛泽东的领导,放弃了人民游击战争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实行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等左倾战略战术,同敌人打“正规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根据地军民虽然英勇奋战,但仍然无法战胜敌人。根据地逐步缩小,形势十分严重。为了摆脱围剿,中央工农红军准备突围。

193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以江西于都为中心,包括于都、安远、兴国、信丰等十几县,成立中共赣南省委,领导赣南地区的军民开展游击战争,以便牵制和打击敌人,配合中央红军突围。

在革命形势处于危难的时刻,阮啸仙受命组织赣南省委,并担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

10月上旬,在阮啸仙领导下,中共赣南省委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会议,讨论和决定关于反围剿和开展游击战争议题。毛泽东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报告。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号召赣南省军民要“坚壁清野”、“要坚持游击战争”,粉碎敌人围剿。阮啸仙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的这些指示。

红军主力开始撤出中央苏区,其中一小部分则留守根据地。

留守赣南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而留守人员则开始了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

主力红军出发以后,项英、陈毅、贺昌等奉命留下来,领导一部分红军(总兵力有三四万人)继续坚持中央根据地的斗争。阮啸仙与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等一起,率领独立六团及省委机关、中央工农剧社、红色中华报社等2000余人(一说1800余人),坚持赣南地区的斗争。

他们将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作为基本游击区坚守阵地,任务是保卫苏区、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在苏区及其周围进行游击战争,使进占苏区的敌人不能顺利地统治下去,准备将来配合主力红军,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反攻。

红军主力撤离,剩下的兵力怎样开展斗争?中央办事处主任陈毅指出:“过去的大规模根据地,大兵团作战的局面结束了。大批敌人压境,我们要赶快准备,在思想上要准备迎接大风暴,进行艰苦的长期斗争。”他认为,要在组织上迅速地把干部和部队进行分散,开展广泛的、灵活的游击战争。

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没有接受陈毅的主张,仍然坚持王明的错误军事路线,坚持集中兵力死打硬拼,招致了严重恶果。10月26日宁都被占,11月10日瑞金被占,17日于都被占,23日会昌被占,至此,中央苏区县城全部陷落。

1934年11月底,中央分局召开紧急会议。会上,陈毅提出了部队分散游击的意见,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志的赞同。项英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也不得不同意陈毅这一正确意见,派出了干部到各游击区领导斗争。但为时已晚。许多地方已被隔断,无法联系。

11月底,国民党粤军向苏区的中心推进。当时苏区要转移的物资很多,还有在历次围剿中受伤的1万多伤员,一些轻伤的随队去了,重伤员还有2000多人。陈毅也是伤员之一,亲自动员他们疏散。这些伤员被交给了群众,大爷大娘们你驮一个,我背一个,半天功夫就把2000多重伤员抬走了。

1935年1月,国民党粤军由广东回防赣南,从东南两面向红军“最后坚持的阵地”进攻。红二十四师、独立三团和十一团,在阻击中未能获胜。1月28日,在牛岭战斗中,红军以5个团的兵力攻打粤军一个团,却被各个击破,遭到惨败,结果“最后坚持的阵地”也失守了。

1935年2月上旬末,中共中央分局等机关和红军部队撤离于都黄麟井塘村,转移到于都南部山区待命。这时,党中央于1935年2月5日、13日和23日先后给中央分局发出电报,明确指示留在中央苏区的党和红军要彻底改变斗争方式,将部队分散到周围地区,广泛地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所有与游击战争不相适应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都要彻底转变。

奉命坚守

阮啸仙领导的赣南省委和省军区,接到了中央分局和中央办事处突围的命令。

十几个团的部队,分成9路向外突围。

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央分局改变了方式,决定将部队分9路向外突围,只留红独立第六团在赣南,由蔡会文、阮啸仙、刘伯坚领导的赣南军区指挥,进行游击战争。

根据部署,各部队即分路突围,开始全面地向游击战争转变。

阮啸仙把留守的地方干部和群众组织起来,部署开展游击战争,由各县县长兼任游击大队长,各区区长兼游击队长,各乡普遍组建了游击小组,就连儿童团也分配了具体任务。苏区的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拿起武器进行斗争。

此外,阮啸仙还动员群众转移粮食物资,掩埋水井,封锁路口,让敌人进来后找不到水喝,找不到粮食,得不到休息和补充。同时,他在部队内部进行政治动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作了适当的整编。

为了适应战斗环境,阮啸仙等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些非战斗人员分散编到战斗团里,对于一些伤病员,也做了妥善的安置。

此时,阮啸仙患着重病。

赣南失守

当年硝烟弥漫,枪声密布的战场,如今覆盖着丰隆的草、茂密的树和竹。见到许多人走来,一只母牛跑步冲向正在啃草的小牛,意图保护。

83年前,阮啸仙在这里中弹倒下英勇牺牲。

1935年3月3日,陈毅对最后突围的两路人员做了动员。当天下午,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和独立六团突围前,阮啸仙和省委、军区的其他负责人作了具体分工,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书记陈丕显带领前卫部队,阮啸仙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指挥后续机关部队前进。

赣南省委和赣南军区这一路队伍突围必经之地,驻有广东国民党余汉谋的部队,兵力充足,装备良好,且在马岭、牛岭一带筑有碉堡。

当天,阮啸仙所率第二支队到达信丰、大庾交界的马岭附近,便与余汉谋部遭遇上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2018年盛夏的阳光,让粤赣两地同来寻访阮啸仙牺牲处的人汗流浃背。

83年前的那个3月初的雷雨夜,红军战士和机关人员满身湿透,已经疲劳到了极点。长期带病工作的阮啸仙身体十分虚弱,加上连日急行军,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已是劳累之极。双脚磨破了,他撕下衣服上一块布,自己包扎起来,拄着拐棍,由别人扶着继续前进,并继续鼓励大家奋勇作战。

次日,也就是3月6日清晨,蔡会文率部奋勇作战,以猛烈的火力压住了余汉谋部,掩护其他人迅速冲过了马岭和牛岭。但是,由阮啸仙和刘伯坚率领的后续部队,在马岭附近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无法突围。

此时,苏区部队已被分割成多块,已经无法集中,只有分散突围,才能保存部分实力,不致全军覆没。在此万分危急情况下,阮啸仙采取果敢措施,亲自起草了一份给支队长和政委的指示。他在指示中分析了敌情,指出目前情况“前途不可乐观,甚至有消灭的危险”,要求“你们的部队应以连或两个连为单位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到三南与河西去活动”,强调“详细计划由你们决定,此时任何犹豫不决都是等于帮助敌人与自杀的办法”。

拖着疲惫的病躯,阮啸仙率领赣南省党政机关队伍紧随蔡会文部队之后。

走到安息上迳枫树庵上土埂时,突围队伍遭到猛烈火力的阻击,一颗流弹击中了阮啸仙,他37年的生命之路,就此走到终点。

与阮啸仙一起突围的仅剩300余人,在蔡会文的带领下,夜行日宿,经信丰安息(安西)、柳塘、小江、铁石、罗塘,渡过桃江,越过信雄公路,最后到达了信丰油山。

恒久怀念

走过一条长长的、窄窄的山路,踩着泥阶,我们来到上迳村枫树庵阮啸仙的墓前,行了三鞠躬礼。

“让我们向阮啸仙烈士默哀、致敬。”何伟强深沉地说。

粤赣两地政协与党史办的同志一齐低头默哀,缅怀阮啸仙和其他埋在此地的红军烈士。

致哀完毕,两地人士对阮啸仙的生平革命事迹、主要贡献进行了追述。

上迳村干部方东辉说,村里80多岁的老人都知道,这里葬了个红军,是共产党的大官。

2013年初,信丰县文广局的“三送”工作队进驻安西镇上迳村开展“三送”工作,在走村入户开展村情调查时,当地群众述说了上世纪30年代阮啸仙在此英勇牺牲的革命事迹。

方东辉以前曾听村中老人曾凤彩说过,村民在收葬战死此处的红军战士尸体时,其中一人戴着手表。在观念朴素的老人们看来,共产党的大官才需要戴手表看时间,他们便认为这就是阮啸仙。曾凤彩于2012年96高龄时去世。

2010年5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央纪委宣教室、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武汉市纪委联合拍摄的电视文献纪录片《热血忠诚——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纪实》摄制组一行,专程到信丰县上迳村拍摄阮啸仙烈士英勇牺牲时的事迹。2011年7月,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中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13年3月22日,安西镇、虎山乡在上迳村阮啸仙牺牲地,联合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祭奠活动。

“当时这边没有竹子,竹子是后来人种的。这里原是一个庵,叫枫树庵,文革破四旧时枫树庵被砸了。”方东辉说。2016年,在修竹环绕的枫树庵阮啸仙墓前,人们为他树了个新的墓碑。

何伟强感谢安西镇村对阮啸仙墓地的保护,希望两地加强合作,保护好阮啸仙烈士墓,继续挖掘阮啸仙革命事迹,争取在阮啸仙牺牲处和埋骨处划定保护范围,建立纪念陵园和展览馆,以告慰先烈英灵,供后人缅怀。

信丰县有关人士亦对此提出过建议。2013年4月19日,信丰县文广局驻安西镇上迳村“三送”工作队队长刘涵在一份报告中建议,“在革命战争年代,受条件限制,阮啸仙同志壮烈牺牲后,被草草安葬在枫树庵。在这座山上,还安葬了四五十名其他红军战士。特建议我(信丰)县能尽早为阮啸仙及其他红军战士建墓立碑,并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方支持,尽早完善相关纪念设施,把阮啸仙牺牲地建设成为信丰县传承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的一个重要阵地。”

我们离开枫树庵阮啸仙墓的时候,一阵清风吹来,满山竹叶沙沙。

(本文主要依据史料:《阮啸仙》,元邦建,1983年;《赣南党史资料》第十三辑;《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陈毅《忆三年游击战争》等。)

文/图本报记者凌丽

新闻推荐

千本爱心书送给留守儿童

社区代表把一箱箱爱心图书交到公益达人、志愿者的手中。宝安日报讯(记者何冬英通讯员曾志远文/图)近日,沙井街道大王山社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