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认定100家非遗传承基地 学校占比近七成,显示“非遗进校园”成果斐然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冯钰 实习生 麦锦婷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1-2023年)的评选认定工作。100家致力于广州非遗社会传承和传播的单位获选,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广州非遗的新活力。
数量比上一批倍增
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介绍,非遗传承基地为三年认定一次,每批认定的基地有效期是3年。数量多、范围广、成效佳,是该批次传承基地呈现的显著特点。
首先,该次认定的传承基地数量多达100家,比上一批47家,呈倍增之势,显示出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广州非遗保护中的良好局面。其次,类型多样,包括学校、博物馆、旅游单位、行业协会、文化公司等各类单位;覆盖非遗面广泛,涉及粤剧、岭南古琴艺术、广绣、广彩、咏春拳、洪拳、广东音乐、粤语讲古等5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非遗名录全部十大门类。
该批次共有学校68所
记者了解到,获评的传承基地展现了广州非遗在全社会传承传播的可喜成效。一是学校占比突出。该批次共有学校68所,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大学等多个教育层次,“非遗进校园”成果斐然。
2020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中,广州市“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中,共评选出10个精品案例和10个优秀案例,其中广州市精品案例占2个、优秀案例占7个,获奖占总数的45%;二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蓬勃。有余荫山房、印象文化、粤剧艺术博物馆、锦纶会馆等文旅单位开展非遗传播工作;三是有一批自发传承非遗的民间社团、民间协会、村委会等基层单位,培植了“非遗在社区”的深厚土壤。
新闻推荐
老公长期在外地工作,自从去年儿子去读大学以后,我就过上了“一人吃饱,全家吃饱”的日子。此种日子,貌似悠闲自在,其实纠结烦恼...