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心共建方能实现共赢发展 四论加快实施“海绵行动”助推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
本报评论员
《惠州市 “海绵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吸纳辐射并重,产业互补共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吸纳深圳创新要素外溢,助推惠州市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深惠产业共建,全面促进莞惠共同发展,全面加强与河源、汕尾产业合作,努力形成惠州在深莞惠经济圈(3+2)中的“一核、两带、多片区”产业合作新格局。
毋庸置疑,产业互补共建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要求,而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条件下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从全省范围看,产业的转移和共建不只发生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也同样会发生在珠三角地区各兄弟市之间。今年5月初,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仲恺高新区启动建设,其与在深圳的TCL面板项目相配套。这已然成为“深圳孵化+惠州转化”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深惠两地产业共建、合作挖潜的一个生动实践。实施“海绵行动”正是惠州全面对接紧邻兄弟市——— 深圳“东进战略”,主动吸纳承接创新要素外溢,加快推进产业合作共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大举措。
当然,共建的红利并非单方的,而是相互的,此所谓共建共赢。惠州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空间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明显,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实践说明,对于深圳一些外迁企业而言,“东进战略”不只是一次空间上单纯的产业搬迁转移,同时也是一次产业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华丽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海绵行动”不只有惠州单方吸纳深圳“外溢”,更有深惠两地的共建共赢。必须看到,产业共建、共赢发展,实质上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在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同一企业、同一产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跨区域布局,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推进全省一体化发展。
产业共建、共赢发展,是实施“海绵行动”的关键所在。产业共建、共赢发展,具体讲,就是要充分利用深圳“东进”产业集群“集聚”与“扩散”效应,把握发展趋势,把准关键环节,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支柱产业。要加快“两带”建设:依托惠州东南部滨海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强与深圳、汕尾等市的对接合作,打造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和百里临港工业带,形成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充分发挥赣深高铁联通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的纽带作用,按照“一站一城”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惠州境内高铁站,带动沿线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打造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要面向深圳,整合各级资源、加强市县(区)联动,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立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起点,立足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新征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实施“海绵行动”为契机,积极探索产业共建新模式,全面承接深圳创新产业转移,加强与河源、汕尾产业合作,我们定能在共建共赢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惠州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推动全省一体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建设者苗青摄春光去无痕,秋风送果香。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经4年有余,从刚出校园的青涩蜕变成如今的成熟,从曾经的懵懂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